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怎么进去参观(苏州大学面向市民预约开放了)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怎么进去参观(苏州大学面向市民预约开放了)http://appt.suda.edu.cn/预约方式:漫步在被誉为“全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的读书圣地共赴一场浪漫的春天故事
人间四月,假期如许
绿染姑苏,春风十里
东吴校园又一次焕发勃勃生机
在这个诗情画意的季节里
漫步在被誉为
“全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的读书圣地
共赴一场浪漫的春天故事
预约方式:
http://appt.suda.edu.cn/
点击链接即可报名
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游览
美丽的天赐庄校区
进一步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大苏精心制作了一份讲解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访客须知
一、校园开放日时间请参考苏州大学2023年校园市民开放日计划(具体活动日期请关注苏州大学网站“方塔发布”),开放区域为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本部)。
二、开放日当天进出校门接待时间为上午段8:00-11:30,下午段12:30-16:00;学校博物馆开放时间为9:00-16:00(另有公告除外);预约访客在活动当天凭已预约的身份证从天赐庄校区(本部)北大门步行进入校园参观。
三、禁止一切外来车辆进入校园(包括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机动车等)。
四、为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正常进行,校园开放期间校内教学、科研、办公楼(馆、室、所)和学生宿舍等场所谢绝公众参观。
五、进入校园后请根据参观路线图有序参观,学校将提供对外卫生间,严禁访客进入不对外开放的场所。
六、禁止携带宠物进入校园。
七、访客进入校园,请服从学校工作人员的指挥,响应文明校园建设,自觉维护校园秩序,爱护校园内花草树木,禁止攀爬折枝、摘花采果、采挖植物、破坏设施标牌,请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请勿在校园内大声喧哗。
八、访客在校期间,请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防丢失;如不慎丢失,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
九、访客进入校园,请注意自身安全,未成年人员须有监护人陪同方可进入校园;访客在校园发生任何意外,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
十、由于不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如翻越护栏、水边嬉戏、攀爬树木等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个人承担。
十一、禁止在校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否则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十二、欢迎广大访客朋友对校园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十三、上述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苏州大学所有。
游览路线上的美景
理工楼
由校北门而入
抬头望去便是庄严的理工楼
巍巍身影
守望着百年学府的荣光
方塔
越过理工楼继续向前
便是精致灵巧的方塔
晴空之下
四方檐角宛如家燕的羽翼
将苍穹与彩云拥揽入怀
方塔,原名文星阁,因曾作钟塔之用,又名“钟楼”。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二十五年(1597年),附属于县学。明万历四十年重建时,将塔稍向南移至现址。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苏州葑门彭氏祖孙科举多次榜上有名,认为是“文曲星”灵验,遂两次出资重修文星阁,并于阁下加建“桂香殿”“朝元阁”“时习堂”“三贤堂”等,成为当时名儒雅士讲学会文的地方。咸丰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文星阁曾被太平军用作探望军情的望楼,附属的殿阁斋堂后来皆毁于兵火。同治九年(1870年)再次重修阁,现阁南侧的桂香殿即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留存下来的。
文星阁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呈正方形,俗称“方塔”。各层东西南北四面辟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上覆四角攒尖顶,翼角起翘,宛如鸟翼,翩翩欲飞,中间葫芦结顶。塔下辅以三级青石方台基,逐级向上递减,南面有石级作八字形,可从两侧拾级而登。
1982年,方塔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部图书馆
书韵绵绵,书声琅琅
无数勤学的苏大人
在一个个奋斗的日夜
用拼搏将窗前的明灯点亮
红楼
红砖灰瓦铭记着
历史的印记
一草一木装点出
如今遍野葱茏的生机
建筑风格独特、个性特征鲜明的红楼位于东吴大学老校门的东北方位,始建于1902年。当时这幢建筑隶属于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景海女塾,原为纪念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女传教士海淑德(Laura Askew Haygood)而建,在建筑正门门楣上至今仍可看到镌刻着海淑德的名字及1903年字样。1917年,景海女塾改名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学校的办公、住宿和教堂均设于此。东吴大学曾在1920年破天荒地招收了4 个女生入学,其中江贵云即成为后来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经拆分合并后不复存在。这座景海女师的旧址于2004年12月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5月,学校对原红楼图书馆进行大修,红楼会议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现拥有四个大会议室,两个多媒体会议室,一个智能会议室,八个小会议室,五个休息室,一个休闲茶座,并通过内走道与红楼北侧的学术报告厅相连。
东吴老校门
沐浴百年风雨
历经岁月沧桑
从过往的彼岸
大步迈进崭新的时代
东吴老校门坐南朝北,始建于20世纪初。原校门为巴洛克风格,“东吴大学”的校名系清代两代帝师翁同龢所题。1929年,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出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创校理念和精神,这一校训于1935年加刻到了当时的东吴校门上。
抗战期间,日军驻扎东吴大学校内,竟将校门移置天赐庄道上,改为坐东朝西,损毁严重。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吴大学于1945年12月初复校。1948年,1928级校友捐资重建了现在的这座校门。当时校门正面刻校名,两侧门柱上竖刻中文校训,背面上端横刻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意为“为社会造就完美人格”)。
东吴大学老校门是很多造访苏大的来宾都愿意为之驻足的标志性建筑。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引导来访者的视线落在苏大最美丽的区域:穿过圆门,风格各异的建筑渐次映入眼帘:钟楼、精正楼、维格堂、子实堂等,犹如一个小小的建筑博览会,串联起了人们对东吴大学这所在中国高校办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大学的记忆和联想。
“春晖、夏润、秋韵、冬瑞”
组楼
春晖楼
夏润楼
秋韵楼
冬瑞楼
“春晖、夏润、秋韵、冬瑞”是四幢欧式风格的小别墅,与红楼相对,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小楼最初为学校的教师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其功能历经变迁。
由于一直未有正式命名,2000年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向社会征集,四座自东向西的小楼遂分别命名为春晖楼、秋韵楼、夏润楼和冬瑞楼。四季轮转、春华秋实于轮回的时令里谱一曲曼妙抒情的旋律
尊师轩
尊师廊亭蜿蜒
河畔清风拂来
诗意而恬然
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顺着绵延的水波源远流长
钟楼
送别傍晚斑斓的暮色
迎接清晨崭新的曙光
岁月碰撞出金属色泽的回响
记录下每个时辰独特的模样
钟楼,由英国设计师设计,1903年竣工,是目前苏州大学校园内最古老的教学主楼。1907年,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东吴大学首任董事长林乐知逝世。为缅怀这位创建人,此楼遂命名为“林堂”。由于东吴大学是教会学校,师生的祈祷、布道活动多于此处进行。此后,林堂曾用作图书馆、礼堂、授课室及试验室,新中国成立后还用作外语楼,现为苏州大学的校级行政办公楼。因建筑上层的钟塔位于校区的中轴线上,顶部置有报时大钟,所以“林堂”又被师生们称为“钟楼”。
林堂是当时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建筑外观为典型的20世纪初在中国曾流行的西方殖民风格:使用拱券结构形成外廊、红砖与青砖混合砌筑墙体,瓦楞铁皮屋面、石制柱式、古典线脚和花饰等装饰物,显得端庄文雅。而象征圣母和天国的玫瑰窗、花式窗棂及钟塔等基督教堂建筑元素的引入则凸显了当时学校的宗教氛围,令其在一般的西式建筑中显得不同凡响。
钟楼的建筑面积约3150㎡,主体三层,局部六层,总高24m。大楼位处校园轴线中心,主入口朝北,平面呈“n”形,基本对称,北向伸出弧形两翼,南向面对中心草坪操场。建筑内部划分规律,主要楼层层高4.5m,空间高大宽敞。其中,二层西端设有大型贯通空间,为可容纳500人左右的会议厅。
如今,除塔尖和烟囱损毁外,钟楼整体保存良好,楼前几株百年历史的香樟、银杏枝繁叶茂,见证了钟楼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它们共同构成苏州大学标志性的场景。
精正楼
求实与创新在这里交相融汇
共同编织出良好的学术氛围
斑驳墙面上的一砖一瓦
皆凝聚着智慧的结晶
精正楼位于钟楼西侧,坐西朝东。始建于1908-1912年,建造费用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州林企堡(Lynchburg)考特街区教堂的捐款,是东吴大学建造的第二座教学楼。1911年,该楼正在建设中,东吴大学第一任校长孙乐文先生去世。为缅怀他,该楼建成后于1912 年11月被命名为“孙堂”。孙堂最初内设藏书馆、中西文授课室、职员办公室、化学实验室及大会堂等用房。现为数学科学学院教学办公楼,名为“精正楼”。
精正楼楼高四层,局部五层,总建筑面积达3000m²。该楼的平面布局基本对称,但外观效果不同于钟楼,呈现欧洲中世纪寨堡古朴厚重而内向的特色,建筑风格以英国哥特复兴式为主,细部和装饰非常精美,是近代西式风格建筑中难的精品。入口设两层通高的尖券门廊,门洞上部缀有精美的石雕花饰。整个建筑物的开窗别具一格:底层窗洞上方用石砌过梁,二层为弧度平缓的红砖发券,三、四层则变成四圆心尖券,各窗外框以宽隅石镶边,形成凹凸的肌理。大面积清水红砖间或夹杂少量青砖及石材,局部点缀石雕花饰,既整体又富于变化。
夏日的精正楼立面爬满了藤蔓,与美国东部常春藤大学校舍的面貌十分相似,尤其是在斜阳夕照下,整座建筑备显高贵、神秘与幽静。
维正楼
宁静的角落内
绿荫与白墙相得益彰
阳光透过树影的缝隙
洒下历史的光辉
维正楼,位于钟楼东侧、子实堂北侧,始建于1922-1923年。1920年,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监理会教堂向东吴大学捐赠65000美元,用于建造一幢理科大楼。这是东吴大学自开办以来接受的最大的一笔捐款。为了纪念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葛赉恩的父亲,这幢楼被命名为“葛堂”,给生物、化学、数学和物理四科使用。它的建成为后来东吴理学院各系科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葛堂一进门有一个阶梯教室,何泽慧和钱三强两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受邀来此作报告。
葛堂外观方正朴实,以竖向线条作三段式处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门洞装饰突出强调正中的入口大门。建成时,楼顶部曾有哥特式的小尖塔,日久损坏。抗日战争期间,东吴大学曾两次被日军占领。尤其在第二次,葛堂经历了许多结构上的变化,再也无法复原。葛堂现名“维正楼”,为苏州大学护理学院教学楼。
子实堂
爬山虎攀附上褪色的窗棂
藤蔓留下几缕缠绵的足迹
子实堂坐东朝西,1930年落成,原为纪念东吴大学创办人之一的中国人曹子实而命名。曹子实创办的“存养书院”在迁到天赐庄后,改名“博习书院”,成为东吴大学的发轫之地。此外,他还主持了天赐庄“博习医院”的院务工作。由于曹子实为东吴大学和“博习医院”的创办建树颇多,东吴大学遂将建成的男生宿舍命名为“子实堂”以示纪念。
楼高四层的子实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面以暗红色砖块作面砖,线条流畅、风格简朴。楼呈长方形,入口突出。除向西的正门外,南北均有边门,底层正中部分向东延伸一小块,连成约40m²的大间,可作会客及活动之用。
维格堂
古朴厚重的楼阁
依稀保留着旧日的原貌
扬科教以济世
格万物而致知
维格堂,位于精正楼南侧。始建于1931-1932年,其命名与捐资者中国现代冶金工业的奠基人——李维格先生有关。李维格先生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在自己的母校设立奖励科学基金。维格堂即是用李维格科学基金的部分捐资所建,因而得名。
维格堂建成之初主要是用作男生宿舍,这一用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蒋纬国两次来东吴大学求学时,都在此住宿过。维格堂现为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教学办公楼。历经几十载的风风雨雨,古朴而厚实的维格堂仍屹立在苏大美丽的校园内,完好无损。
苏州大学博物馆
岁月的长廊里
往事被编撰进史书的笺页
昔日的辉煌浓缩成展柜内的陈列
以静默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苏州大学博物馆馆址为原东吴大学司马德体育馆旧址,始建于1934-1937年。体育馆的命名是为了纪念美籍教师司马德在东吴大力倡导体育的功勋。在他的倡导下,东吴大学成立过中国最早的“辫子足球队”,举办过中国第一次篮球锦标赛等活动,创新建造了一座半开放式的体育馆,培养了许多体育运动专业人才,30 年代还建成了苏州第一座游泳池——“司马德游泳池”。为了有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东吴大学师生甚至多方筹募资金,建造了新式的体育馆,即“司马德体育馆”。
这座带耳房的建筑平面呈“H”型,砖墙瓦顶的基调,与周边建筑取得了协调。其所采用的烧僵的砖块既节约成本又凸显苍老厚重之感,巧为利用、独具匠心。窗洞高大,采用半圆券式样 保证了室内采光。入口突出并饰以文艺复兴式线脚,上方有孔祥熙所题“体育馆”三字。
为了彰显苏州大学的百年文化底蕴,学校于2007年3月成立了博物馆,2010年5月 在苏州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 基于司马德体育馆建成的苏州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建筑总面积达6000m²。除办公区域外,原司马德体育馆是前展馆,外观修旧如旧,以临时陈列为主;后展馆由原司马德游泳池地身扩建而成,由地下一层和地面三层组成,以固定的主题陈列为主,反映学校百年发展历程,辐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
以上仅是部分介绍
更多精彩有待现场打卡
攻略在手
带上它
一起开启属于你的苏大之旅吧!
来源: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