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溺爱是一种创伤(有多少家长正在)

溺爱是一种创伤(有多少家长正在)素察是警察局局长拉韫和议员都彭的孩子。警察,代表着公正,代表着保护民众不受伤害。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却诞生了一个为人处世令人作呕的孩子:素察。01.“完美无缺”的家庭下的教育缺失

(本文涉及到一些剧透,慎重观看)

最近上映了一部新的电影,剧情已经足够的精彩:李平为了保护自己和妈妈,失手误杀了警察局长的儿子,父亲李维杰知道后利用蒙太奇的手法与警察斗智斗勇。

在看过之后,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一看这个电影,同时想让大家和我一起思考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警察局长的孩子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01.

“完美无缺”的家庭下的教育缺失

警察,代表着公正,代表着保护民众不受伤害。可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却诞生了一个为人处世令人作呕的孩子:素察。

素察是警察局局长拉韫和议员都彭的孩子。


在一次学校的夏令营活动中,不光用手机偷拍女孩子,还在男主角李维杰的女儿李平的饮品里参杂了迷药,对其实施了侵犯,并录下视频。


之后查到李平的住处,以散播视频为要挟,想要发生二次关系。


这样十恶不赦的孩子,还是一个孩子吗?作为警察的儿子,难道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吗?

他当然知道,可是他却毫不在意。


为什么呢?


电影里有一幕令我记忆深刻:素察戳瞎了同学的眼睛,手上是打架撕裂的伤口,他的妈妈一边心痛的包扎着伤口,一边和他爸爸维护孩子:没关系,我给了他们10万,一定能摆平。

由此可见,他妈妈对孩子的溺爱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他爸爸冲进房门后非常生气的给了他一巴掌,但却不是因为他戳瞎了同学的眼睛,而是担心自己的竞选被素查打瞎别人眼睛影响了自己的选举。


由此可见他爸爸的自私自利,毫不关心孩子是否需要教育。


而素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这就是他不在意的原因:


反正我爸不管我,反正我妈什么事都能给我摆平。


表面上看,他的人生已经是领先他人几百步了:


有警察局长的妈妈;有议员爸爸;有社会资源倾斜;家里有钱。

可是拥有这一切,就一定幸福吗?


妈妈只知道满足他的物质需求。


爸爸只顾着自己,根本不重视他的内心需要。




02.

没有爱的链接,再多的物质满足都是一片焦土

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在素察内心深处,他活在了一片贫瘠且不被看到的黑暗中。妈妈只满足他的物质需求,不在乎他是否做了错事。爸爸看不到他想要得到父亲的关爱,忽视他的内心情感的需求。

而这素察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被看到。


我国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容纳、看见与连接。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他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没有建立完全。假设他的饼干碎掉了,对他来说就像是整个世界被碾碎了。


他嚎啕大哭,表达出自己的焦虑和痛苦,如果父母及时安慰他,看到他的痛苦并且包容,他们之间就会产生链接。

反之,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焦虑很心烦,无视、不包容孩子的焦虑感情,那么孩子和外界的沟通就会被斩断。


不被容纳,不被看到,就没有链接。


那么,就没有爱。


显而易见,一心只有自己的素察父亲必然是后者,不关心,不在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类似“饼干碎了”这样的事情发生。


家长越无视孩子,孩子就会在潜意识的引导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想要得到家长的关注。哪怕是做坏事,只要家长看到了,他就可以从中得到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关注,满足他那焦虑而幼小的内心。


卑微的令人心痛。


如果是你或是我,有无数的资源,做错事没关系,父母不会管。

做错事没关系,反正会有人摆平。


外界的诱惑那么多,变坏很难吗?


不难,一点都不。


可就算是个坏孩子,也想要让父母关注他。


所以对于素察的潜意识来说,


什么事可以让议员爸爸和警察妈妈更重视呢?

当然是犯罪。




03.

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模板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在我小的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新警察故事》。


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在新警察故事里,吴彦祖饰演的反派正是总警司的孩子,和他一同进行犯罪的,也都是高官子弟。


他们杀害警察,抢劫,犯下无数罪恶。


最后在和成龙饰演的陈国荣在天台PK组枪的时候,


阿祖的爸爸一边往前走,一边骂骂咧咧:


“阿祖!你爸爸是警察,你却跑去做贼!”


“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你让我怎么下台!”


“你给我把枪放下!垃圾!废物!”

.........


毫不关心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只在乎自己得失的父亲。


两部剧如此进行交叉对比,时隔15年的电影。


两部剧的孩子,多么相似?


同样是高官子弟,同样是警察的孩子。

也同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也同样,失去了生命。

与其说他们是被别人“误杀”了。


不如说是被自己的父母“误杀”。




04.

原生家庭的轮回,无休无止


由此,不由得令人深思:为什么家庭条件如此优渥,社会资源倾斜的一帮孩子们,没有变成社会的栋梁,反而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混蛋?


有时候,光鲜的外表下会隐藏着千疮百孔的心灵,你看着很羡慕的人,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悲伤。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是否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自己感觉悲伤,被家长喝止:“不许哭!”

自己想表达想法,被家长骂:“不许顶嘴!”

.........


在家长控制的背后,是家长在给我们传递着他们的焦虑,原本应该是承接孩子焦虑的家长,反而向孩子宣泄着情绪。

久而久之,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之后,生命是压抑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却觉得不会被接纳。

同时,这也会成为一种轮回,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再次带给我们的孩子。




05.

我无条件的爱你,但不会姑息你的错误


我一直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想要表达自己,宣泄出内心的彷徨和无助,然后被他人接纳。

哪怕是那些形单影只的人,在内心的深处,也希望能有一个人看到他们,承接他们的感情,被无条件的包容。


作为孩子,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但是我们有方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解底层的逻辑,让痛苦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再陷入同样的轮回。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承接孩子的焦虑。要知道,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原因,孩子无理取闹的背后,都是渴望着被你所看到。


孩子没有大人那样丰富的表达,他们很焦虑,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看看我,是不是不爱我了?


事情有对错,我们当然要教育孩子,也必须告诉孩子对与错。


同时也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你是爱他的。


了解这一切背后的行为逻辑之后,我学到了一件事:


每一个叛逆的背后,都有原生家庭的推波助澜。

明白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去改变,让我们脱离原生家庭的命运轮回,不再重蹈覆辙。

如果失去了感情的链接,生命之花就会缺少营养,变得枯萎。


同时迎来的,就是彷徨无助的深渊。


希望你正确的引导,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被爱而“误杀”。

溺爱是一种创伤(有多少家长正在)(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