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有鬼大人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总说家里有鬼)
孩子说有鬼大人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总说家里有鬼)很多家长听到孩子提到鬼,就会像小博这位朋友一样,直接告诉孩子“鬼都是假的”。然而孩子只会相信他看到的东西,对于家长的“无鬼”言论是根本不会信的。一、不要直说“世上无鬼”,孩子是不会信的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作有生命的一种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孩子会与枕头、布娃娃谈心,会和玩偶熊“结婚”等等。而“鬼”也就借着孩子的这种心理,在孩子的认知中蔓延。可能在平日,家长不留意给孩子讲了一些略带恐怖情节的故事,或者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没注意规避孩子,让孩子也接触到了一些灵异、恐怖的画面。较难分清现实与虚构的幼儿,往往会把这些灵体、怪兽、丧(僵)尸、吸血鬼等故事和形象与生活混淆,以为他们同样存在于生活中,从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幻觉。那么,如果孩子一直嚷嚷着屋里有鬼,家长
小博有个宝妈朋友,女儿已经3岁半了,最近这位朋友忧心忡忡地告诉小博:
旎旎最近有点不对劲,不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就连我去做饭都要搬个小板凳坐在厨房,视线范围内一定要有人。我问她怎么了,她竟然告诉我家里有鬼,她害怕。跟她解释了世界上不存在鬼她还是不信,弄得我的心里都有些发毛了。
看了朋友的信息,小博不禁想到自己在旎旎这么大的时候,也是分外胆小,不敢一个人在家,不敢半夜去洗手间,总是认为镜子会突然破碎,然后从里面伸出一只手,总是觉着有个无形的灵紧跟身后,趁着我不注意会突然拍拍我的肩头……
其实,这是幼儿的“泛灵心理”在“作祟”。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作有生命的一种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孩子会与枕头、布娃娃谈心,会和玩偶熊“结婚”等等。
而“鬼”也就借着孩子的这种心理,在孩子的认知中蔓延。可能在平日,家长不留意给孩子讲了一些略带恐怖情节的故事,或者在看恐怖片的时候没注意规避孩子,让孩子也接触到了一些灵异、恐怖的画面。较难分清现实与虚构的幼儿,往往会把这些灵体、怪兽、丧(僵)尸、吸血鬼等故事和形象与生活混淆,以为他们同样存在于生活中,从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严重者甚至还会产生幻觉。
那么,如果孩子一直嚷嚷着屋里有鬼,家长应该如何给孩子解释呢?
一、不要直说“世上无鬼”,孩子是不会信的
很多家长听到孩子提到鬼,就会像小博这位朋友一样,直接告诉孩子“鬼都是假的”。然而孩子只会相信他看到的东西,对于家长的“无鬼”言论是根本不会信的。
二、找出“症结”,引导孩子直面“鬼怪”
在听到孩子说“有鬼”的时候,家长应该试着去找“鬼”的出处。可以询问孩子,这个“鬼”长什么样子,让孩子试着形容一下,如果语言表达不出来,也可以让孩子尝试画出来。
小博在上文所提到的旎旎,就是在小博的这位朋友的引导下,说出了“鬼”的模样:瘦瘦高高,头发特别凌乱,会从墙里出来。小博的朋友想起之前哄旎旎睡着之后,在旎旎床上看的一部恐怖电影,可能孩子在半睡半醒之间看到了恐怖的情节,于是在心中烙下了恐怖的烙印。
三、赋予“鬼”另外的意象
其实影视文学作品里的“鬼”都是建立在创作者想象之上的,所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形象,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赋予这个“鬼”另外的意象。比如,让孩子把它画下来之后,给他穿一件可爱的衣服,恐怖形象马上就会逆转了;或者用一些适当带有鬼怪的幼儿绘本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看看绘本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怪兽的,让孩子产生一种共鸣感,有勇气能面对当下的恐惧。
四、给孩子更多的爱护是最重要的
除了给孩子“脱敏”之外,家长最应该做的还是: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孩子会相信有“鬼”的存在,一来是该阶段成长发展的心理问题,二来,也和家长的疏忽陪伴有关。孩子有意无意会用对不存在事物的恐惧来引起家长的关注,所以想要消除孩子对灵体的恐惧,家长最应该做的,还是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多一些爱与温暖。
我们成年人,都清楚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存在鬼怪的,但孩子年龄尚小,对于对于真实和虚构往往分不清,此时,家长应该做的是用爱去温暖孩子,用耐心慢慢引导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惧。孩子的勇敢不是用时间来培养的,而是在爱与关怀中茁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