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读书月百本入围书单(读书分享第十期)
深圳读书月百本入围书单(读书分享第十期)雷军的这句话虽然这话不是很好听,但这确实是个事实。一个人蒙着眼睛狂奔,一定没有坐上高铁来的实在。而且很庆幸的是,谷歌就是那个坐上高铁的企业。之前我一直在好奇一个问题,谷歌到底是拿什么来赚钱的?在我印象里,好像它的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后来我才知道,它是依靠广告。像百度一样,不过谷歌比百度实在,不会总在搜索结果里面插各种各样很难看到广告提示的广告。但问题就又来了,一个网页,就那么大点地方,留给广告的还能剩下多少,要知道谷歌可是有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的公司啊?重点就放在了广告这个问题上,最开始的互联网广告,其实就是披着互联网皮的报纸。一样是去拉广告,一样是按时间按次数收费。只不过它比我们传统的报纸稍强了一点,要是搜不同内容的人看到的广告是一样的。那样的话就会有更多资源白白浪费了,就像是张家辉提刀的游戏广告,同样的内容如果推送给80后可能就很对胃口,但00后肯定会觉得烂俗,在00后身上,这就是浪费。
各位听见的朋友们大家好啊,又是一个周五跟大家见面了,这个星期碰到了一些事,很紧张。但还是踩着时间还是把稿子赶出来了。上期节目咱们就结束了那本书分享,这期呢,我们就来聊一本新书。其实这筛选书目真是一个很费劲的事情,上周因为这个我就想了很久,但一直没想好。休息日那天,我用电脑查了点东西,然后有一相关人物就挂在那边儿。一看他,我就知道跟大家聊什么书了。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因为人家的本意就没把他当作一本书来写,它原本是谷歌黑板报上的连载,但没想到写得太好了,眼看这文章越来越火,他就干脆找出版社印成了书。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说的这本《浪潮之巅》,他的作者是吴军,最初写这个的时候,他是谷歌的一名资深研究员。在吴军读博士的那些年,美国的互联网炒的正热闹,但那些公司都不怎么赚钱,大多是拿点新概念来圈钱。大家也都冲着新概念一阵猛炒,纳斯达克指数就一条路窜到天。最疯狂的时候美国人都恨不得把房子抵押了去买股票。迎着春风,互联网公司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所以花起钱来也就一点不含糊。他们排队请那些尖端人才来自己公司搞讲座,然后就接着奉上优厚待遇、高层职务,希望能把人才留下来。吴军就是受到邀请的一个。但吴军没去,又在研究室呆了半年。可这一耽搁,就出事了。互联网泡沫来了,我专门跑去查了一下,从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从山顶摔倒谷底,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者血亏百分之七八十,肠子都悔青了。而互联网公司那就更惨了,还没看尽长安花,就风雨交加。吴军博士时间踩得刚刚好,这个时候出来投简历,碰了一鼻子灰。那些公司别说高薪挖人了,就连裁员都来不及。吴军很头疼,不过后来一想自己不是还会做搜索吗?就去联系了谷歌,没想到两边一商量,事情还很顺利,他就这样开始了在谷歌的工作。到这儿就接上了咱们刚开始说的写“黑板报”连载了。后来他离职也做了很多事情,有部分就是写书。他写了很多书,而且跨度也非常大,从数学写到IT,从人类文明史聊到英美教育,再从科技聊到智能社会,你会发现怎么会有人能这样广博。本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职务已经够他们忙活了,哪来那么多时间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其实吴军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第一就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列出顺序,依次解决。先把有截止日期的事情做完,再回过头来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处理。第二是做减法,减法这个事比较反人性。大家都喜欢多多益善呐,要好好工作,得到更多的机会;要锻炼身体,有个迷人的身材;玩玩自己喜欢的乐器,培养一点兴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每个人都想要。但如果这些事情都想去做,我们肯定会压缩时间,本来一小时能做完的事情,想着法儿得挤出十分钟拿来干别的。我就这么一个人,总会想很多事情,想面面俱到。但吴军不这么看,他说时间这个东西是不可能压缩的,压缩起到的作用就是把事情变糟糕。你想想自己小时候下学回家一门心思想看电视,就疯狂赶作业,好能多看会儿。但最后赶出的作业呢,基本都是一塌糊涂。这就是压缩的坏处,重要的事情咱还是留够时间吧,教训太惨痛了。接下来第三点呢,就是跨界。前段时间有一个词儿很火,叫斜杠青年。就是身兼多职和身份的人,他们能够凭借这些不同领域的能力在各行业之间穿梭。但吴军觉得这样还不够。他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专业水平去做。就算你拿到了再多行业的第二,那样远远比不上一个第一来的更好。当然对这个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从他的这些话其实就能看的出来,这是一个偏执的人。
接下来咱就正式步入正题,来说说这个偏执的人写的这本书。这本书叫《浪潮之巅》,但他其实可以换一个名字,叫互联网圈儿那些事儿,因为他通篇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关心这个圈子的朋友对那些大公司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在他们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间段内,对这个世界的改变是颠覆式的。从全球市值排名的变化就能看的出来,不用说太久,就从2007年看起,那时候的市值前几名,你看都有些什么:卖油的埃克森美孚、荷兰壳牌、中石油,开银行的工商银行、花旗、美国银行,搞通讯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中国移动,搞电器设备的通用电气、那个时候能跟互联网沾上边的,就微软能算一个。我们现在来看十年后的2017,这个时候的榜单上的公司基本都换了一茬儿。这个榜单的前十名变成了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脸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咱们的腾讯和阿里,还有强生、美孚。这就是科技浪潮的力量,正像雷军那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雷军的这句话虽然这话不是很好听,但这确实是个事实。一个人蒙着眼睛狂奔,一定没有坐上高铁来的实在。而且很庆幸的是,谷歌就是那个坐上高铁的企业。之前我一直在好奇一个问题,谷歌到底是拿什么来赚钱的?在我印象里,好像它的所有服务都是免费的。后来我才知道,它是依靠广告。像百度一样,不过谷歌比百度实在,不会总在搜索结果里面插各种各样很难看到广告提示的广告。但问题就又来了,一个网页,就那么大点地方,留给广告的还能剩下多少,要知道谷歌可是有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的公司啊?重点就放在了广告这个问题上,最开始的互联网广告,其实就是披着互联网皮的报纸。一样是去拉广告,一样是按时间按次数收费。只不过它比我们传统的报纸稍强了一点,要是搜不同内容的人看到的广告是一样的。那样的话就会有更多资源白白浪费了,就像是张家辉提刀的游戏广告,同样的内容如果推送给80后可能就很对胃口,但00后肯定会觉得烂俗,在00后身上,这就是浪费。不过在当时,这部分分配推荐广告的事,还基本都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他们就远远达不到高收益。谷歌从一个边缘龙套,到站在聚光灯下,如果说有什么秘籍的话,那肯定是他们开发的一套技术。这是一套自动的模拟系统,它能让投放广告的商家看到自己广告的点击和播放量。而且,跟之前不一样的是,收费不再按时间次数,改成了按点击量收费,对产品感兴趣的顾客每点一次链接,商家才会为它付钱。这就避免了很多的浪费,而且,这对商家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终于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了。我们今天早已经习惯了这个再正常不过的投放规则,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双赢结果。但在几十年前,这套打法,无疑就是一颗引爆互联网圈的原子弹。和开发出这样超前技术的谷歌相比,之前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公司们就像是回到了农耕时代。也正是从这儿开始,谷歌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拿下头筹。不得不说,是互联网给予人们更大想象空间。很早以前,体量才是话语权的最终依据,像洛克菲勒、JP摩根这样一手造就托拉斯垄断怪物的财阀,不会给任何人留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但等到互联网应用开始兴起,科技掀起的巨浪把小公司带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那时候开始,他们逐渐就拿到了与传统大企业掰手腕的力量。
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节目的全部内容,欢迎你来和我取得联络。如果节目对你有所帮助,就来用点赞,评论和我互动吧!期待和你的下周五的见面,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