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对高考作文评价(浙江慈溪实验高中两位老师对)
小学老师对高考作文评价(浙江慈溪实验高中两位老师对)作文教学究竟能不能突出困境,走上开敞阔朗之路,步入自由高远之境?一些语文教师为了突出困境,另辟蹊径,在技巧、方法上发巧思用妙想,使尽浑身解数,以期让学生获得妙悟,掌握套路、制出佳作。但结果往往不能遂愿,令人感伤。 (时间匆匆,从慈溪实验高中回到家乡已有12个年头了,今早翻阅文章,看到两位老师朋友的文章,很感动,也想起共同的奋斗、交往和深厚绵长的友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众多的语文教师。学生对作文的淡漠甚至惧怕,作文内容的空洞与虚伪,情感的苍白与矫饰,语言的生涩与浮浅,无不映现着当下作文教学的尴尬困境。
原创:陈宝贵1960 大语文作文 5天前
突破困境,走阔朗高远的作文教学之路
——有感于陈宝贵老师的“大语文作文”教学
李葵
(时间匆匆,从慈溪实验高中回到家乡已有12个年头了,今早翻阅文章,看到两位老师朋友的文章,很感动,也想起共同的奋斗、交往和深厚绵长的
友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众多的语文教师。学生对作文的淡漠甚至惧怕,作文内容的空洞与虚伪,情感的苍白与矫饰,语言的生涩与浮浅,无不映现着当下作文教学的尴尬困境。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突出困境,另辟蹊径,在技巧、方法上发巧思用妙想,使尽浑身解数,以期让学生获得妙悟,掌握套路、制出佳作。但结果往往不能遂愿,令人感伤。
作文教学究竟能不能突出困境,走上开敞阔朗之路,步入自由高远之境?
其实,作文教学的困惑不仅仅是作文教学自身的困惑,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的困惑。在当下“应试教育”理念还制约着“教”与“学”的时候,教师的功利欲望赤裸裸地体现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教师采用简捷便当手段,把知识与技能当做“速效救心丸”,直接灌入学生的脑袋中去,期望显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开启学生心智让其写出妙文、考出高分。对教师而言,教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分人”。而学生则视掌握考试技巧为能事,视获得高分为目标。他们学习知识的眼光复印着教材与教参,他们生活的境地局限于学校课堂之中。所以,从教师和学生当下的目标而言,共同追逐着“分数”——一个可让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凭借物,而忘却了“人之为人”的目标,即通过教育促使人自由发展的目标。
教学的目标必须回归到“人之为人”这一根本点上,才会走上阔朗之途、突破教学困境。所谓“人之为人”,简略地说,就是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人”,具有人的德性、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责任、情操、言语和行为。这样的人,不是愚昧、麻木、空洞、虚伪、落后、冷漠的,而是能融入于现代社会的生活,善良、聪慧、进取、勇敢、诚实、充实、振奋、创新的人。我们的教学,只有努力地培养具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能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突破“应试教育”的怪圈。
我与全国优秀教师陈宝贵相处几年,能深切感受到他对于教学的忧虑痛苦与挣扎突围的情怀。他痛恨“应试教学”对人的异化与扭曲,为那些新鲜活泼的生命,灵气被淹没、激情被淡化、思维被磨钝、良知被阉割而痛心焦虑,立志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获得“人之为人”的本然性学习,使他们能够成为现代生活中真正的人。于是他提出了“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并开始了培养“人之为人”的教学探索。他胸襟开阔,视野高远,博览群书,精心实践,把学生导向生活之基,沉潜于真实生命之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索、探究现实的客观存在,写小事、身边事,关注社会底层事,审察生活细节,力求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使他们步入写作的自由阔朗之境。他的探索不是脱离多姿多彩现实生活的凭虚浮游,不是花样翻新的魔术技巧,而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审美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他的探索之途是艰辛的,但也是快乐的。在近三年中,他已指导学生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作文》《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语文天地》等报纸刊物上发表习作一百多篇,撰写“大语文作文”教学论文三十几篇,这些文章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之友》等刊物上,他还写有二十多万字的语文教学随笔。他所教的学生不仅仅爱语文,爱写作,更是爱生活,爱人类,他的教学成绩更是一流的。他“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美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的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定位,彻底冲破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局限,这是一种前瞻性的颠覆,未来道路的开创,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希望之光。
我因工作之便能与陈老师共同探讨突围作文教学困惑之法,并从他那里得到很大启发,分享他成功的快乐。我愿更多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也和我一样从他那里得到启发,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阔朗高远之路。
( 李逵 慈溪实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名师)
恩师陈宝贵
庄海兵
去年,陈老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我们学校,回了河北老家。作为陈老师的弟子,少了他的关怀与帮助,鼓励与勉励,心里也总觉得空落落的。我也一直想提笔写写陈老师,却直到今天才动笔。
陈老师的外貌在我的记忆中,是很特殊的:硕大的头,阔大的脸,宽大的眼睛。有时听他的课,看着他的那颗硕大的头,我就竟不住浮想翩翩:这颗硕大的头,该蕴藏了多少人生的智慧,多少人生的阅历啊。陈老师对自己的衣着是毫不在意的,常穿的衣服也基本上都能让人感觉到它的历史之悠久。天气晴朗时,还经常可以看见陈老师穿着一双白底黑料的老式布鞋,在校园散步。
陈老师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看书了。每次放假,首先去的必定是书店。在书店里乐呵呵地逛上不多久,很快就抱着一大堆书出来了。他什么书都买,什么书都看。书店离学校很远,可他从来不坐车,每次都拎着很大的一袋书,走很远的一段路,然后美滋滋地看上一天。记得去年陈老师回老家时,光是整理出来的书,就装了三十多箱。可以想见,陈老师的书房里,那些堆积成山的书,该有多么的壮观。
有幸成了陈老师的徒弟之后,听课的机会就多了。刚开始工作,自己在上课时,总追求上课手段与方式的花样,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但陈老师的课总是很朴素、很随意的。不过,这种随意里面却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与先进的理念。这也正可以称之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吧。陈老师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总是举重若轻。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能看出陈老师的匠心独运。有时总想模仿陈老师的上课方式,在实践行不通之后才明白,没有深厚的理论支撑,是不可能有如此的随意与从容的。在陈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可以感受到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听到陈老师精当的点评。记忆中,有一次在上《登高》时,陈老师用他那浓重的河北口音,给学生范读了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标准的普通话,但他那特有的尖细中带浑厚的嗓音,那饱含深情的真挚,那摇头晃脑的投入,仿佛他就成了饱经忧患与沧桑的作者杜甫,那情景,一直令人难以忘怀。
记得有次上作文课,是关于如何写好人物的。陈老师当时先把校园里的清洁工的照片拍下来,然后课堂上让学生来写。因为是身边的最熟悉而又最容易漠视的人,学生很难下笔。陈老师于是当场亲自动手给学生写了一段,写得很朴素,却很感人。在陈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课堂上写出了很多真挚而感人的文字,更因此而有了一种对身边的底层人的一种敬仰与关怀之情。在陈老师的课堂里,有的只是对学生的循循善诱,以及劝勉与鼓励。他从不对学生过于苛责,因此,他的课堂里总洋溢着一种民主的气氛,总能看到师生之间的那种平等的交流。
陈老师有着广博的视野,胸中贮存着万千知识,但他讲话并不多。在我们开会交流时,轮到他发言,总是寥寥数语,简约但不简单,也真正印证了厚积薄发的道理。他讲的话总是高屋建瓴,给我们一种理论上的宏观指引,使我们能从纷繁的琐事中理出清晰的思路,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所以,有很多的时候,当我自己在繁忙的教学之中快要迷失自我时,就需要去陈老师那儿去聆听教诲,然后总会有醍醐灌顶般的感受。
刚开始参加工作那会,教学经验与知识都很欠缺,上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每次陈老师听完我的课之后,尽管知道有很多的不足,但他总会微微一笑地说:“这节课的这个方面讲得很好,好好努力。”在他的微笑与鼓励中,我总能找到一种前行的动力。后来做班主任,事情多了,陈老师见到了我总不忘提醒一句:“挤出时间多读点书啊。”如今,每当我想偷懒时,陈老师的这句话,总会出现在我耳际,提醒与鞭策着我不短地去吸取更多新的知识。
陈老师给人的印象是一副敦厚长者的风度,对我们后辈总是和蔼可亲的,并且不吝余力地帮助我们。在评职称时,陈老师不停地为我们出谋划策,包括如何备考,如何写论文等等。平时我们有些争论性的问题,总喜欢到陈老师那儿去寻求解决,而他总是以极大的耐心来给我们解答,并且很尊重与鼓励我们的理解。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因为刚参加工作,有点不太适应,而学生的反映也不太好,他感到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是陈老师主动找他谈话,给他鼓励,给他信心,并且在校领导那里多多地表扬他。后来这位老师也很快适应并成长起来了。
陈老师身上有很多的光环,如全国优秀教师等,也写过了很多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在语文界也是享有声誉的,现在听说新书很快就要面市了。但他从不夸耀,更不满足,他一直想着,等有空闲了,一定要好好地去读书,去写作。而现在,他终于摆脱了烦琐的俗务,得以让自己遨游于书海了。
记得后人评价沈从文是“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我想,这八个字用来概括陈老师的文学造诣与性情品格,也是很恰当的了。现在,潜心于读书与写作的陈老师,很快就会更多的文字出版了,也肯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庄海兵宁波市教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