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冈县第一中学网站(青冈县第一中学校史)
青冈县第一中学网站(青冈县第一中学校史)民主政府在学校接管改造中,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和措施。对青冈原伪满时期的中、小学校都采取了保护政策,妥善接管。在学校建立了新的领导机构,废除旧制度,解散反动党团组织。对原有课程进行初步的调整和改革,废除公民课及其它有法西斯主义毒素的教材,采用新的政治常识、国文、中国近代史等教材。在接管学校时,对于教师采取的是团结教育的政策。提高他们的觉悟,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坚信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明确斗争任务和个人的努力方向。对待原伪满学校教师的政策是“争取、教育、改造的方针,引导他们前进,引导他们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重视他们在革命中及在各种工作中的作用。”1946年9月7日,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教育委员会,聘任车向忱为主任委员,韩幽桐、关俊彦、张如心、董纯才为委员,统一领导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1月
自嘲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松江省立青冈初级中学校和黑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1945—1949年)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接收青冈县政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开始争夺东北。国民党此时在东北无一兵一卒。共产党在苏联红军帮助下争得先机,以10.7万军队,2万干部抢先进入东北,得到了日本百万关东军投降后的全部武器装备,极快的壮大了自己。背靠苏联,得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与拥有400多万军队、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政权对峙。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则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1945年11月下旬,中共松江省工委哈西地委,当时驻肇东。地委专员王学明,派遣张邵良、张昆、赵恩久、贺发祥等干部,带领哈西军分区一个连,乘一辆大卡车,顶风雪冒严寒,到远在100多公里外的青冈县接收政权。
这些老八路干部,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在1945年11月25日就正式成立了中共青冈县工作委员会和青冈县民主政府,隶属东北解放区松江省。邵良任工委书记,张琨任县长。他们以很快的速度接管了政权,稳定了局势,恢复了社会秩序。接管学校后,于1946年3月1日即安排中小学开学。原来伪满时期的政府职员、学校教师,没有重大政治问题的基本留用。青冈光复后已有人口二十多万,广大穷苦农民坚决拥护共产党,誓死保卫新生政权,积极靠近党组织,踊跃参加反奸清算、清剿土匪、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参军支前等运动。
第二节 松江省立青冈初级中学校的建立
1946年9月7日,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教育委员会,聘任车向忱为主任委员,韩幽桐、关俊彦、张如心、董纯才为委员,统一领导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11月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开会决定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任命董纯才为主任委员,张如心、吴伯箫、智建中、王修、张松如等为委员。
民主政府在学校接管改造中,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和措施。对青冈原伪满时期的中、小学校都采取了保护政策,妥善接管。在学校建立了新的领导机构,废除旧制度,解散反动党团组织。对原有课程进行初步的调整和改革,废除公民课及其它有法西斯主义毒素的教材,采用新的政治常识、国文、中国近代史等教材。在接管学校时,对于教师采取的是团结教育的政策。提高他们的觉悟,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坚信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明确斗争任务和个人的努力方向。对待原伪满学校教师的政策是“争取、教育、改造的方针,引导他们前进,引导他们与工农兵结合,为工农兵服务,重视他们在革命中及在各种工作中的作用。”
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在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学校需要“设法培养与使用原有的教员。”“原有的各种知识分子,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财富。要接受这一部分财富,要团结他们,并尽可能的使用他们。对于他们的旧思想旧观点,应该帮助他们改掉并帮助他们进步。”
青冈县工委根据这样的指示精神,在各个中小学校十分重视组织原伪满时期的教师学习政治和业务,使他们不断地进步。同时,适当地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工资标准,并发动尊师爱生运动。教育学生要接受老师的教导,坚决纠正一些学生斗争教师的现象,从而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
在青冈县,典型的例子是郝明昌。他是原伪满国高的教师,还参加过国民党。但共产党民主政府根据他的表现和人品,把他的问题定性为人民内部矛盾,一直信任他。郝老师不负重望,工作中一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他最多时教过四个学科的课程,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全才教师。上世纪70年代,他设计的《初中物理电磁学组合教具箱》受到教育部的重视,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教学仪器先进工作者。
中共接管后,县政府设教育科,管理全县教育工作,科长为骆景生。
青冈原来的“国民高等学校”,改为“松江省立青冈初级中学校”,人事权、财权及教学和业务等均直接归省教育厅管理(直到1956年成立高中部,都是青冈县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
这时学校已有平房五栋。位于校园东北角的一栋是建校时盖的青砖房,苫草起脊房盖儿,中间有门洞,两边各三个教室;往西并列的一栋土平房是学生和教师宿舍;前趟房东边一栋是红砖起脊瓦房,西边一栋是丁字形起脊红砖房,人们称其为飞机式房舍;在宿舍和飞机式房舍中间东边,还有一栋厢房。在前趟两栋房中间通道靠右有一棵榆树,学校大钟就挂在那儿。前趟房前边有大片空地,用作操场。东南角是菜园儿,宿舍西一直到现在玉祥路(化工厂路),南到现在南环,都是一中校园。
1946年3月1日,青冈初级中学校开学上课。校长是张国秀,毕业于北京大学。学校继续实行校长负责制,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2人 4个教学班,160名学生。每年招收两个班新生,每班40人,学制4年。
是年,学校开始创办一期40人的初等师范班,专门培养小学教师。
是年,付肇棠老师调离,赴吉林长春师范学校任教。
是年8月起,由县委书记,驻军政委杨一夫兼任校长。
这时的学校,在共产党领导下,在青冈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创了男女生合班上课的先河。整个校园充满朝气,荡漾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太行山上”、“黄河颂”等歌声。
1947年,教职员工12人 4个教学班,160名学生。
是年1月,于介仁任校长。他是关里来的八路干部,大学毕业,同时任青冈县教育局局长。校训“勤慎敬恒”从右到左四个大字的匾额,挂于飞机式房舍玄观门门里横樑上,左侧从上往下有六字落款:校长于介仁题。
是年2月7日,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称黑嫩省。青冈县隶属黑嫩省第三专区,也曾是专区机关所在地。是年9月7日,黑嫩省撤销,恢复黑龙江省和嫩江省。第三专区撤销,青冈县隶属于黑龙江省,省会在齐齐哈尔。
是年,青冈县工会联合会成立,初级中学工会成立。
是年秋,奉黑龙江省教育厅命令,学校停课。部分师生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6月,学校又复课,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改名为“黑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校长由省教育厅直接任命,仍是于介仁,教师亦由省里统一调配。
是年冬,在于介仁校长主持下,根据省教育厅中学必须有两个年级的要求,学校把考入干部班的原来中学学生和一些年龄小文化又高的干部班学员抽出21人,编成一个中学二年班,又招40多名新生为一年班。同时增调祝安和闫凤仪二位老师,恢复了原中学的教学秩序。把原来的干部班学员并成了两个班,年末毕业全部分配出去。
1949年二年班21名学生毕业,又招收一年级一个班新生。学校有教师14人,4个教学班,学生200人。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12门课程。英语是由王俊儒老师教授。另外还有一个初师班,学员40人。
王俊儒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英语和地理课。王均衡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教数学课。他们都曾参加过“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王左功老师教数学,孙学诗老师是初三班主任。李景荣老师教生物,他就是青冈第一批女干部李凌华的父亲。郝明昌老师教物理,苑守勤老师教地理,刘文澄老师教数学。
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很优秀,例如:
曲福璋,后改名为曲啸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演说家,中宣部局级干部,电影《牧马人》的原型。
李凌华,1946年,她19岁,由伪满国高转入青冈初级中学读初三,和高慧章、姚廷舒是男女生合班上课后,三年级唯一的三名女同学,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她们三人都参加了青冈土改运动,成为青冈县第一批女干部。李凌华后来任职中宣部。
陈连生,毕业于东北师大,青冈县进修校语文教师,书法家。
蒋文学,现为绥化学院中文系教授。
屈传芳,曾任青冈县委宣传部部长。
从1946年到1951年,教师和机关干部,包括领导,都实行“实物工资制”,按月发粮食和布匹。每月最多时发过200市斤小米,最少时80斤。
1949年,青冈县政府教育科改称文教科。黑龙江省立第七中学改称“黑龙江省立青冈中学”。这时全县较大的村子都有小学,全东北解放区的小学已发展为三万六千余所,学生三百七十万人,中学为二百八十所,学生数增加为十六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