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与黄文炳的冤仇(读书人黄文炳为什么要害死宋江)
宋江与黄文炳的冤仇(读书人黄文炳为什么要害死宋江)怕知府不懂,这黄文炳继续解释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民有福。”知府又问道:“何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黄文炳答道:“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今郓城县正是山东地方。这四句谣言,已都应了。”你看,这黄文炳一步一步把宋江造反形成事实,没想到后来宋江居然就是梁山的老大。当然黄文炳也遭到了报应,四五十口 尽皆杀了 不留一个” 惨绝人寰。
黄文炳是个读书人,一个无为军的通判,他本身是一个熟读诗书的人,可惜官没有做大。蔡九知府到江州当老大的时候,黄文炳想进一步高升,便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投其所好,让蔡知府赏识自己,便开始到处游逛,喜欢能有一点门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一天,黄文炳凭栏消遣,见壁上题咏甚多,黄文炳看后只是冷笑。毕竟,黄通判也是懂得诗词之人。读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黄文炳冷笑道:“这人自负不浅!”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他侧着头道:“那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笑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摇头道:“这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点头道:“这两句无不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他马上伸着舌,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也就是这首诗,把宋江逼上绝路,在别人看来,宋江写的只是一首励志诗,黄文炳却从中嗅出了隐隐杀机。于是,黄文炳小心翼翼地把宋江写的诗歌抄了下来。
其实宋江只是个读书人,路过梁山的时候,如果要入伙,那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但宋江不想入伙,他想做忠臣孝子,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能落草为寇。但是黄文炳的揭发让宋江被逼上死路。我想很多这样的日子里,宋江是茶饭不思的,一腔热血,一身才华,却走投无路,报国无门,要被人处死。不仅如此,还连累了一心要搭救自己的神行太保戴宗。
黄文炳一心想害死宋江,便做足了宋江的文章。这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主,为了自己的顶戴花翎,黄文炳学会分析,且上纲上线,黄文炳道:“不敢动问,京师近日有何新闻?”知府道:“家尊写来书上分付道: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敢有作耗之人,随即体察剿除。更兼街市小儿谣言四句道:‘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因此嘱付下官,紧守地方。”黄文炳寻思了半晌,笑道:“恩相,事非偶然也!”黄文炳袖中取出所抄之诗,呈与知府道:“不想却在此处。”
怕知府不懂,这黄文炳继续解释道:“‘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必是‘家’头着个‘木’字,明明是个‘宋’字;第二句‘刀兵点水工’,兴起刀兵之人,水边着个‘工’字,明是个‘江’字。这个人姓宋,名江,又作下反诗,明是天数,万民有福。”知府又问道:“何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黄文炳答道:“或是六六之年,或是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今郓城县正是山东地方。这四句谣言,已都应了。”
你看,这黄文炳一步一步把宋江造反形成事实,没想到后来宋江居然就是梁山的老大。当然黄文炳也遭到了报应,四五十口 尽皆杀了 不留一个” 惨绝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