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新课标新教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
数学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新课标新教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根据课标的要求,科学性和可读性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编写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课标规定的内容编写,使得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标准,以及数学学科应有的特征,做到定义概念科学严谨、语言叙述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现实基础出发,适当降低难度,做到低起点、小步走、多循环,使教材易教易读。(二)体现科学性与可读性一、教材的编写理念(一)分解并落实课标内容要求课标在第一学段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等五部分内容,提出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考虑到培智学校学生的基础,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并落实到一年级生活数学的教材中,变成培智学校学生能够学习和接受的材料,是教材在编
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现代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一年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支持特殊教育”的精神,执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新编和改编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材”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组织特教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研员和教师编写的。为了使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理念和特色,笔者拟从编写理念、特点解析和教学建议三方面来介绍生活数学一年级的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一)分解并落实课标内容要求
课标在第一学段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等五部分内容,提出通过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考虑到培智学校学生的基础,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并落实到一年级生活数学的教材中,变成培智学校学生能够学习和接受的材料,是教材在编写初期着重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在教材编写时形成了以生活数学课标的内容为编写依据,以学生生活的基本场景为编写线索,以数与运算和形与空间为编写内容,以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思维和运用能力的编写思路。在基本掌握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对课标内容按学段、年级、册次、主题,自上而下地逐层分解、对应落实。
(二)体现科学性与可读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科学性和可读性是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编写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课标规定的内容编写,使得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标准,以及数学学科应有的特征,做到定义概念科学严谨、语言叙述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现实基础出发,适当降低难度,做到低起点、小步走、多循环,使教材易教易读。
(三)体现生活性和多样性
生活数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材以培智学校的四个一年级小学生的校园和家庭活动为背景来展开内容的编写。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数学知识时会有比较强烈的情景代入感,觉得教材的内容同样也有可能发生在他们自身生活之中,使学生接受新知更容易。同时,在呈现知识时做到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练习题的操作形式不但有看、贴、指,还有数、摆、说,可以加强对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的特点解析
(一)教材的编写线索
生活数学教材的编写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课标、教材、教学。课标是教材编写和一线教学的指导文件。教材是实际教学的基本材料,所有的内容,不管是课标的要求,还是教材的要求,都要靠一线教学来完成,这三者密不可分,而教材连通着课标和教学,是课标内容下达到教学的桥梁。还有一条线索是生活、数学、培智教育,生活数学教材编写紧紧围绕课标规定的数学内容开展,并按照数学的内在逻辑顺序编写,在此基础上贴近生活实际,遵循培智教育教学规律。
(二)教材的编写结构
一年级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按照校园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等主题编写,二年级教材还将加入社区生活。生活数学的教材编写有这样两条主线。一条是生活主线,以校园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四个主题作为编写主线。另一条是数学主线,把它变成数与运算、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分类四部分内容来进行。根据这四部分内容把这些知识点逐级分到各册内容中,也就是在情境背景下的生活主线中,把数学主线的知识点分下去(图1)。
图1
每一课起始为一页篇章页,展示本课的场景,篇章页不显性出示任何知识点。每一课的正文包括学、做、练三大板块。“学”这一部分在名称上不体现,主要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展示当节课所学的内容,具体形式有情境引入和想一想。“做”这一部分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为“做一做”,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结合具体的场景,尝试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去做事情或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过程性。“练一练”部分以练习为主,通过练习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夯实所学内容。
每一个课题之后还设置了“活动与练习”“我学会了”两大板块。“活动与练习”以大的主题为情境,在情境之下综合呈现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此部分为对开设计,其中场景图占对开页面的2/3,剩余的1/3页面为练习题,练习题目来源于大的场景图,并且每道题对应一个知识点。“我学会了”为学生本单元所学内容的评测部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来评估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情况。
(三)教材编写的“三结合”
首先是结合实际,以培智学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为基础,设计、实施生活数学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其次是结合生活,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入相关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使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最后是结合认知规律,针对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层铺设知识点层级,小步走、多循环,让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之下不断反复出现,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
三、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一年级生活数学教材内容常见的量部分包括有无、多少、同样多、大小、长短、高矮、白天黑夜,数的认识部分包括1—5的数认读写,图形的认识包括认识球体、圆,位置的认识包括知道上下、前后。
根据课标要求,对有无、多少、同样多要求感知并会区分。对大小、长短、高矮除了感知,还要学会比较并排序。一年级教材为了适应培智学校学生基础和实际情况,对这些量只要求两者之间的比较。对于数的认识要求理解含义及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球体和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还有根据上下前后尝试确定物体的方位。
对培智学校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的重点是数1—5的认识和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难点是对常见的量的理解。学生对常见的量的认识与理解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材编写注重从科学性角度对生活中常见的量进行描述和学习。然而,经过课堂的学习后,学生对这些量的认知和掌握是否正确,仍需在生活中进一步检验和巩固。
(二)厘清数学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一年级生活数学中数的认识虽然简单,但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教师还应厘清一些基本数学概念及其关系。
比如计数,可以分为记忆计数和理解计数。我们平时所说的唱数、认、读、写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记忆计数。直至学生能够正确根据物体的个数与相应的数字对应点数,我们才认为学生达到了理解计数的水平。由于理解计数需要把物体个数与数字对应起来,所以一一对应是计数的基础。
通过一一对应可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通过数出两组物体的个数,然后比较两数的大小,也能比较两组物体个数的多少,所以一一对应和计数都是比较的基础。在比较之前,通常会把一些物体按照不同类别分好,所以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比较的一个前提。
同时分类还涉及物体的合并和分离,所以分类也是加减运算的基础。而对一些常见的量的比较,是非正式测量和数量的基础,为将来学生能通过对长度、时间、质量等物理量进行准确地量度,建立起数量概念做好准备。此外,还需要对几何图形进行正确的分类、匹配、辨别、命名。
对于上面的这些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介绍给学生,但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注意贯彻上述关系的思想和理念,并通过这些关系准确判断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以便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规范教学语言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生活数学同样也是如此。所以,课堂上的教学一定要做到语言规范、准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比如“有”和“没有”是一对相对量,是比较出来的。对于一幅图片,我们不能说其中有什么,没有什么,而是用两幅相似的图片做比较,然后说这幅图片有什么,那幅图片没有什么。同样,“大”“小”也是一对相对量,也是比较出来的。例如,比一比篮球和乒乓球的大小,我们说篮球大,乒乓球小,隐含的意思是篮球比乒乓球大,乒乓球比篮球小。不能简单直接地说篮球是大球,乒乓球是小球。这些用语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习惯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规范使用。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19年5月(总第360期),有删改。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00081。
编辑:华丽
校对:华丽
排版:华丽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向上滑动
微信公众号
zwzgtj xdtsjy
新浪微博
现代特殊教育
今日头条
掌握中国特教
一点资讯
掌握中国特教
关注我们►
以使命拥抱生命,
服务特教中国!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