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家长对孩子的忠告(弟子规家长版儿童教育理念五花八门)
弟子规家长对孩子的忠告(弟子规家长版儿童教育理念五花八门)现在人们普遍竞争压力较大,很多人回到家真的累的一句话都不想说,而且很多人根本就不能按时下班,应酬到很晚,好不容易找到家门,早已醉的不省人事。因此,越是白领阶层越盛行旅行放松,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太累了,如果不放松,整个人会沦于崩溃的边缘。今天来聊一聊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到底好不好,到底累不累。 【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个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
弟子规(家长版)第二十八讲 儿童教育理念五花八门,国学才是正途
今天开始学习《弟子规》中的“亲仁”。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个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
今天来聊一聊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到底好不好,到底累不累。
现在人们普遍竞争压力较大,很多人回到家真的累的一句话都不想说,而且很多人根本就不能按时下班,应酬到很晚,好不容易找到家门,早已醉的不省人事。因此,越是白领阶层越盛行旅行放松,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太累了,如果不放松,整个人会沦于崩溃的边缘。
这些压力和品德有何关系呢?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发达的莫过于“情商”文明,也就是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国学文化,以四书五经为代表,这些文明大多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什么要这么做人做事呢?我们现在理解这些行为准则为“品德高尚”,是造福人类的准则,其实不然,这些“品德高尚”的准则,最直接受益的是我们自己,因为这些准则,能让我们远离心理压力,能让我们自在坦然。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告诉我们,人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原生家庭的培养,先天的继承的秉性都会让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真正从内心宽容这种不同呢?多少人内心固执的认为,天下人都应该理解我,看到我的付出,当周围有人做事风格与自己不同时,又心存不满和抱怨,恨不得周围所有人做事都能顺着自己的心愿。殊不知,每个人只有从内心接受这种差异和不同,才能真正放下挑剔的眼光,中庸有云“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所有存在的都应该被尊重,当这种尊重是发自潜意识的,而不是做作的,谄媚的,我们才能从内心获得那种轻松,当我们能从内心无分别的对待人和事,能把注意力调回自己身上,把改进和提高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才能体会那种让自我得以满足的“浩然正气”。
再举个例子,“诚”,大学中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我们每个人是多么的想诚实的生活,我们如果能够不那么虚荣,遵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遵从周围人的能力生活,生活会变得简单很多,可是,我们受不了被人忽略或者轻视的眼光,甚至有多少人受不了饭后不买单,不当老大的感觉,我们硬撑起来的光环,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期盼,有多少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我们习惯了这种没有“诚意“的追求,哪怕再假我们也不敢扔掉,因为我们知道,扔掉这些以后,我们有可能什么都没有,因此,”诚“是为自己的减压,是让自己踏实下来的法宝。
因为国学的继承从清末就开始中断,我们小的时候从来没有受到过国学的沐浴,因此,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追求的外在目标,当我们长大了,发现自己能力不足,只能随波逐流,只能阿谀奉承,只能疲于搜索各种投资的风口,只能期待上天的眷顾,能让自己不那么辛苦而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我们的内心又是那么的不安,担心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坚持到可以颐养天年的那一天,担心这份工作能否稳定到自己退休的那一天,担心能否拿下这个项目,挣取到孩子明年的学费……
如果我们有一技之长,如果我们有稳定的工作,如果我们有庞大的家产,好像就能摆脱这种不安,因此,我们疲于奔命,改善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状态,我们尽全力逼着孩子学习各种技能,以期待孩子这一代能有一种稳定的安全感。但是我们又发现孩子并不想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成长。
我们又一次茫然和失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仍然没有把目标定位到每个人的内在,外在的诱惑是无穷无尽的,就像宇宙永远没有边界,守护好自己的内心,引导孩子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在,让他能够自我激励,自我满足,才是正途。而这种自我成长,最靠谱的当属我们的国学,虽然她沉睡了百年,只要她醒来,力量不会有丝毫的减弱。灿烂的中华文明,高情商的中华子孙需要代代相传,因为现在物质文明已经足够发达,精神文明畸形的凹陷,今后的百年,必是得精神文明者得天下。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一起用我们的国学造福自己,造福子孙后代,尤其关键的,越早进行情商教育,越会深入到潜意识,儿童教育不可忽视。
我会持续更新“弟子规“(家长版),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