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 北大bbs(山寨中的山寨志愿者在山寨)
冒充 北大bbs(山寨中的山寨志愿者在山寨)那年,我在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班,在福建连江县负责销售工作。当时的地震是8级,是很高级别的。由于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今天这么智能,可以随意浏览最新消息,消息的传达也没今天这么迅速,方式也没这么多。那个时候最快的消息来源是电视,还有广播,兼具报纸和移动联通统一发送的短信息。但是全方面得来的消息都是,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很惨,死了很多人,汶川县城都没有了,还有一个叫映秀镇的,全镇都埋了,所以所有的报道都是关于捐款捐物资支援汶川。我记得,我也是有捐款的人,工资2000多的那个时候我好像捐了200元,捐了2次,一次是公司组织的,一次是自己自愿的。 关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我还是有点印象的。那年,中国还举行了北京奥运会。 《山寨》中有句话:做生活的侠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血沸腾的年代。这本书,写实中以作者,即砚台,最初拉了两个人,阿亮和张莉,三人年轻人,在地震中,积极响应国家呼吁
《山寨》中的山寨志愿者在山寨
“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从别处摘抄来这句话,作为本篇日志开头,没有什么用意,但对于我今天看完的这本《山寨》小说里面反应的时间地点,在经历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人来说,是最好不过了!我想,只要经历过“汶川地震”的人,都要坚强,要面对微笑继续以后的生活。
《山寨》小说,畅销书作家张小砚的著作,该书是作者根据在汶川赈灾的真实经历写作而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曾在当年新闻中看到的汶川。关于张小砚,以前我不曾知道她,后来关于对她的了解来自于百度,所以我还知道了她另一本书《走吧张小砚》,当了解这本书为旅行记式的书时,本身爱好旅行的我,我又想购买她这本书了,因为旅行本身就是独自修行的过程,旅行并非是为玩乐,而是为了多见一些人,多经历一些事,从而找到那个久违的自己。
《山寨》小说,主要叙述2008汶川大地震期间,张小砚组织的“山寨志愿者”团队“希望之窗”,历经曲折在一个个山寨建立起当时灾区最大的帐篷小学和幼儿园,陪伴孩子们渡过了一个艰难的夏季。《山寨》帮我们看见了新闻里看不到的汶川。
《山寨》中有句话:做生活的侠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血沸腾的年代。这本书,写实中以作者,即砚台,最初拉了两个人,阿亮和张莉,三人年轻人,在地震中,积极响应国家呼吁,向震区赈灾,扯了一票人马,组成山寨志愿者组织山寨“希望之窗”“坐地起寨,占山赈灾”,在热血沸腾的年代留下一段具有意义的人生故事的小说。书中,以张小砚为首的山寨“希望之窗”,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年龄从50后到90后,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聚集在一起,交汇于一个“希望之窗”的山寨组织,办起帐篷学校,将一腔热血交付给山寨里那些纯真而茫然的孩子们。他们,砚台在灾区外招集志愿者和募集物资,阿亮在灾区组建帐篷学校,张莉则负责教学和培训管理砚台招集来的希望之窗新志愿者。过程中,志愿者们历经曲折,短短几个月的真情奉献与无私付出,陪伴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夏季。在这个过程中,和招集来所到的志愿者,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有钱出钱,没钱出力,除了建帐篷学校,还组织电影队在灾区巡回放映,组织基建队建最酷厕所,建村图书馆,帮灾民增加收入卖辣椒等等。这中,关系错乱复杂,“希望之窗”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建立起与环境,与其他志愿者,与孩子们,与当地老乡,与政府,与各种其他组织,包括与另一个自我的崭新关系,在混乱中力图重建秩序,而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不免信任与犹疑,自私与崇高,各种冲突,怀疑,背叛,坚持,他们在交织与碰撞中寻找人性本真的东西,也反应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完《山寨》发现里面的志愿者,每个人都算是做一次特殊的旅行。赈灾在当事者每个人的心里和人生里烙下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烙印。想想,我也很想这样,只是回不到当初。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如果遵照自己内心去活着,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不管怎样,总比今天这样平淡无奇简单重复昨天的日子来得好些。
说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虽说我不在震区,但我也生活在这个年代,我也正处于热血沸腾的年纪。那年,我在福州连江县工作,做销售。
关于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我还是有点印象的。那年,中国还举行了北京奥运会。
那年,我在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班,在福建连江县负责销售工作。当时的地震是8级,是很高级别的。由于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有今天这么智能,可以随意浏览最新消息,消息的传达也没今天这么迅速,方式也没这么多。那个时候最快的消息来源是电视,还有广播,兼具报纸和移动联通统一发送的短信息。但是全方面得来的消息都是,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很惨,死了很多人,汶川县城都没有了,还有一个叫映秀镇的,全镇都埋了,所以所有的报道都是关于捐款捐物资支援汶川。我记得,我也是有捐款的人,工资2000多的那个时候我好像捐了200元,捐了2次,一次是公司组织的,一次是自己自愿的。
当时在连江一起的,就是在经销商那上班的送货员,认识的也刚好有一个来自震区的,名字忘了,希望他知道后要不怪我。他说地震发生前,他在外地上班。当地震发生后,他和他姐姐回去时,一切都是面目全非。曾经走过路过的熟悉的路,已经没有了。曾经见过的青山都是崩塌的,绿水都是断流的,裸露出的都是新土和石头,到处是堰塞湖。他和她姐是哭着走回去的,走了几天几夜,到了那个印象中的家乡时,曾经的村庄变成了废墟,稍微开阔的地方都是搭着帐篷,也不知道家人在哪里,在哪个帐篷,他们就一直问一直打听一直找。电话是打不通的,也不知道还有没亲人在?只能挨个帐篷去找……每一刻都是恐惧,担忧,焦虑。他说,最后还是找到了,感恩。
2022-5-8 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