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小学生发现陋室铭中的错误)
陋室铭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小学生发现陋室铭中的错误)而他所说的,“孔子云:何陋之有?”也是《论语》中的典故,原文是这样写的: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了解了这个典故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子曰:何陋之有?这就话只是刘禹锡借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孔子在评论诸葛庐和子云亭。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提的真有水平,但是刘禹锡真的错了吗?答案是没有错,因为刘禹锡在写陋室铭的时候,被贬于和州,受人排挤,和州的知县为难刘禹锡,一连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搬到了一个破烂不堪的地方住,一气之下,刘禹锡才写出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老师回去研究之后,不禁感叹,孩子实在太有头脑了!我们先来看看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吧!孩子指出的原文是这一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文章的名气就不用多说了,名家推崇,入课本多年,但是却没人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孩子认为,孔子逝世的时候是公园前479年,文章
许多孩子从小就是观察小能手,那些大人不能发现的问题,孩子可能很快的就能发现,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太机智,找错都找到教科书上了,之前就有新闻说一个8岁的孩子指出了课本中《后羿射日》的错误。
书中表示后羿射日的天上有10个太阳,地上的河水全都晒干了,后文中又说后羿趟过九十九条大河,既然河水都已经被太阳晒干了,后面的九十九条大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还有一个小朋友指出了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的错误,流传这么多年的红楼梦竟然被一个孩子穿帮了!
其实,这都是一些很明显的漏洞,只是人们普遍都认为教科书的编辑是不会出现任何错误的,所以就没有意识到书中的错误,所以很多人能轻易的找出电视剧中的穿帮镜头,却没有发现孩子的书本也是存在错误的,一旦被孩子找到错误,家长也会措手不及。
最近,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学习刘禹锡《陋室铭》的时候,发现了一处错误,一个非常难以发现的错误,孩子发现这个问题以后直接跑去问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结果爸爸妈妈懵在原地,于是孩子第二天到学校问老师,结果老师也瞬间懵了。
老师回去研究之后,不禁感叹,孩子实在太有头脑了!我们先来看看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吧!
孩子指出的原文是这一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篇文章的名气就不用多说了,名家推崇,入课本多年,但是却没人发现文章中的问题。
孩子认为,孔子逝世的时候是公园前479年,文章中说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分别说的是诸葛亮和杨雄,两个人都出生在孔子逝世之后,孔子又怎么对他们居住的地方做出“何陋之有”的评价呢?完全不符合时间顺序。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提的真有水平,但是刘禹锡真的错了吗?答案是没有错,因为刘禹锡在写陋室铭的时候,被贬于和州,受人排挤,和州的知县为难刘禹锡,一连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搬到了一个破烂不堪的地方住,一气之下,刘禹锡才写出了千古流传的《陋室铭》。
而他所说的,“孔子云:何陋之有?”也是《论语》中的典故,原文是这样写的: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了解了这个典故以后,大家就会明白,子曰:何陋之有?这就话只是刘禹锡借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孔子在评论诸葛庐和子云亭。
孩子指出的“错误”虽然不是错误,但是,从孩子发现问题这件事就能看出孩子学习的时候经过了仔细的思考,而且发现问题以后还能深入研究,研究不明白以后还会主动提问,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孩子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后,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然后学着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更具体的本质问题,这样会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你家的孩子发现过哪些让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欢迎屏幕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