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致圆明园的一封信(循着笛声看世界)

致圆明园的一封信(循着笛声看世界)赶去上海夏令营的路,8岁的邓元元走了3天。爸爸骑着摩托送,妈妈牵手到村口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明园学校竖笛交流夏令营活动中,来自广东、广西、湖南、甘肃等地的26位明园学校的孩子们齐聚上海,排练合唱、游览嬉戏……迪士尼城堡上的烟花像星星般落在孩子们的眼中。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自广西九同、广西八好、甘肃邵寨、吉林靠山等八所明园学校的学生们合奏表演《望春风》和《我的祖国》

“我的同学都想学竖笛。”13岁的自淼楠说。

自淼楠是吉林省蛟河市松江镇靠山明园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学习竖笛已有3年。在这所仅有60多人的乡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会趴在窗台上看大哥哥大姐姐们练习竖笛,盼望着自己领到竖笛的那天。

自2014年起,笛声徐徐已吹进了全国10所明园学校。那时起,明园慈善基金开始以竖笛音乐教学为切入点,拉起校园竖笛队,逐渐形成了“小而美”的教育精准扶贫模式。

明园慈善基金是由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先生及其家人于2007年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资设立的,至今已整整11年。截至目前,明园慈善基金已在两广、吉林、湖南、西藏等地援建了11所明园学校,并持续开展支教行动,为山区学校的孩子们注入新鲜的阳光和渴望。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明园学校竖笛交流夏令营活动中,来自广东、广西、湖南、甘肃等地的26位明园学校的孩子们齐聚上海,排练合唱、游览嬉戏……迪士尼城堡上的烟花像星星般落在孩子们的眼中。

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

致圆明园的一封信(循着笛声看世界)(1)

来自广西九同、广西八好、甘肃邵寨、吉林靠山等八所明园学校的学生们合奏表演《望春风》和《我的祖国》

爸爸骑着摩托送,妈妈牵手到村口

赶去上海夏令营的路,8岁的邓元元走了3天。

第一天,爸爸怕她晕车,提前骑了数小时摩托把她送到县城。第二天,老师带着其他两位同学前来会合,师生几人又一起坐了两小时大巴赶到市里。第三天一早,他们终于飞往上海。

邓元元来自九同明园学校,该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九同村。这所村里唯一的小学只有29个孩子,课程从学前班开到二年级。

2016年,明园慈善基金的志愿者第一次带着竖笛来到这里时,不光孩子们没见过这种乐器,就连老师们也没见过。“以前从来不知道,怎么就会有曲子吹出来?”竖笛班领队董佩芳老师说。

让董佩芳没有想到的是,这只外来的笛子,串联起了苗寨里的很多人。

最初,明园慈善基金的支教老师来上课时,董佩芳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他们学得比我还快”。可支教结束后,怎么授课让她犯了难。董佩芳自称是个小学都没毕业的老师,乐理什么的更不懂。在明园慈善基金的支持下,董佩芳又去到县文化中心求学。

“开始还以为我是孩子家长。”当董佩芳说明来意后,文化中心老师立即表示“全免费”,“只要有空就来学”。

“他说我学回去,能教给很多很多学生,不收钱。”从那时起,董佩芳总能带着新鲜的音乐知识回到村里,教给孩子们。这位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寨老师,像恩师更像妈妈一样,尽着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教孩子们学习竖笛,还经常在节假日,把孩子们带到自己的家里来练习竖笛,一点一点的坚持,让这批年龄最小的孩子们竖笛吹得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学校的孩子。

如今,董佩芳带的竖笛班共有13名孩子。

这13个孩子中,最小的是6岁的杨开文。他也被选中参加今年的竖笛夏令营。董佩芳担心他小,容易紧张出状况,开营前就着急地问活动主办方要汇报演出的曲目伴奏音乐、想各种细节,“我们孩子比较小,得提前好好练习,不能让孩子掉队”。

出发的那个清晨,妈妈一直牵着他的手,把他送到村口。董佩芳记得,开始杨开文很怕老师不带他走,反复保证说“出来我一定不哭”。

杨开文确实没哭。浓眉大眼的他成了整个夏令营的小明星,老师同学们都喜欢与他合照。

在学校里,杨开文的成绩一直是一年级里最好的。事实上,他的父母并不识字,都是当地农民,但他们一直非常重视儿子的学习,而且很支持他练习竖笛。听说杨开文能去上海表演,妈妈亲手给他做了一套苗族特色的演出服装。

7月21日,夏令营汇报演出那晚,个子最小的杨开文站在队伍中间,光着脚丫,戴着刺绣头帕,和孩子们一起吹奏了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致圆明园的一封信(循着笛声看世界)(2)

6岁的杨开文正在竖笛课上跟着老师认真练习

音乐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和广西的董佩芳老师一样,广东的杨水莲老师一开始也不会吹竖笛。

杨水莲任教的学校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文相明园学校,这里是最早开设竖笛课的明园学校之一。2014年起,支教老师来到学校,开启了竖笛课程。“那时候练了两个学期,分了声部,排练得非常好听。”杨水莲说。

杨水莲懂得基本的乐理,但竖笛指法也是跟着支教老师逐步学的。从2014年起,她一直是竖笛班的领队,教了几届学生,有的早已毕业。其实,杨水莲是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但她还代教三年级、四年级的音乐课,同时兼任学校财务。

在这所100多学生的村小里,加上校长全体教职工也只有10人,并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每逢周二、周四上音乐课时,杨水莲就要上演“分身术”——她要同时给三年级、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教竖笛课。

“三年级我让他们看教学视频学基础的,四年级我就带着练旧的曲目。”杨水莲进进出出,来回穿梭。

杨水莲用的教学视频,由支教志愿者录制,包含乐理知识、指法练习和乐曲吹奏技巧等课程。这是根据明园慈善基金理事长陈园对竖笛教学的深入指导而探索创新出的一条教学路径:明园慈善基金专门组织专业竖笛老师,制作一系列视频课程,再把这数字化、可重复使用的教学资源散播在各所明园学校,既解决了学校音乐老师的不足问题,又能让孩子们学习到统一的竖笛吹奏技能。

如今,各个学校的孩子们常把视频里的“崔老师”挂在嘴边。而文相明园学校的孩子们只要感兴趣,也都能加入进来竖笛队,虽然人数越多,杨水莲就会越累,但因为有了“智慧”的视频,“总能教得过来”。

“平时课间,我都能听到笛声。”孩子们的热爱,是杨水莲辛苦最大的安慰。

该校的四年级学生杨家辉也参加了今年的竖笛夏令营。能被选上,杨家辉觉得“很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吹得并不好,事实上,他一直练得很勤奋。杨家辉最喜欢的曲子是《龙的传人》,他觉得“很男子汉”。

在杨水莲看来,杨家辉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时他和弟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次夏令营的迪士尼之旅,给杨家辉留下很多彩色的回忆,“飞车、城堡、宝藏湾……”杨家辉细细数着,“平时农村里都见不到。”

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邵寨明园学校,也有很多留守儿童。该校谈军艳老师介绍,全校671个孩子中,500多个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着。

学校最初开展竖笛兴趣小组的时候,乐器配发成了问题。“镇里买不到,爷爷奶奶不会网购,就是到县里,乐器商行也需要达到几十个,才会给统一订购。”谈军艳说。

直到后期,明园慈善基金捐赠了一批竖笛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学校竖笛小组已经扩充到了三十多人。

致圆明园的一封信(循着笛声看世界)(3)

明园基金请来了专业老师为孩子教授竖笛课程。

一个学生都不能落下

八好明园学校的竖笛队壮大得很快。2016年底,该校刚组建竖笛队时只有14位队员,如今已经发展到了40多人。

这所学校位于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是明园慈善基金在全国兴建的第六所明园学校。这是一所全寄宿的学校,几年前,这里的宿舍楼还破旧不堪,床铺短缺。直到2015年,明园慈善基金帮助学校新建了宿舍楼,学校宿舍才从5间跃升到了18间。

正在读四年级的蓝水兰和二年级的妹妹同睡一个床铺,平时每到周末,她们会走两个小时路回家。得知自己能参加这次竖笛夏令营时,蓝水兰连忙用老师的手机打给家里人,“我选上啦,要去上海啦!”这是蓝水兰第二次参加竖笛交流夏令营活动。

同来参加夏令营的还有蓝斤延,她12岁,也是四年级的学生。蓝斤延这个学期才转学来到八好学校。“听见她们吹竖笛,特别好听。”来了之后,蓝斤延发现同学们在吹一种她从未见过的乐器,特别让哥哥打工回来时给她带了一支。

“她非常棒,我都没想到。”蓝斤延的进步让领队老师陆桂景感到十分惊讶。才一个学期,她已经能吹十几首曲子了。蓝斤延的“秘密武器”就是蓝水兰——相识后她们成了好朋友,蓝水兰经常指导她练习,小姐妹形影不离。

“小老师,有功劳。”陆桂景说,蓝水兰已经教了四五个同学。

蓝水兰通过学习竖笛通过参加夏令营活动带来的变化,明园基金的几位理事都看在了眼里。记得在去年深圳举办的明园竖笛夏令营活动之后,明园基金到八好明园学校举办教学楼落成仪式,台上有位落落大方表演唱歌的孩子在一众孩子们当中尤为突出,这个孩子正是蓝水兰,自信的神态和灿烂的笑脸让明园基金的理事们大为感叹,而在今年的夏令营汇报演出中,蓝水兰已经俨然一副训练有素的小演员的模样了,孩子们身上悄然发生的变化更加坚定了陈园理事长走艺术特色的办学思路。

致圆明园的一封信(循着笛声看世界)(4)

大化八好明园学校的孩子们正在演奏竖笛。

要论哪所明园学校学生的演奏水平最高,吉林省的靠山明园学校当仁不让。在当地,该校的竖笛队还在市器乐比赛中拿过奖。

孩子们优秀的音乐素养,离不开学校的音乐老师徐殿元的努力。徐殿元当了一辈子老师,还有三年就要退休了。

“我教的都是第二代了,他们的父母就是我教的。”徐殿元说。

二十多年前,徐殿元刚从教时,在村里的教学点任职。那时全校就两个老师,除了教主课外,学校的音乐、体育他都带。“那时候没有音乐课本,也没有音乐课,就叫‘唱歌课’。”

村里简陋的校舍中,经常回荡着徐老师和孩子们的歌声。待他要调走的时候,孩子们拉着他哭。从那时起,徐殿元就深刻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如今,徐殿元是学校专职的音乐老师,该校学生从二年级起就开始学习竖笛。事实上,为了让孩子接受得更好,徐殿元有自己的教学法宝,“从一年级开始提前渗透,讲乐理、教识谱”。

“我希望全体学生都学,不一定学到什么程度,但一个都不能落下。”徐殿元说。

用竖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

靠山明园学校是最早开设竖笛课的学校之一,那时还是2014年。徐殿元至今还记得支教老师Julie来给孩子们上第一堂课的场景。

“我们教竖笛,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大门。”Julie是明园慈善基金理事。长期以来,她一直参与着全国各地明园学校的援建及支教活动。

“我自己是吹长笛的,小时候学校里竖笛都是基础教育。”Julie说。可到了2014年,当她把竖笛作为礼物带给明园学校的孩子们时,她才发现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竖笛。

“上完了课,孩子们还在摆弄竖笛,不愿意放下。”Julie说。

第一堂竖笛课上,Julie教的是《小星星》,课前她特意打印了放大的曲谱,贴在黑板上。一节课下来,一支小乐队诞生——两组唱,两组吹,还有两组敲打击乐。

“合在一起特别好听,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种凝聚力。”这是孩子们带给Julie的第一个惊喜。第二个惊喜,是2017年的深圳明园学校竖笛交流夏令营汇报演出,那时,孩子们已经能撑起一场动听的音乐会了。

“很震惊,他们进步太大了。”Julie说。

今年7月21日下午,2018年明园学校竖笛交流夏令营汇报演出在上海拉开帷幕。

吹奏表演前,来自甘肃的王青川悄悄地和带队老师谈军艳说,他想在台上说几句话,谈军艳怕他怯场,不放心,他拍着胸脯说“一定一定不给学校丢脸”,他在台下默默准备了许久,到了台上果然一气呵成:“感谢明园基金能让我来到上海,展示我的才艺,还认识了很多各地的小朋友。”原来王青川去年没能选上参加夏令营,为此还哭了鼻子。之后的一年,他格外勤奋,把课后时间也拿来练竖笛,终于在今夏得偿所愿。

在整场演出中,观众们掌声不断,少数民族的孩子们身着节日盛装,悠扬的笛声环绕全场。

为了让更多孩子可以吹出这自豪的笛声。因为有了年初教学视频的“智慧”经验,明园基金计划把中国平安集团“村教”教育扶贫工程的“智慧教育”引入明园学校。

“智慧教育”依托互联网技术,可拉动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通过远程直播或录播视频的教学方式,给校长、老师、孩子们带来各种精品课程。明园学校的孩子们由此开始,将可以体验到更有趣的上课方式,更丰富的美学教育、音乐教育等素质教育课程。

杨水莲老师们对此充满期待:“应该就不用再担心竖笛教学跟不上孩子学习的步子了。”

在这场竖笛汇报演出的最后,明园慈善基金理事长陈园演唱了一曲《明园共筑中国梦》,伴着歌声,大屏幕上一张张照片追忆着全国各地明园学校援建落成的场景:

2011年,广西九同明园学校落成;2012年,湖南西莲明园学校落成;2017年,广西八好明园学校落成,云南容棒明园学校落成……

陈园动情地唱道:“无论你是谁,无论在何处,我们大手牵小手,为梦想加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