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陶瓷系老师(英国诺丁汉大学优秀毕业生)
清华美院陶瓷系老师(英国诺丁汉大学优秀毕业生)Q2 在与东方语境迥异的西方学习,您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英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丰富的建筑风格是选择来这里学习的重要原因。曾经很喜欢看建筑史方面的书籍,当时接触较多的建筑史的叙事主线是“欧洲建筑史”,其中又以西欧为主,所以最终选择了来英国留学。文化的差异与冲击CULTURAL DIFFERENCESQ1 是什么促使了您选择到英国留学?
10 优秀毕业生专访
——THAD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项目负责人陶金
编者按:第6期10 优秀毕业生专访,我们有幸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THAD)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项目负责人陶金,也是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龙虎山上清宫遗址”的发现者之一。他于2004-2007年期间就读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并取得了建筑学荣誉学士学位 (BArch Hons),后在芝加哥大学取得了宗教学硕士学位 (MA in Divinity)。目前,陶金于THAD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致力于中国传统精神性空间的研究、主要参与当代宗教建筑设计项目和负责与“洞天福地”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工作。希望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与求学经历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
初来乍到
文化的差异与冲击
CULTURAL DIFFERENCES
Q1 是什么促使了您选择到英国留学?
英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丰富的建筑风格是选择来这里学习的重要原因。曾经很喜欢看建筑史方面的书籍,当时接触较多的建筑史的叙事主线是“欧洲建筑史”,其中又以西欧为主,所以最终选择了来英国留学。
Q2 在与东方语境迥异的西方学习,您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在本科学习的前两年,思想上经历了许多困惑与自我斗争。尤其自初中便着迷于中国传统古建筑,也探访过许多名胜古迹。来到诺丁汉以后,由于当代西方建筑学对于“传统”有着不同的解读,也经历了很多的矛盾与挣扎。尤其对于传统的继承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的。面对这种差异,当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应该如何取舍抉择用哪种继承方式去处理设计?是该保留自己对东方传统继承方式的认知,还是选择新的方式?又是应该如何理解现代建筑?它们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挑战?
▲ 2007年毕业典礼日于校园内留影
由于当时的困惑,我选择尝试去理解纯粹的现代建筑。这个选择对我到今天的影响还是很深的,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挑战和尝试,我才能够换一个视角去理解当代建筑背后的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观,进而欣赏当代建筑的美。
如果回到当年,我可能会告诉当年困惑的自己,不用矛盾也不用纠结,东西方文化的历史演进和传承方式是不同的,了解并欣赏不同的文化与理念,并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道路,而是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因地制宜地去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 本科一年级期末设计项目:校园内的多元信仰场所
Q3 在这期间,您获得了怎样的启发?
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位能对我发出灵魂拷问、不断促使我去深思的导师。在本科一年级期中评图展示设计作品时,这位导师对我的概念图很感兴趣,但认为这和我所呈现的具体设计表现形式出入较大。当他问及我为何不完全按照概念设计拓展时,我回答说:“它的形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建筑”。对此,他马上抛出了灵魂问题:“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建筑?”当时我就愣住了。的确,到底什么是建筑呢?
这个问题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也开启了我探索建筑学本质的道路。
▲ 导师 Ulysses Sengupta 与陶金
文化交汇
求同与存异
SEEK COMMON GROUND
Q1 您是如何面对这样的文化差异和其带来的困难呢?
不论是在英国遇到的保守的希腊神父,还是具有启发性的导师,不论是固守的还是多元化的思想,大家对于“真理”的认知不同,对我触动非常大。这种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留学生活体验,会让我更冷静、更客观地去看待不同的文明,去尝试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 2007年参加学院毕业舞会(左)与参观萨顿·波宁顿校区的植物学人工气象室(右)
Q2 那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您走上了现在这条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
我们本科毕业设计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学习旅行奠定了我走上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的基础。通过现场调研,我选择了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一段拜占庭时期遗留下来的宫殿遗址作为设计场地。经过了一系列历史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我决定恢复其原本作为某种“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利用现有的遗址,以及考古学家复原的平面作为博物馆设计的出发点,以此来呈现这座古城的文化风貌与历史变迁。
▲ 毕业设计 "Museum of Lausus' Palace" 的部分内容(右上为导师Bradley赠予的3D打印模型实拍)
通过不断探索建筑学的核心,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让我意识到任何文明都有值得被传承的核心价值,在这方面是“和而不同”的。比起探索先锋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可能是更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也与自己对传统建筑的热爱与初心相契合。
▲ 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学习旅行期间
凝聚荟萃
实践到研究的探索
PRACTICE TO RESEARCH
Q1 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从实践到研究的心路历程吗?
学生时期的设计与工作中的实际项目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利益与人文关怀的取舍方面,这让我更积极地探讨建筑设计的意义,以及作为建筑师的职责。毕业后,我曾经在伦敦工作过一年。后由于母亲接手了一所心智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我选择辞职回国到母亲的学校帮忙,并在一位道长的邀请下协助了江苏茅山的道观建筑设计。茅山的项目全部竣工之后,2013年,我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启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 2020年THAD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部分团队成员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考察福建宁德霍童山(第一洞天)
Q2 凭借德祐观的设计,您被德国建筑杂志BAUWELT的“First Work奖”提名,这可能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现代风格的宗教建筑。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设计理念?
当我在茅山茅峰顶考察时,发现了德祐观的遗址,让我回想起伊斯坦布尔的经历。设计思路方面和毕业设计是非常相似的,先探索场所原本的核心价值,再利用考古的方法重新恢复它的建筑轮廓,进而抽象化。但由于建筑遗址的不同,背后的历史文化也有差异,所以在不同的项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呈现。
▲ 2010年于茅山中茅峰德祐观的遗址
在德祐观具体的设计中,天花板的每一折起伏都与殿堂基座遗址相呼应,维持了原有的建筑格局,而具体的建筑语言则以更为轻盈、简约的形式来呈现。虽然当时甲方并没有要求保护原有的遗址,而且在设计之前德祐观都没有被列为遗址和保护文物,但通过这样的建筑设计发掘并认可了它的历史价值,也使得公众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 2013年德祐观复建后内景
而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龙虎山的大上清宫。2014年,前往龙虎山的任务本来是在原址上进行复建,结果却在现场发现了众多的绿色琉璃瓦碎片,这在江西是极为少见的。我们本着文物保护的精神,采用了人工方式进行挖掘。结果,建筑基座逐步显露出来,江西省考古队入场,大片带有宫廷风格的建筑遗址被揭示出来,并于2018年荣登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我们也因此进一步设计了遗址的保护设施,并尽量顾及了其原有“百神受职之所”的精神性空间特性。
▲ 左:2022年6月上清宫三清像奉安现场
▲ 右:2014年陶金与中心副主任崔光海博士在龙虎山上清宫原址检视残留的绿色琉璃瓦碎片
茅山德祐观落成之后,我曾多次相对深入地反思过,我们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设计当代的精神性空间?而又有哪些传统是应该从历史中被保护和继承的?而又有哪些是可以被再创造的?这些问题促使着我查阅了更多的文献资料,了解到了伊利亚德 (Mircea Eliade) 教授的空间理论,并由此在芝加哥大学神学院攻读了宗教学硕士。现在我也正在远程参与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的博士课程,希望进一步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 陶金参与设计的龙虎山大上清宫考古遗址保护设施(江西省鹰潭市,2022年即将竣工)
Q3 可以说,您选择了一条在其他人看上去比较自由又不太寻常的道路,那在这期间您是否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或质疑?
事实上,我们只有不断地反躬自问才能不断地确信所走的道路。在一路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能将理论研究运用到实际中去具有更大的意义,所以能将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是非常理想的道路。总的来说,我是比较幸运的,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往前走,而且越往前走越能肯定自己的选择,坚持不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走的这条路也是在不断回归与探索,功到自然成。
▲ 由陶金负责筹划、组织与编辑的《2019年第一届“洞天福地”研究与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包容创新
希冀的愿景
THE FUTURE VISION
最后,对于我们的学妹学弟们和未来可能来学习的小朋友,您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
不断提高和加深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同时不排斥他人的理念。面对表面现象的差异,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感知,更不要未曾理解就否定他人的意见,可以试着去探索不同的设计理念背后所反映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核心所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而这个核心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表达它的价值所在。如果一个人喜欢路易斯·康,那可能他所喜欢的是其所呈现出秩序感的方面,同样,如果一个人喜欢中国传统园林,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的审美是怀旧或者过时的,这或许是他更能够感受到物质世界空间秩序中的自然属性以及其中在精神领域的超越性。
▲ 陶金参与设计的雪窦山弥勒圣坛(浙江省宁波市,2022年即将竣工)
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意识是流动的,是会持续不断地改变的,我们所认定的价值观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不断地学习与吸收,我们也会发生改变,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领域的认知也会发生改变,到那时,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定也会发生改变。如何保护和继承,认定和创造对未来人类有意义和价值的遗产和新建筑设计,是我们当代建筑师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 陶金参与设计的雪窦山弥勒圣坛(浙江省宁波市,2022年即将竣工)
作为一个在西方学习的中国人,我们需要保持一种独立的理性客观思考和综合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在将来面对不同情况时,把西方的模式照搬回国内,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在这里推荐大家阅读由诺丁汉大学教授主编的《给建筑师的思想家读本》系列作为一个开始,其中几本现象学哲学家的读本既能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的哲学,又能够与东方的哲学进行对话。
▲ 摄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学习旅行期间
东方哲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与西方文明中的二元明确对立十分不同。所以大家在学习西方理念的同时,可以更深入地对比和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了解我们历史和现代的价值观,这些将会为解决今天的现实危机和发展未来的创新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尊重传承与继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与实践的根基。
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当代人对历史的照见,更应成为现在对未来的承诺,保证他们能继续见证历史的奇迹,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当代建筑设计也不仅仅是对现代价值观和建筑理念的体现,它们也将成为现在留给未来的文化遗产,由未来照见当代,由未来传承和发展,源远流长。
▲ 与茅山德祐观一起复建的仁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