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10余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34 吾年未四十
寒窗苦读10余载只为一朝金榜题名:34 吾年未四十古代农民按照老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白天出去种地,晚上回家纺织麻布,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耕种的意义,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来种瓜来糊口。"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 没有读书的条件在没有电子产品的古代,读书是近视眼的最大元凶。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基础,也是人数最大的群体。但古代农民一直以来是备受压迫,每天能够果腹就已经用尽全部力气了,读书更是一种奢望。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对古代农民生活的记载
前言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广泛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过度用眼的后遗症----近视已经成为了人们无法避免的"魔咒",尤其是在读书的青少年,繁重的课业更增加了青少年的近视几率。
好在现在医学技术发达,矫正手术、护眼灯、隐形眼镜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近视带来的不便。那在一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会不会得近视呢?得了近视怎么办?
古人当然也会患上近视,但古代近视是一种富贵病,一般人是得不起的,如果恰好幸运的染上了近视,聪明的古人也想出了各种应对办法。
在古代近视可不是想得就能得的一种疾病,大多数有近视的人都是家里有条件读书,并且学习刻苦的人。但事实上,古代读书人占了一少部分,就算是读书人,以古代的读书条件也很难患上近视。
1、 没有读书的条件
在没有电子产品的古代,读书是近视眼的最大元凶。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基础,也是人数最大的群体。但古代农民一直以来是备受压迫,每天能够果腹就已经用尽全部力气了,读书更是一种奢望。
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对古代农民生活的记载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代农民按照老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白天出去种地,晚上回家纺织麻布,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耕种的意义,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来种瓜来糊口。
这就是古代农民的日常生活,为了赋税,为了吃饱,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
至于读书,在古代,读书的权利是掌握在少数高层人手中的,这也是统治阶级为了统巩固自己的权利,统一国民思想的一种手段。就算是富可敌国的商人,也未必会有机会让后代进学堂,农民就更加不可能读书了。
在不读书的日子里,抬头是青山绿水,低头是黄土大地,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视觉的疲劳,想近视根本就不可能。到了晚上更是早早回家睡觉,不会像现在人一样还要玩一会儿手机。
所以古人基本上不会得近视,相对于近视来说,因为营养不良而造成的夜盲症,才是困扰着普通百姓的眼疾。
2、 挑灯夜读的上进之心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古代的科举是关系到人生的大事,一旦科举高中就可以改换门庭,光宗耀祖,即使只是中一个秀才,也可以免赋税和兵役,所以古代学子为了考试付出的努力,比现在高三的学生要多得多。
挑灯夜读就是古代起学子勤奋的表现,那时的灯大多是蜡烛或是油脂,还不一定家家都有。有条件的家庭会掌灯,但是灯大多是依靠火焰燃烧来发出的光,亮度很低,如果有气流的涌动,火焰也会随之飘摇,这样一来看起书来就很疲惫。
除此之外,火焰燃烧还会产生烟雾,夜晚读书的疲惫加上烟熏火燎,这会对学子的眼睛造成很大的伤害。
如果是家中没有条件掌灯,就会出现像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借光读书的现象,就更加增加了眼睛的负担。
所以古代挑灯夜读的学子,患病近视的几率较大,韩愈就是一个近视眼,他在《祭十二郎文》中说:"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大概估计一下,怎么也得有800度了。
但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决心,而且读人读书是对环境有要求的,一般读书的书房内会有一些绿色植物,如果学习累了就看看花草树木,不仅能缓解紧张情绪,还可以放松眼睛。
所以即使是"开夜车"的读书人,近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3、学习用具和习惯
不同于现在学生用的签字笔,古人使用的毛笔笔杆长,手和眼睛离书本较远。用现在的签字笔写字时,手离笔尖比较近,容易坐姿不端正导致眼睛离书本太近,增加近视风险。
除了用笔的习惯,古代科举对于字体字号都有要求,每个字的大小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规定使得学子们在写字时不用过度使用眼睛,不会因为字体大小变换而改变眼睛距离,能在最大程度上防止近视。
除了字体以外,古人读书时还会摇头晃脑,这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缓解肌肉酸痛,同时也能加速血液流通,保持头脑清醒,也能放松眼部肌肉,可以看做是古代"眼保健操"。
再加上当时虽然有印数版书籍,但造价高,质量不如手写额书,所以书籍大多数都是手抄的,字体较大,容易看清。
二、针对近视的方法即使是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社会里,近视依然是一个大难题,古代就更没有办法完全治愈了,只能想办法缓解。
1、 眼镜矫正法
一提起近视的缓解方法,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戴眼镜,古代也是如此。
要说起眼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聪明的祖先发现了水晶能够加工成各种器具,并在过程中发现了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但此时的凸透镜大多用来引火。
到了尧舜时期,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初代"天文望远镜"。《尚书舜典》记载,公元2000多年前的舜帝时期,人们就用"璇玑玉衡"观察天象。
最早关于眼镜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宋朝,"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而叆叇,就是眼镜。但当时的眼镜是单只的,需要单手持镜。后来人们发现镜片易磨损,还不好存放,就在外面加上一层防碎裂的保护框,也就是现在的镜框。
宋朝时期已经出现眼镜的雏形,水晶镜片加上木头镜框,最重要的是,看似低配的组合在宋朝可是身份的象征,稀少不说往往有市无价。眼镜也成为了一门新额手艺。
直到明朝末期,一个叫孙云球的科学家研究出了各种镜片,还研究出中国第一本研究眼镜的专著----《镜史》。这时的眼镜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再加上技术上改进,单镜片换成了双镜片,当时的眼镜已经很接近现在眼镜了,而且价格也大幅度降低,普通有钱人已经可以负担得起。
《吴县志》记载:"孙云球扩昏眼、近视、童光等镜为七十二种,又有远镜、水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万花镜各种,著《镜史》行世。"
清朝中期一个叫褚三山的眼镜天才将眼镜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拉低,同时此时的北京上海等地已经有了许多眼镜工厂及眼镜专卖店,还会根据度数来配眼镜,普通百姓也有能力配戴眼镜。
当时的雍正可是"近视镜"的钟爱粉,宫中只要是他有可能去的地方都会备上眼镜,可见当时的眼镜技术有多发达。
2、中医矫正法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人不论什么病都会找中医来治疗,近视当然也不例外。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70余种治疗近视眼的药物。
到了北宋的《苏沈良方》,更是详细的说明了治疗近视的方法:"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
上文中提到过灯冒出的烟会对眼睛有伤害,《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种叫菖蒲的花草,可以在夜晚吸收油灯的有害黑烟,不仅对眼睛好,还能补气。
黑豆和决明子对于治疗近视也有一定效果。《冷庐医话》中记载有一个患者得了近视,连吃了半年黑豆就治愈了。但我猜想黑豆或许能缓解近视,但谈到治疗应该不太可能。古代对于近视和夜盲症等其他疾病没有明确区分,或许那位患者是因为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黑豆营养丰富,吃了半年后夜盲症就痊愈了。
同时用热水敷眼睛也可以达到缓解近视的作用,
3、减少用眼
既然是用眼过度引起的近视,那减少使用眼睛是最安全、直接的方法。
欧阳修就是一位近视患者,出自宋代一本叫《石林燕语》的古籍里面写到:"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让书童给自己读书,减少自己看书的次数,虽然不能治愈,但也能防止度数继续增加。
刘禹锡也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提出减少阅读量来保持自己的视力:"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
近视问题从古代就已经成为医学界一个难题,虽然现在有各种手段能使已经近视的眼睛恢复正常。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近视带来的并发症。
简单地说,一旦近视了,医学上并不能治好。即使是做手术,也只是将度数增加到了视网膜上,
电子产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我们更要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减少手机的使用,多看看蓝天白云,也就能减少辐射对眼睛的伤害。
我是小楚,一个有态度°的文史科普作家。欢迎您的关注、点赞、收藏、评论四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