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品大员有多难升(尚书如果干得好该升什么官)
古代的一品大员有多难升(尚书如果干得好该升什么官)所谓“严出”,就是一旦升任大学士,这个头衔就很难被拿掉,除非是有不法情事或是招惹了皇帝。一般情况下都是到干不动的时候,才会出缺。说白了大学士的“坑”还是太少了,而萝卜却太多。所谓“严进”,可以理解为资历和按部就班。前面提到,傅恒之后大学士常额只有5员,大学士一缺和其他职官不同,需要有相应的资历以及良好的出身。资历高威望重者才有可能晋升。不管是阿桂还是和珅,他们虽然受宠,但毕竟资历不够,故不能一步到位。乾隆朝重臣刘墉于乾隆四十六年升任从一品的左都御史,期间又当过尚书,但直到嘉庆二年,乾隆才极其不情愿地将其提升为体仁阁大学士,从一品到正一品,刘墉花了16年。阿桂于乾隆二十六年被授予工部尚书,乾隆四十一年晋协办大学士,四十二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前后花了16年。就是宠幸如和珅者,从户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也花了6年时间。上面所列举的还都是乾隆朝的几个大红人,一般的大臣升任大学士就更难了。那么是什么情况
自雍正八年以后,改满、汉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尚书为从一品,乾隆四年初定协办大学士,秩从一品。至此,清代“准一品”的文官岗位就有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左都御史。至于三公三孤一类的,不属职官行列,各省总督因属加衔,故也除外。
至于“准一品”文官大员的人数也很好计算:大学士5人(本为6人,自傅恒后保和殿大学士不设),协办大学士满、汉各1人,左都御史满、汉各1人,六部尚书满、汉各1人,总计人数为21人。
正常情况下,5员大学士还经常不满,通常只有4人,比如乾隆二十七至三十四年,武英殿大学士就一直空着,乾隆初期,体仁阁大学士也往往不设。还有一些特殊时期,大学士仅设3员。
按照文官的晋升制度,大学士空缺,例由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升任。那么,这样就会有一个问题:同样都是从一品,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哪一个享有优先权?
从一品到正一品之艰辛乾隆朝重臣刘墉于乾隆四十六年升任从一品的左都御史,期间又当过尚书,但直到嘉庆二年,乾隆才极其不情愿地将其提升为体仁阁大学士,从一品到正一品,刘墉花了16年。
阿桂于乾隆二十六年被授予工部尚书,乾隆四十一年晋协办大学士,四十二年拜武英殿大学士,前后花了16年。就是宠幸如和珅者,从户部尚书到文华殿大学士也花了6年时间。
上面所列举的还都是乾隆朝的几个大红人,一般的大臣升任大学士就更难了。那么是什么情况导致升任大学士有如此大的难度呢?原因很简单:大学士实行的严进严出。
所谓“严进”,可以理解为资历和按部就班。前面提到,傅恒之后大学士常额只有5员,大学士一缺和其他职官不同,需要有相应的资历以及良好的出身。资历高威望重者才有可能晋升。不管是阿桂还是和珅,他们虽然受宠,但毕竟资历不够,故不能一步到位。
所谓“严出”,就是一旦升任大学士,这个头衔就很难被拿掉,除非是有不法情事或是招惹了皇帝。一般情况下都是到干不动的时候,才会出缺。说白了大学士的“坑”还是太少了,而萝卜却太多。
此外,同样都是大学士,也要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以文华殿大学士为例,如果出缺,按例武英殿大学士补缺,文渊阁大学士补武英殿之缺,以此类推。新晋大学士一般情况下都是从最低等级的体仁阁大学士开始,然后晋东阁大学士,依次递进。
所以说,大臣有生之年能够跻身大学士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要想成为首辅文华殿大学士那就更难了。
补授大学士的前后顺序尚书并非是大学士第一候选人,而是协办大学士。不管是阿桂、和珅还是刘墉,他们在晋升大学士之前,都无一例外先晋协办大学士。还有一个例子也很能说明问题。
甲午战败后,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所有差事被一撸到底,只剩下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空名。作为李鸿章的政敌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就想取李鸿章而代之,试图挤掉李鸿章的大学士头衔。
袁世凯作为翁同和的说客前去劝说李鸿章,但遭到了李鸿章的当面训斥,说除非自己死了,否则断不会辞去大学士一职,让翁同龢得了便宜。
其实,翁同龢也不是想当文华殿大学士,因为他仅仅是户部尚书,没有这个资格。翁同龢是想让李鸿章出缺,这样原来的协办大学士也会顺利晋升,这样他就理所当然成了协办大学士。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要想晋升大学士,首先就得拿下协办大学士。
尚书、左都御史并列第二梯队。为何是并列呢?因为按照惯例,刑部、兵部、工部三部尚书很少有直接提拔为大学士的,而吏、户、礼三部以及左都御史还是有一定机会的。但相比而言,左都御史不及吏、户、礼三部尚书,却要优于兵、刑、工三部。实际上,尚书直接升大学士的很少,除非是兼了协办大学士的头衔。
从一品晋升未必都是大学士清代的京官与地方官,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考核,顺治时期叫“考满”,雍正以后叫“京察”。按例,京察之年,在京三品以上大臣是通过“自陈”的方式向皇帝直接汇报的。
“自陈”不过是走走过场,作为皇帝眼皮底下的三品以上大臣,哪些人干得好,哪些人磨洋工,皇帝心里肯定是有数的。在京察获得一、二等的,按例要晋升,但这更多的是指三品以下官员。
作为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等,在晋升方面已经达到瓶颈,晋升机会少,顶多就是兼个协办大学士衔。不过朝廷也会有所表示,所以便有了“加衔”。
一品大员加衔例加“公孤”衔,如大学士加太师、太傅、太保;尚书加少师、少傅、少保。有些资历浅的尚书,则加东宫三少衔,有些资历深的尚书则直接加太保。尚书、左都御史如加太保衔,也是名义上的正一品官。但加衔毕竟是虚的,始终无法与正一品的大学士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