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林奕含是谁(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林奕含是谁(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一次专访上,林奕含说:“这个噩梦般的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不是她的自我救赎,她也永远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所以最终她选择了自杀。但这样一本向死而生的血淋淋的书,让千千万万人一齐感受房思琪的痛苦,也让无数的“房思琪们”有了反思,我愿意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树立起一种平等的性别意识,一种相互尊重的性文化,世上再无房思琪。

直到中国的#me too运动进行了好几个月后,我才终于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完,实在是太晚又太慢了。当合上书页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能沉重地沉默着,只能让一颗心不断地、不断地往下坠,脑子里不断重复着思琪对伊纹姐姐的哭喊:“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为什么所谓教养就是受苦的人该闭嘴?”为什么?为什么?我真不敢想象林奕含在写下这些文字时,花了多大的勇气把自己的怨恨和屈辱解剖开来血淋淋地书写出来。在我看来,她的文字,是向死而生的文字,不在于语言的精妙或者华美,而在于她的勇气,将性侵犯的社会问题直观地摆在公众的视野里,把边缘问题推向了社会舞台的聚光灯下。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林奕含是谁(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1)

房思琪的悲剧,或者说林奕含的悲剧,我想与性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思琪用面包涂奶油的口气对妈妈说:‘我们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思琪一时间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将永远缺席。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有开学。”这样的场景并非少见,在我们的羞于谈“性”的文化里,“把无知当作纯洁,把愚昧当做德行,把偏见当做原则”,父母们宁愿用各种千奇百怪的理由来忽悠“孩子从哪里来”,也不愿意向孩子解释“你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的父母本身性教育的缺失,让他们无法在这个性教育这个问题上给出更合理的解释。然而,性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万万不能成为“房间里的大象”,不能成为社会中被视而不见的大问题。刘瑜老师在《关于me too》一文中指出#me too运动是一次“补课”——男人补尊重和自律的课,女人补自我保护的课。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缺失,让无数受害者揭竿而起,给予这场运动名分和话语权。可我真正在意的是,这场迟来的补课或许已弥补不了无数受害者内心的悲哀,那么能否有效地让女性们在遇到性骚扰时义正言辞地说出“我不要”,而不是让房思琪羞愧的“我不会”,是否有一种指导,让无数“十三岁的房思琪”学会拒绝。

我认为《房》很精妙的提出了这个问题。#me too运动更像是一场自我讲述和指控,从中再升华出女性(男同)的保护问题和男性的节制问题。而《房》不同,这是一个少女爱上强奸犯的故事。作为局外人,我们或许会称房思琪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但房思琪身为当事人,面对李国华这个高级的犯罪分子,她是非爱不可的。在文章中,林奕含用了几近残忍的美感来描写李国华:“有的人戴眼镜,彷彿是用镜片搜集灰尘皮屑,有的人眼镜的银丝框却像勾引人趴上去的栅拦。”而深谙如何把玩房思琪的李国华更是卑鄙:“大起胆子问他:「做的时候你最喜欢我什么?」他只答了四个字:「娇喘微微。」思琪很惊诧。知道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初登场的句子。”他把房思琪粉碎在话语里,粉碎在高傲的羞耻心里,可怜房思琪对文学的信仰,最终文学却成了性侵的帮凶。于是房思琪在日记里记下:“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从无法拒绝到被迫说服自己爱上老师的这种心路历程是真实存在的,二次伤害的可悲就在于被性侵的一方给自己又创造了一个爱情的幻象,而后一步一步自己走进更黑暗的深渊。同时,面对具有权力话语权的一方,被侵害女性常常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女性的自我教育固然重要,但教导男性管好自己的“下半身思维”,学会尊重似乎也尤为重要。

然而在这场关于性侵的博弈中,有些人却把“被侵害”归于女性的过错。例如,李国华在无数女人的耳边说道:“都是你的错,你太美了。”;电影《嘉年华》里母亲疯狂的剪掉小文的裙子和头发,大吼这一切都源于“穿了不三不四的衣服”。可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袒胸露背”不能构成女性被侵犯的理由,只有“同意”才是男女关系的准则。而刘瑜老师认为“人是信号的动物……女孩出于自我保护,或许应该思考如何向一个男人准确地传达自己想传达的信号。”这句话是否能够理解成“一个女性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衣着,否则那就是引诱男性的性骚扰”?当施暴的主动一方变为被动,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正义可言呢?

在一次专访上,林奕含说:“这个噩梦般的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不是她的自我救赎,她也永远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所以最终她选择了自杀。但这样一本向死而生的血淋淋的书,让千千万万人一齐感受房思琪的痛苦,也让无数的“房思琪们”有了反思,我愿意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树立起一种平等的性别意识,一种相互尊重的性文化,世上再无房思琪。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