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晨读大全(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高考晨读大全(高考语文晨读晚背)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高考晨读大全(高考语文晨读晚背)(1)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出师表(5年1考)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2016·全国Ⅰ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 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 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在全市中学生足球联赛中 你校足球队连连败北 此时你被任命为队长 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说 这真是“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2)《出师表》中 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之士 而在文章结尾处 也规劝刘禅应该自行谋划的句子是:“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 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 劝谏后主 也是劝谏后人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5年0考)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 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持汤沃灌 以衾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 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 右备容臭 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送东阳马生序》中 写出先达德高望重 弟子众多的句子是:“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填其室。”

(2)《送东阳马生序》中 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 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送东阳马生序》中 作者通过写自己向先达请教问题时的动作来教导马生要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4)《送东阳马生序》中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 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3.爱莲说(5年0考)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 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 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爱莲说》中 与“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爱莲说》中 表现作者不受世俗羁绊 厌弃世俗生活的句子是:“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4)公园花展 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 就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那样:“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4.记承天寺夜游(5年0考)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①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②耳。

【注】 ①为:苏教版教材中无“为”。②者:语文版教材中无“者”。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很多古人的作品 总让我们陶醉于当时的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 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 再繁杂的日子也能美丽。(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作答)

(2)《记承天寺夜游》中 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3)《记承天寺夜游》中 最能表达作者流露出的超然物外、旷达乐观态度的诗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行政区划名称

1.古代地区名

【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 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 可指南京一带 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如 《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 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 以西为右。如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 所指区域因时而异。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如 《扬州慢》“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 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 因“山东”之“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 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 山西出将”。再如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如 《雁荡山》:“按西域书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 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如 《采草药》:“岭峤微草 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 也可单称“朔” 泛指北方。如《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朔风”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各地 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 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如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 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如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 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 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 故得名。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古代政区名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 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 长江以北 淮河以西 嘉峪关以东的地区。如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 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 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后来又有十二州说 即从冀州分出并州 从青州分出营州 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 “九州”泛指中国。如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 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神州】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 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 《出师表》:“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 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 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 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 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 四海一。”《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 泛指天下。如 《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 犹称“天下”。如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 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 所以“郡国”连称。如《张衡传》:“时国王骄奢 不遵典宪。”

三、关联词语用法梳理

类型

并列复句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几种事物 或者陈述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 或者对比说明几种事物。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不分先后、轻重。

小张走了 小王又来了。

我们青年人不是要空谈 而是要实干。

既……又…… 又……又…… 有时……有时…… 同样 另外 不是……而是…… 是……不是……

承接复句

几个分句一个接着一个地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 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分句间有先后的顺序。

他们从地上爬起来 揩干净身上的血迹 掩埋好同伴的尸体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首先……然后…… 刚……就…… 便 才 于是 后来 终于

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表达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更进一层 一般是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 由浅到深 由轻到重 由易到难。

他不但聪明 而且勤奋。

他不但不听劝告 反而闹得更厉害了。

不但……而且…… 不但不……反而…… 尚且……何况

选择复句

两个或几个分句 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情 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分句之间的关系具有排他性 只要求选择一项。

或者跪着生 或者站着死。

不是跪着生 就是站着死。

与其跪着生 不如站着死。

或者……或者…… 是……还是…… 不是……就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转折复句

前面分句说了一个意思 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说下去 而是作了一个转折 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 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我一再邀请 然而他执意不去。

虽然……但是…… 可是 只是 然而 却

假设复句

前面的分句假设一种情况 后面分句说出假设的情况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

如果不浇水 种子就不会发芽。

即使不浇水 种子也会发芽。

如果……就…… 即使……也…… 哪怕……也…… 万一……就……

条件复句

前面分句提出一个条件 后面分句说出在这个条件下所要产生的结果 前后分句间有条件与结果的推论关系。

只有充分地发扬先进的东西去克服落后的东西 才能使社会前进。

只要你坚持锻炼 身体就会强壮起来。

无论山多高 他都上得去。

只有……才…… 只要……就…… 无论……都……

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 后面分句推断出结果。前后分句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

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 所以会议没能按时召开。

问题既然搞清楚了 就不需要再去人了。

因为……所以…… 既然……就…… 因此 因而 以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