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说明:本文来源于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陛”从坒声 坒从比声 比者相毗连 从两人相并 会意 则“比、坒、陛”都有毗连、益多之义 故《说文》释:“陛 升高陛也。”即高台阶。《吕氏春秋·贵信》:“庄公与曹翙(同‘刿')皆怀剑于坛上……·管仲、鲍叔进 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这是升坛之阶 多级而高。《墨子·备城门》:“城上五十步一道陛。”城墙上的阶级自然是高者 当可称“陛”。上古不专用于天子。《楚•大招》:“举杰压陛 诛讥罢只。”“杰” 俊贤。“讥” 非。“罢” 驽。王逸注:“陛 阶次也。……言楚国选举 必先升用杰俊之士 压抑无德 不由阶次之人 非恶罢驽 诛而去之。”而到战国时,“陛”已多用为天子所践登的台阶 并有了“陛下”一词(见前)。从秦汉起 一般的宫殿都是东西中三阶 天子践中阶(张衡《东京赋》薛综注) 但这不称“陛”。只有天子所处的太极殿的台阶才称“陛” 也即“墄(ce)”。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1)


“陛(bi)下”是对帝王的尊称。今也常用以尊称他国元首。它是怎么来的?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2)


宋高承《事物纪原·朝廷注措部》“陛下”条说:“唐以前 天子无陛下之呼。”说的上限太迟了。最早战国就有。《韩非子·存韩》:“陛下虽以金石相弊 则兼天下之日未也。”“弊” 尽 尽以召士。秦以后更多。《史记·秦始皇本纪》:“淳于越曰:'……今陛下有海内 而子弟为匹夫。'”三国魏曹植《上责躬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 恩隆父母。”都是唐以前之例。



最早做详细解释的是东汉蔡邕《独断》上:“陛下者:陛 阶也 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 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 群臣与天子言 不敢指斥天子 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 因卑进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蔡说不误。陛侧有持戟的臣吏和兵土护卫。秦始皇时有“郎中”、“陛楯郎”。西汉有期门武士。《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 盛服坐武帐中……期门武士陛戟 陈列殿下。东汉有“陛长” 六百石 墨绶铜印(《后汉书·百官志二》)。若要与皇帝言 必先告诉陛下面持戟的卫士 由他们传话陛上的人。如果不得皇帝指示 那么连陛下的卫士都不能随便上殿堂。荆轲刺秦王时 不少郎中执兵守在陛下 秦王慌乱时没有想到对他们发着示 于是一段时间他们都眼巴巴看着荆轲追逐秦始皇 不敢上阶施救。可见平时制度之严了。因此 蔡邕“因卑进尊”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清代顾炎武也说:“陛下犹言执事。后人相沿 遂以为至尊之称(《日知录·陛下》)。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3)


然而 人们很少说到“陛”本身。其实这对深人了解“陛下”一词至关重要。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4)


“陛”从坒声 坒从比声 比者相毗连 从两人相并 会意 则“比、坒、陛”都有毗连、益多之义 故《说文》释:“陛 升高陛也。”即高台阶。《吕氏春秋·贵信》:“庄公与曹翙(同‘刿')皆怀剑于坛上……·管仲、鲍叔进 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这是升坛之阶 多级而高。《墨子·备城门》:“城上五十步一道陛。”城墙上的阶级自然是高者 当可称“陛”。上古不专用于天子。《楚•大招》:“举杰压陛 诛讥罢只。”“杰” 俊贤。“讥” 非。“罢” 驽。王逸注:“陛 阶次也。……言楚国选举 必先升用杰俊之士 压抑无德 不由阶次之人 非恶罢驽 诛而去之。”而到战国时,“陛”已多用为天子所践登的台阶 并有了“陛下”一词(见前)。从秦汉起 一般的宫殿都是东西中三阶 天子践中阶(张衡《东京赋》薛综注) 但这不称“陛”。只有天子所处的太极殿的台阶才称“陛” 也即“墄(ce)”。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5)


班固《西都赋》:“于是左墄右平 重轩三阶。”李善注引挚虞《决疑要注》曰:“凡太极乃有陛 堂则有阶无陛也。”具体说来 天子步行的殿陛在左边 陛级称“墄” 规定有九级。右边用花纹的砖砌成缓坡 供帝辇上下 称“平”。这就是“左墄右平”。总之 陛专属帝王。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6)


这就难怪“陛下”会成为封建帝王专用的尊称了。

学历史知识(一起来学历史文化常识)(7)



说明:本文来源于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