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科举状元比例,高考VS科举省市县状元
各省科举状元比例,高考VS科举省市县状元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考场在省会贡院。主考官由皇帝确认,必须来自外省。考试也分3场,三进三出,吃喝拉撒都在小小考房,考完基本虚脱。好在此时的穷秀才,已不必为盘缠考资犯愁,既是“绩优股”,财主士绅会主动投资的。清朝举人录取名额,每次钦定1400名,学霸比拚,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根据推算,明朝中举率3.95%,清朝1.5%。秀才相当于清华、北大排名前四分之一,那么举人相当于两大名校前30名,比高考的省状元还厉害。中榜者叫举人,举人回家就叫“衣锦还乡”。开始有了特权,可以坐地收银,也可做官,享受副县待遇。所以,称为“穷酸秀才”、“举人老爷”。范进中举,能高兴到发疯,您这回理解了吧,他真正进入了特权阶级。乡试落榜,其中久享盛名的大V,可授“贡生”。蒲松龄19岁中秀才,“屡试不举”,70多岁时,朝廷可怜,赏个“贡生”。3、高级考试:会试。进京赶考,光耀门楣的时刻会试地点在北京贡院,主考官皇帝钦点的是朝廷
又是一届高考季,热闹非凡,刺激神经,吊起胃口,牵肠挂肚,亿万家庭翘首期盼,亿万家庭整装待发,还有亿万家庭“参观见学”。这阵仗,这关注度,这影响力,恐怕只有古代的科举考试,能够如此吸引眼球。
《军墨》忽发奇想,假如两相比较,会有什么发现?隋文帝创立科举以来,1000多年间,情况复杂,为便于说明,仅以清朝较为成熟的体制为例。
1、报考条件PK:高考,2星;科举,5星高考一视同仁,性别、身体没有限制,只有年龄、户籍、地域限制。科举虽然不限年龄,但必须由官员、士绅推荐,取得“准考证”,得有好人缘、得有曝光度。而且,女性无法参与,偶然出现“女驸马”,其影响足可树碑立传!
高考内容涉及文、理、综合,至少6门学科,考察综合素质。科举虽然内容狭窄,就是“四书五经”,但学好也不容易,要皓首穷经,甚至“头悬梁、锥刺股”,坐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冷板凳。
高考形式多种多样,笔试、机试、实验、体育测试。科举看似单调呆板,主要是写文章,但场次太多,考个秀才,都要3 次进考场。
4、考场意外PK:高考,2星;科举,4星半高考出现意外虽时有报道,但概率很低,而且都有后续措施,平时成绩基本能反映到高考上。但科举就迥然不同,意外情况太多,而且无法补救,一误就是三年,甚至误了终生。
古代“学而优则仕”,科举是为封建朝廷选拔官员,成为莘莘学子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高考主要是为国家、社会选拔优秀人才,作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门槛。
6、考取难度PK:高考,3星;科举,5星近几年,高考录取率已高达80%,当然,一本、211、985,就算是北京也不高,分别约为30%、14%、5%。但清代科举录取更低,不到1%。
那么,问题来了,高考省市县状元,985、211、C9联盟,如果在科举时代,都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先定个调子,简单说个大致推算概念:最低等的童生,相当于考中一般意义的985大学,也就是全国排名20以外的重点大学,211的您自行对比;考中秀才,那就是一方水土的大V牛人,相当于高考的县状元;家里要是出个举人,那可不得了,大概是高考的省市状元;考中进士?那得看祖坟上是否冒青烟,因为您得进入全国Top5。请您收起怀疑人生的眼光,《军墨》为您细加答疑解惑。
差距这么大?就这么大。因为我们要考虑到,科举有这样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每3年一考,不是每年都有机会;二是考生没有年龄限制,可以一直考下去,人数越积累越多,名落孙山的大V,每次都有一大把,考中的难度,一年难于一年。
科举分4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一级的考试选拔,都是异常激烈的。
童试每3年举行2次,每次考3场。前提是,品行优良,士绅担保,取得准考证。第一场是县试,知县主持,命题作文,2篇八股文、一首五言格律诗。第二场是府试,知府主持。如果两关都能顺利通过,就能荣获“童生”称号。清朝童生数量,平均每次25089人,清朝平均人口约为3亿多,除去考次权重,对应当今高考,位次是全国8万名左右。每年985录取约16万,也就是说,有一半985精英,连一个科举“童生”都考不上。
终于考上童生,高兴?骄傲?且慢!童生,只是读书人的身份认证,没有任何特权,就是一个称呼而已,不算“功名”。
第三场才是真正较量。院试,各省学政主持。不要小瞧古代“省教育厅长”,进士出身,皇帝派遣,向朝廷负责,行省一二把手无权干预。通过院试,成为“秀才”,开始享有特权,但也只是初级“面子”:见官不跪、受审非刑、免除徭役,等等,这才算真正有了“功名”,脱离了平民阶层。但是不能做官,没有收入,如果家境不好,就是个穷酸秀才。做权贵家教、当官僚师爷,都是他们的基本选择。
有清一朝296年,叠加累积400万童生、60万秀才,秀才录取率2%!8万的2%是1600,2019年,北大、清华共录取新生6372人,占25%,也就是说,只有四分之一两大名校学生,能考中秀才!从全国的范围看,2846个县级行政区,经济文化中等发达的省份,每年的县状元,才能确保考中秀才。很多人垂垂老矣,还是童生。清道光年间,曾有百岁老人参加院试。
2、中级考生:乡试。考过了就如同“鲤鱼跃龙门”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考场在省会贡院。主考官由皇帝确认,必须来自外省。考试也分3场,三进三出,吃喝拉撒都在小小考房,考完基本虚脱。好在此时的穷秀才,已不必为盘缠考资犯愁,既是“绩优股”,财主士绅会主动投资的。
中榜者叫举人,举人回家就叫“衣锦还乡”。开始有了特权,可以坐地收银,也可做官,享受副县待遇。所以,称为“穷酸秀才”、“举人老爷”。范进中举,能高兴到发疯,您这回理解了吧,他真正进入了特权阶级。乡试落榜,其中久享盛名的大V,可授“贡生”。蒲松龄19岁中秀才,“屡试不举”,70多岁时,朝廷可怜,赏个“贡生”。
会试地点在北京贡院,主考官皇帝钦点的是朝廷重臣。会试3场,中考者授予“贡士”头衔。
4、超级考试:殿试。皇帝亲自主持,成为天子门生殿试只有一场,写一篇“策论”即可。参加殿试者会全部授予“进士”头衔:一甲3名,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分之一为二甲;其余为三甲。所以,“贡士”就是“进士”,殿试只是明确等级。
清朝10名举人,1人可中进士,“中奖率”还可以。清朝共26767名进士,平均每次238人,而每次举人1400名,占比17%。举人只能当副县级,一辈子都很难当个县令,但进士最差也是县令。考中进士成为读书人的最大梦想,他们会“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
《军墨》经常想,古代进士,那都是妥妥的学霸,智商才华,碾压全省,在他们面前,我的所有勤奋、一切付出,都是徒劳,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会意志崩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