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高考历史全国3卷41题解析:独家解析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选择题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3卷41题解析:独家解析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选择题解析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解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也考察了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技术较为发达,但铜矿资源相对匮乏;然而长江中下游的大冶、铜陵等地的铜矿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之交通便利,方便铜矿的开采和运送,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共同推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的繁荣,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故而答案选择C。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很少制作成农业生产工具,不能反映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故排除A项;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即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商业规模有限,故排除B项;青铜铸造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组织能力和工匠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

24.

高考历史全国3卷41题解析:独家解析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选择题解析(1)

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先秦时期手工业发展状况,也考察了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北方青铜技术较为发达,但铜矿资源相对匮乏;然而长江中下游的大冶、铜陵等地的铜矿资源较为丰富,再加之交通便利,方便铜矿的开采和运送,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共同推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业的繁荣,反映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故而答案选择C。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作为礼器和兵器,很少制作成农业生产工具,不能反映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故排除A项;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即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商业规模有限,故排除B项;青铜铸造繁荣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组织能力和工匠技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区域扩大不是主要原因,“缘于”过于绝对,排除D项。

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材料中“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为米芾对颜真卿书法作品的评价,即颜真卿的字如同项羽挂甲一样雄浑有劲,又如樊哙排突一样充满了力量,一身正气从中而出,是其人格美和书法美相结合的产物,也从侧面反映了盛唐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故而选择B项。小篆平衡对称,上紧下松,纵横成行,雅致端庄,极具韵律感,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故排除A项;“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故排除C项;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故排除D项。

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概况。宋朝“通判”就是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对地方长官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从材料中可知,宋朝通过对通判的建制、权力进行规定,在规范地方行政的同时,也可以强化中央集权,故而选择A项。武人可任知州,说明武人本可以参与政务,因此通判的设置,不仅可以监督武官,也可以监督文官,故排除B项;通判有“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只负责战时的钱粮转运,不负责领军打仗,不能体现提升军事能力,故排除C项;通判的设置,主要是代表中央监督地方,规范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是地方行政系统的内部分权,并未直接削弱州府权力,故排除D项。

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指出,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 ,经济富裕者热衷营造园林,极具奢华,但“俗气扑人”,其缘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人们才有能力也能够热衷建造园林,以此展现自己的财富和审美能力,故而选择D项。材料中“俗气扑人”一词,足以见得士人并不认同经济富裕者热衷营造园林的行为,且“颠覆”一词过于绝对,予以排除A项;世俗化审美倾向在明朝之前便存在,“初现”一词存在史实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叙述了经济富裕者热衷营造园林的现象,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解体”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相关史实。材料指出,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认为康有为所著《孔子改制考》内容较为激进,容易激化矛盾,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一书,足以看出陈宝箴具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只有“君主立宪”作为基本制度追求,而否定改革所固有的历史根基,在当时引发极为激烈的争论。与康有为处在同一阵营的陈宝箴,从大局出发,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以平息争论,进而保证维新变法的实施,其举动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故而选择C项。陈宝箴的主张,只是为了平息维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争论,没有消除双方的矛盾,也不能新旧势力的合流,故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陈宝箴虽反对民权平等,但变法也在学习西方的制度,已然突破了“中体西用”束缚,故排除B项;陈宝箴认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也支持变法行为,只是不赞同民权平等说法,也没有否定变法理论基础的意图,且“彻底”一词过于决定,故排除D项。

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相关史实。通过材料可知,五四初期,新旧之分存在绝对化的倾向,之后有了更高的判别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传播,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方文化,理解古今、中外关系,故而选择D项。东西文化论争,是中国近代关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东西文化关系的争论。始于近代,“五四”前后争论得尤为激烈,也就是说东西方文化论争在五四运动之前便存在,故排除A项;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等人对儒家思想予以批判和继承,故排除B项;“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在一定程度打破了之前过于肯定和否定的理念,但“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近些年高考考查的热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材料中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能够容纳更多社会阶层参加到革命政权中来(瓦窑堡会议决策),从而适应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故而选择A项。20世纪30年代,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主要依靠贫下中农、工人等,与材料所提及的社会阶层不符合,故排除B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同年10月,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中严重受挫,毛泽东毅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转至井冈山地区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排除C项;1944年9月15日,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在第三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与材料涉及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D项。

31.

高考历史全国3卷41题解析:独家解析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选择题解析(2)

图5

图5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通过材料分析可知,从1978年到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从事工商业及其他比重上升,折射出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而选择B项。1978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并于以试点之后,于1984年全面展开,与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项;1978年—1984年,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1984年后又逐步拉大,同时材料并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产业结构,故排除D项。

32.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通过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官员的任职资格审查涉及出身、宗教、伦理道德、公民义务等方面,突出本邦籍贯和成年男性这两个条件,也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要求,故选择D项。

33.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16世纪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时期,人文思想广泛传播的同时,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日益下降,各地区的民族文化意识得到强化,才有了材料中“法国意识”的萌发,故而选择A项。随着资本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摆脱天主教会控制,宗教改革应运而生,否定了罗马教廷和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从信仰天主教到信仰新教,并未彻底摆脱宗教神权束缚,故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涉及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项;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也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故排除D项。

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器发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再加之德国的统一和代议制的确立,德国综合势力极大增强,既需要对外殖民扩展,也能够支撑其对外殖民扩张,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故选择B项。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与美国仍有差距,达不到“世界工厂”的标准,故而排除A项;德国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契机,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而非蒸汽机的改进,故而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故排除D项。

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相关史实。1917年3月8日至12日,俄罗斯帝国爆发的革命运动,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俄国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和苏维埃政权,也就是材料所示的背景。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二人的主张表明其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存在幻想,希望通过妥协的方式继续与其合作,却忽视了人民对面包、和平和土地的需求,对革命形势认知不够清晰,甚至党内大多数人都支持,故选择C项。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与帝国主义战争,承认沙皇与协约国政府签订的掠夺性秘密条约,毕竟俄国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利益的政府,通过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能使临时政府通过战争冒险获得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且“严重威胁”一词,过于角度,予以排除B项;此时正处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俄国革命发展,对革命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故排除D项。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