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水课取消,教育部发文消灭本科
教育部水课取消,教育部发文消灭本科链接 苏州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钱家伟,入学两年多来已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在衰老研究领域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了2篇论文。他的科研灵感正是源于医学部王建荣、周泉生两位特聘教授的“新生研讨课”的启迪。王建荣告诉记者,生命医学中的突出难点和百姓的关注重点都是教学的引子,没引子上不好研讨课。 但高难度的课程,也不是都能受到学生欢迎。仙林一所省属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门翻转课堂的课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理论、案例分析和发言演讲。“学生反对意见很大,感觉太难了,怕影响自己的学分绩点。幸亏这是门必修课,如果是选修课,估计上座率堪忧了!” 这样的争议,其实由来已久。这牵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评定一门课是“水课”。在现实情况下,很多“水课”的学生评价分数却比较高。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梅锦春说,“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评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会比较大,水课往往会排名靠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教育部日前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今后高校要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教授上课等硬规矩。 在各大高校,大学“金课”建设如火如荼。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对课程挤“水”添“金”——这场在高校掀起的质量革命,如何激荡起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
评选金课,要给大学生“合理增负”
“艺术鉴赏课就是看看电影,期终考试就抄几段影评。”“老师上课,就是把课本内容给搬到PPT上。”在很多高校,学生口中少不了这样的“水课”。 所谓“水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有过描述:“‘金’就是值钱,‘水’相对廉价,水课是不用心的课、技术含量低的课、过时的课、没有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提高教学内容难度、选用高水平教材、取消“收秋”考试等关键词,已经成了江苏各高校课改关键词,淘汰水课,评选“金课”都在进行时。 什么课程才算有“含金量”?“首先要有‘抬头率’,能吸引学生,但这只是基础。”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徐骏告诉记者,南大“金课”要满足学生欢迎、同行认可、校友满意三个维度。“我们会把课程送到同层次高校委托组织盲审,还会请校友毕业生评价,调查课程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多大帮助。” 南大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老师有门“红楼梦研究”的“金课”风靡校园,学生刘玥彤说,研究的是小说,但课上不是讲故事,九个专题中都包含有争议的难题。“比方说,贾宝玉、神瑛侍者、补天顽石和通灵宝玉之间的关系是‘两两相对’还是‘四位一体’?红楼梦写了多少人物,如何去统计?” 刘玥彤说,这些问题只有挖掘更深入的学术方法才能解决。渐渐地,大家培养起对问题多元化思考能力。 “一门课程应该包含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苗怀明也给同学们布置了相当繁重的课堂作业。比如“红楼梦研究”课程的“期末大作业”就分为三部分,包括:校勘、校勘小结以及论文写作。另一门关于明清史的课程,近四十名学生都按要求交上了超过百页的研究报告。作业改了足足半个暑假。但苗老师“折腾”得很值得,“南大的课,不允许校园二流子的存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施大宁说,所谓“金课”,必须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体现学生学习的挑战性。 施大宁举例,现在很多通识课程,并不具有挑战度,而变成了鉴赏。“通识课不能简单理解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是应该提升学生思维表达,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创造,通过多学科融通,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去提高学生智慧。”
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水课”
建设金课不仅在内容本身,也在教授方式。“目前课程教学模式落后,如果仅是讲授式教学,24小时后的知识留存率只有5%,而实践练习可将知识留存率提高到75%,内容立即运用可提高到90%。”施大宁表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目前占比仍不足20%。 “有些通识课老师能借助一个校园垃圾调查,把统计学知识要点教得比专业课还到位。但同一门课,有老师讲了一个学期,学生也没听明白。”在采访中,很多学生都表示了类似的想法,相同的课程,关键在于怎么上好。 “没有真正的水课,只有‘划水’的教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认为,任何教育改革的核心都是“人”,要铸造金课,可以引入竞争机制。 “快快,慢一秒就抢不到了”,电脑前,南信大龙山书院的同学们正不断点着鼠标刷新网页。3秒后,“网红”徐飞、裴世鑫等老师的大学物理课程已经被“抢购”一空。今年南信大不少公共基础课也在本学期陆续“下水”,学生可在试听一周后自主选择心仪的教师。“学习地盘学生做主”,自教师“竞争上岗”、“挂牌”授课后,学生抬头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南京大学,课程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发力点,“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精品慕课建设计划”、“悦读经典计划”等聚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目前,50门课程经过学生评价、校友评价、同行听课、校外盲审等多道环节的严格遴选脱颖而出,成为“百”层次优质课程建设项目,21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悦读经典计划”的研读、导读、悦读模块也日趋完善。在南信大,近200门校级、院级具有“挑战性”、“高阶性” 的金课已陆续上线,这些课程由校外知名专家及校内教学名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到2022年的时候,全国将建设一万门国家级“金课”、一万门地方高校“金课”。线上大量校本慕课将成为线下金课的有机补充。施大宁认为,如今网上慕课的本质是“互联网 高等教育”,教育还不是根本。未来要实现“高等教育 互联网”,教育什么时候才有这个实力?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以人为核心,而不是技术为核心。“再好的慕课,最终都要逼着老师去创造。”
课程“黑匣子”需要过程评价
苏州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钱家伟,入学两年多来已作为主要作者之一,在衰老研究领域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了2篇论文。他的科研灵感正是源于医学部王建荣、周泉生两位特聘教授的“新生研讨课”的启迪。王建荣告诉记者,生命医学中的突出难点和百姓的关注重点都是教学的引子,没引子上不好研讨课。 但高难度的课程,也不是都能受到学生欢迎。仙林一所省属高校的老师告诉记者,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一门翻转课堂的课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相关理论、案例分析和发言演讲。“学生反对意见很大,感觉太难了,怕影响自己的学分绩点。幸亏这是门必修课,如果是选修课,估计上座率堪忧了!” 这样的争议,其实由来已久。这牵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如何评定一门课是“水课”。在现实情况下,很多“水课”的学生评价分数却比较高。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梅锦春说,“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评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会比较大,水课往往会排名靠前。” “课程本身就像一个‘黑匣子’,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过程的评估。” 徐骏告诉记者,南京大学正在推一个课程大数据评价平台。“每门课需要校友、学生、同行的评价,设计科学问卷,目前设想是逐步推广覆盖到全校的课程。连续差评课程会遭遇淘汰。”此外,南大建立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有校、院两级课程督导团,尤其关注学生评价较高和较低的课程。 打造金课,最终需要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设计。徐骏告诉记者,在南京大学,教师要新开课程必须通过院系教学委员会或学校的审批,“一定要讲清楚这门课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和作用,它的功能不能与现有课程重复,课程最终要落地为学生的获得感。”徐骏告诉记者,南大教务处联合教育研究院进行大学生学业的跟踪调查,“我们会四年跟踪调查,看看课程究竟给学生什么,从而评判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施大宁说,老师的学术背景不同,专业修养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也不同。拿双创课程来说,南航全新计划是15个课程模块,60个学生,就有60个不同的个性化方案。“课程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要让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王拓
链接
记者手记:
淘汰“水课”,去年已写入了教育部文件。意见日前发布后,关于“教育部发文消灭本科水课”一下子有3.6亿的阅读量。 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大学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这也标志大学迈入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时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大学成了人们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需要更多高质量、高要求的课程。 课程水分怎么挤?首先,尽管教授上课和淘汰“水课”写在了同一个文件,但两者并不能划等号。很多“水课”恰恰是教授上的。谁来上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上了什么。 多所高校已开始淘汰的“水课”中,不少是通识课。在国际顶尖大学,通识课是为学生奠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基础课。而在不少高校,通识课却沦为了“水课”。 淘汰“水课”,首先要识别“水课”。这一决定权还在高校。很长时间以来,大学课程就像一个“黑匣子”,学生吸收了多少,多少转化成有效学习?无从而知。在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依靠“学生评教”的方法。而学生评教很多时候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合谋”。 大学淘汰“水课”,首先要有替补策。淘汰了“水课”,要有高质量的“金课”作补充。不是为了满足教师工作量而开课,也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学分要求而选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鼓励教师精心开课。 其次,我们应该对课程设置、评价、淘汰、新增建立专业的标准,严格的机制,严谨调查和科学论证。课程的指向是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应该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因人设课,而应去莠扶新,借此建立自省、自查、自律的质量文化。 “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课程脱水”是个利益攸关的硬骨头,既要让混日子的学生“混不下去”,也让不上心的老师没退路,目前还仅仅是个开始。毕竟,大学不是不思进取者的温床,而应是求得真学问、砥砺真本事的炼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