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渗透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渗透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策略第二,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1956)把认知水平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到高六个层级。Anderson & Krathwohl (2001)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将认知水平修订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属于低阶思维,后三个层次属于高阶思维(转引自林艳、郭强,2018)。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过程,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能力(赵大中,2016)。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赵旭辉,2017)。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中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第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陈亚红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阅读课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根据阅读课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材料,探讨了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即通过对阅读文本材料的文本特征、内容、语言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通过解读文本特征,可使学生激活认知图式,预测文本主题;通过解读文本内容,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通过解读文本语言,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运用有效的策略对阅读文本进行解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建构结构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文本解读;策略
一、引言
文本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材料,教师对阅读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因此,文本解读是有效开展阅读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前提。文本解读是读者对文本的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在当前的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解读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过于注重对文本中的语言知识点,如词汇、语法、句型的讲解和拓展,增加学生记忆负担;逐词逐句翻译文本,忽视语篇整体结构意义;对文本语言的挖掘和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关注重点语句在语篇中的作用;阅读任务简单,过度关注文本表层信息的理解和运用,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不利于学生分析、推理、总结、判断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理论依据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教育部,2012)。《课标》规定初中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技能包括: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等(教育部,2012)。这是《课标》对学生文本解读知识和能力提出的明确要求,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深层次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了解文本的篇章结构,挖掘文章价值。
第二,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1956)把认知水平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由低到高六个层级。Anderson & Krathwohl (2001)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将认知水平修订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其中前三个属于低阶思维,后三个层次属于高阶思维(转引自林艳、郭强,2018)。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过程,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能力(赵大中,2016)。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赵旭辉,2017)。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中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这就要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
第三,语篇分析理论。语篇分析视角下,语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学生与编者进行交流的载体,具有交际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语篇分析是指通过对语篇的分析,解释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孙利群,2017)。语篇分析理论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应具有七项标准,即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互文性 (Beaugrande & Dressier,1981,转引自张秋会、王蔷,2016)。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手段,前三类属于语法手段,第四类属于逻辑手段,最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转引自李红英,2015)。连贯是语篇编码者赋予语篇本身的一个语义特征,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关联性(李红英,2015)。意图性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暗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可接受性主要指语用和文体因素(张秋会、王蔷,2016)。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情境性指语言使用的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变量;互文性是指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Kcristeva,1986,转引自戴丽琼,2015)。
第四,图式理论。Bartlett (1982) 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映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即反复的反映就会形成图式,而一旦形成图式,以后的反映就会受到这种图式的影响”(转引自胡壮麟,2017)。简言之,图式就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结构化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理解文本词汇、语法等知识;内容图式指与理解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结构图式指对关于文本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三种图式结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 解读文本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文本特征指“对印刷材料所做的改变,以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特征”(Field,2007,转引自吕勇民,2018)。阅读语篇文本特征包括字体、字号,插图、标题、图标等多种形式。文本特征是文本的一部分,可以强化读者的视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降低阅读难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些文本特征可以激活读者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本特征帮助学生预测文本主题,了解文本大意,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些文本特征可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本特征把握语篇的脉络,识别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等。
2. 解读文本内容
基于文本内容的文本解读就是要围绕文本主题意义,将碎片化的知识通过梳理、组织和整合形成结构化知识。张秋会等(2016)指出,连贯是语篇的语义关联,从内容角度解读文本是指读者在明确文本主题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文本的具体内容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提炼出结构化知识,即分析文本各部分的内容是如何围绕主题意义组织起来的。在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宏观地把握文本主题,主动思考,不断分析和综合文本内容,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解读文本内容是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积累学习体验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过程。
3. 解读文本语言
文本解读除了要分析文本特征和解读文本内容外,还要更进一步解读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具有意图性,是思想和信息的载体,每一篇文章都有其意图,作者的写作意图往往不会外显于文本,而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语言描述潜于文本之中,需要读者仔细分析、概括文本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教师一方面要全面了解文章内涵,分析作者的观点、立场、思想态度,另一方面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加准确、深刻地领悟作品所隐含的主题意义,体验超越文本的精神世界,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基于文本语言解读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推理、判断、创新等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广度,增加思维深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四、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
1. 解读文本特征
(1)利用插图帮助激活读者的认知图式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与文本形成互补关系,共同完成意义的构建,同时也为读者设定了一个具体的阅读情境(陈亚红、赵旭辉,2016)。课文插图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转换工具,能将复杂的信息直观化,从而降低阅读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语篇信息,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利用课文插图预测文本主题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技能,它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进行阅读,形成阅读期待。初中学生性格活泼,思维具体形象,插图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仁爱版英语教材图文并茂,文本特征十分明显,几乎每一篇阅读都配有彩色的图片。图片是一种直观的表达符号,简单、直接,比文字符号更容易被人记住(庄晓芬,2015)。
教学片段1: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3 Topic 2 Some things usuall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的Section C 阅读语篇是一篇讲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在中西方文化中相同的动植物被赋予的不同含义。文章中有一幅插图,在这幅图中,一只狗嘴里叼着一支玫瑰花,将要把它献给对面坐着的一位面带微笑的少女。玫瑰花作为女人美丽的隐喻,它象征的是女人的丰满和艳丽。整个画面呈现出自然和谐之美 表达的隐喻概念是:我的爱是一朵红玫瑰。笔者让学生观察插图,然后利用头脑风暴尽可能多地说出与“狗”有关的词语。学生说出的词语,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咬狗等均为贬义词,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狗”的特点的理解不够全面,没有看到“狗”忠诚、可爱等褒义的一面,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狗”既然含骂人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狗、玫瑰和少女会共同构建起一幅和谐的画面?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插图出发理解文章意图,让学生明白相同的事物在中西方文化当中表达的文化内涵可能存在差异,也可能有相似之处,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利用插图开展头脑风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对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大脑中储存的与话题相关的原有知识越多,对文本阅读的难度就越小。利用插图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内容图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思维活动处于活跃的状态,为学生深层次理解语篇打下基础。
(2)利用标题预测文本主题
标题是语篇的一部分,是对语篇内容的高度概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都要围绕标题展开,因此标题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文章的标题通常是短语或句子,一般被加粗字体或加大字号来凸显。《课标》五级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为: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标题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直接点出写作对象,是全文的线索,从分析标题入手开展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教学片段2: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4 Topic 3 China is the third nation that sent a person into space的Section D阅读语篇是一篇讨论未来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科普文章。阅读材料的标题是:Robots—Our Servants in the Future? 全文围绕该标题展开论述。针对标题,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标题带问号?标题中包含了三个名词robots,servants和future,一个破折号和一个问号。笔者对标题进行如下解读:首先,破折号将robots和servants连在一起,点明机器人与人是主仆关系,标题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也可以表示结论;其次,问号用在future后面,预示着未来机器人与人的主仆关系受到质疑。整个句子引起人们对未来机器人与人是主仆关系的思考,答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们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答案:第一种是机器人在未来仍然是为人类服务的仆人;第二种为机器人要战胜人类,成为人类的主人;第三种为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很难确定。于是,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能预测这篇文本主要讲的内容吗?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预测语篇内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相关的背景图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想象等认知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的学习中去。
2. 解读文本内容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在明确文本主题意义的基础上由多个句子组成的,句子之间的排列具有逻辑上的连贯性。一篇文章由若干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功能与其他部分都有联系,从而构成围绕主题的完整结构框架。解读文本首先要运用阅读策略整体概括大意,然后了解全文由几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文本结构清晰,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片段3: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5 Topic 1 China attracts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的Section C是一篇题为The Great Wall的说明文,主题围绕长城而展开。
(1)略读语篇,整体把握语篇内容
略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略读的特点就是通过快速阅读,利用文章标题、段落首尾句和关键词把握文章段落大意,建构文本脉络。本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长城是世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第二段介绍长城的修建年代,第三段介绍长城的建造材料,第四段介绍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笔者让学生略读课文,获取文本基本信息,概括段落大意。
学生通过略读,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每个段落的主旨大意,并对全文形成整体理解,从而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2)解读文本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
本课围绕长城这一主题,从长城的长度、长城的修建年代、长城建造的材料、长城的用途以及长城的意义五个方面建立起与主题的内在关联;而下级信息“长城建造的材料”又有明代和清代作为支撑,“长城的用途以及长城的意义”也分别有自己的下级信息。笔者要求学生在读完文本后,根据层级结构,将各部分的内容与主题建立关联,形成可视化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体现人类思维活动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它可以根据语篇主题,将各层级的主题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阅读的思维过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能从整体把握语篇框架,深入文本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作者传递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语篇的深度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 解读文本语言
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脱离语言,思维就无从谈起。通过解读文本语言,读者就能深刻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点。同时读者在解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能够内化文本内容和所学知识,并创造性地进行思考,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多元思维意识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1)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教学片段4: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2 He is really the pride of China的Section C 是一篇题为Qian Xuesen——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s的人物传记,作者以时间为序,介绍了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奋斗历程。
笔者让学生找出描述钱学森的关键词father 然后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word father?文中对应的句子When he returned to his motherland in 1955 the country’s space research was almost a blank. In 1956 he set up the fir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rockets and missiles. From then on he was in charge of developing China’s missile rocket and spacecraft research programs. He was a pioneer in these related fields and was honored as“The Father of China’s Missiles.”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即钱学森在中国导弹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导弹事业才由无到有,由弱变强,他是中国导弹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其地位无可替代。
笔者在解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关注钱学森的名言“My career is in China my success is in China and my destination is in China. My family name is Qian but I don’t like qian.”,并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Q1: What kind of person is Qian Xuesen?
Q2: How can you understand his words?
Q3: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
作者在语篇中引用钱学森的话语,是为了赞扬钱学森对待科学的钻研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及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几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文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篇的灵魂。以上三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没有明确答案,学生需要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答案,它们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笔者提出以上三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自身出发,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实现与文本的深入互动、表达观点和进行思考提供了机会,能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2)利用衔接手段,解读谋篇机制
《课标》对语言技能五级目标中“读”的描述为“学生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部,201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句际和段际间的逻辑关系。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连贯的语篇总会在形式上有一定体现,但形式上的体现方式不同(胡壮麟,2017)。章振邦(2003)把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分为逻辑纽带、语法纽带和词汇纽带(转引自高洪君、王淑平,2016)。一篇文章由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相对独立,但通过衔接手段与其他部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结构,共同表达主题意义。衔接手段可以使语篇各要素体现出结构上的黏着性,使隐性的语义连贯显性化。
教学片段5: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2 All these problems are very serious的Section D 是一篇有关如何避免水资源短缺的说明文。文本如下:
①How can we avoid a serious water shortage? ②First we should save water and not waste it. ③Second we should protect our water resources and not pollute them. ④Third we should discover ways to reuse water. ⑤Scientists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this field. ⑥Today some large cities are reusing their water. ⑦But people’s need for water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⑧We still don’t have enough water.
本文属问题—解决型说明文,共八个小句。作者开篇提出如何避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然后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如下:
任务一:找出文中的主题句。
任务二:理解作者是如何保持句子间语义的连贯性的。
连接词是语篇结构完整性的外显纽带,学生关注语篇中的连接词就能找出主题句。学生根据第②、③、④中的First、Second、Third三个连接词向前推断,便能得出第①是主题句。通过连接词找主题句能够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叙述的,除了能提高阅读效率外,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捕捉语篇表层的形式衔接并加以分析,对于抓住语篇各要素间的意义连贯,从而对整个语篇做出有效的、准确的理解很有意义(冯慧莲,2008)。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句子间语义的连贯性。如第②中的it回指第①中的water 第③中的our回指we them回指该句中的water resources,第⑤中的this field回指第④中的ways,这种照应能使语篇意义结构更紧凑,意义更简洁。第⑦中的But与第⑥形成转折关系,而第⑧中的still则与第⑦在语意上保持连贯。“这些连接词或具有连接词作用的词组,像路标一样引着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彭琳、朱萍,2008)。文本中water shortage save water waste it protect our water resources pollute them reuse their water increasing enough water这些词同时出现在语篇中,在语篇的特定语境中形成语义场。“we water”这两个词重复出现多次,“we”是第一人称,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以说明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两个词不仅可以衔接篇章,而且可以突出水与人们的关系,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引起读者共鸣。利用衔接手段,解读谋篇机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语言的层次支架,输出时便会有连贯的表达,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敏感性。
五、结语
阅读的实质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文本内涵,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本文利用插图、标题等文本特征解读文本,激活学生的认知图式,预测文本主题;通过解读文本内容,使学生了解语篇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从而获得系统的结构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过解读文本语言,关注核心词汇、关键句子,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通过解读文本衔接手段的运用,了解谋篇机制,提高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敏感性。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课型,阅读课备受一线语言教师的重视。文本解读是阅读课教学的开始,高效的阅读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本解读的理论水平,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体验和感受文本,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亚红, 赵旭辉. 运用支架理论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6(2).
[2] 戴丽琼. 互文性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015(1). [3] 冯慧莲. 语篇衔接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4] 高洪君 王淑平.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策略的有效渗透[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6(1).
[5] 胡壮麟. 新编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6]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7] 科学普及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roject English)仁爱版九年上册[T].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3.
[8] 科学普及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Project English)仁爱版九年下册[T].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3.
[9] 李红英. 语篇理论与文本解读[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10] 吕勇民.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文本特征能力的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8(6).
[11] 彭琳, 朱萍. 语篇衔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4).
[12] 孙利群.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概要写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7(3).
[13] 张秋会, 王蔷. 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6(11).
[14] 赵大中. 在文本细读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6(4).
[15] 赵旭辉.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12).
[16] 庄晓芬. 英语课堂导入研究[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5(8).
Reading Text Interpretation Strategy of Junior English Based on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Chen Yahong
Abstract: In English teaching reading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Reading cla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it is the main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ding 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ding text in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ourse which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by interpreting the text characteristics content and language of the reading text material. By interpreting text features activating cognitive schemata and predicting text themes; text content so that students form a systematic knowledge framework;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 language understand the author’s writing intention.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nterpret the reading text can enhance students’ discourse awareness construct structured knowledge realize deep learning and fin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Key words: thinking ability; reading; text reading; strategie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