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专业的高校有哪些?电力行业相关专业的大学
电力专业的高校有哪些?电力行业相关专业的大学“十二五”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十二五”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电气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吉林重点建设学科
占据电力相关专业排行榜顶尖的大学,当属电气“二龙四虎”。“二龙”的其中之一就是武汉大学,号称“中国电气,武大电力”。另一条龙就是华北电力大学,号称中国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四虎”指的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它们都是电气热门高校。这几所大学都是分数高高在上,考起来会有很大难度。
除了华北电力大学,国家电网招聘人数比较多的院校有:东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三峡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河海大学、重庆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福州大学。这里面有原电力部直属的六所院校:上海电力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东北电力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沈阳工程学院。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6年加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同年发起加入“中国智能量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电气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
吉林重点建设学科
“十二五”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
“十二五”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长沙理工大学学校由原国家交通部所属的长沙交通学院和原国家电力公司(原国家电力工业部)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电力企业、电力行业“特高压奖学基金”院校之一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长沙电力学院,即现在的长沙理工大学(与长沙交通学院合并),座落于美丽的湘江之滨,与秀丽的岳麓山隔江相望,是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实行由国家电力公司和华中电力集团公司共同管理、以华中电力集团公司管理为主的领导体制。
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交通运输
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会计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学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艺术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程、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车辆工程、风能与动力工程
卓越工程师(会计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道路工程方向、桥梁工程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工程类(含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新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会计学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 、建筑学
三峡大学学校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原湖北三峡学院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是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设有研究生院。学校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三峡大学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国五大发电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级特色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医学影像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
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管理、汉语言文学、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化学
湖北重点建设学科
优势学科:水利工程、土木工程
特色学科:电气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生态学
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物理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电力大学是中央与上海市共建、以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设有杨浦、浦东两个校区,其中,杨浦校区位于上海市区东部长阳路,毗邻杨浦大桥,现为电力特色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电力系统中高级培训、电力科技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孵化基地;浦东校区位于浦东新区学海路,现为本科、研究生教育基地和中外合作教育基地。
2018年1月,教育部公示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中,上海电力学院拟更名为上海电力大学!
在2017年获得博士点授权,目前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已在1个一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20个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独立招收和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独立招收和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科建设:
上海市IV高峰学科:环境与生态
上海市II类高原学科:电力工程
上海市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电力系统与电站自动化、电力清洁生产与节能、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电厂应用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中心
省部级优势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涉外方向)、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财方向)、工商管理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中心、能源动力实验教学中心
“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卓越计划)、自动化(卓越计划)、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力企业信息化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计划)、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计划)
沈阳工程学院学校前身是1952年建校的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和1947年成立的东北团校(1999年改制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沈阳工程学院,现隶属于辽宁省人民政府。坐落在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辽宁省省会——沈阳,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
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热能工程
辽宁重点建设学科
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由两所分别隶属于原国家机械部和原国家电力部的国家示范性高工专——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原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的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
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
以上这几所大学都是业内比较认可的大学,收分不是很高,适合有志于电力行业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