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陈平原、夏晓虹书房——朱纯(钟老夫人,已于2007年过世)钟叔河书房 / 念楼早年在报纸编副刊时,发表过很多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系列,钟老不止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绿茶是发我文章最多的副刊编辑。”2019年7月,终于得访念楼。一见如故,开心畅谈。间隙在念楼画书房速写,钟老在小画上题写:“相知二十年。今日才相见,一见更倾心,珍重此见面。”这番留言让人感动。搬入这栋高楼的第二十层,算是有生以来住得最宽敞的。装修由老头一手操办,他做过木工,有这方面的爱好。装修后,朝南一间客厅、一间主卧,还有一间做书房。书房三面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柜,他就在这三面墙中读、写,因为阳台宽,光线暗,整天开灯,日子一久,就觉得不舒服了。于是他便挪到北边的卧室里去工作,这间房子较小,开了个单人床,摆了两个书柜,又放上一张书桌,来了朋友,只能坐床上,女同志总觉不便。老头又来和我商量,还是要把客厅改成书房,说是我们家的客人多是

2019年起,作家、书评人绿茶开启了访书房、画书房之旅,三年后出版《所幸藏书房》一书,以彩铅小画呈现120位当代文人学者的书房一隅,配有作者题记、珍贵名家私房书单。在书房这样的私密空间和精神角落里,潜藏着每一位书房主人的阅读趣味、思想底色、审美价值。绿茶坦言,在一间又一间书房里,他真切感受到了读书人对营造自己精神空间所做的努力和坚持。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1)

《所幸藏书房》

绿茶 编绘

中信出版集团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2)

钟叔河书房 / 念楼

早年在报纸编副刊时,发表过很多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系列,钟老不止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绿茶是发我文章最多的副刊编辑。”2019年7月,终于得访念楼。一见如故,开心畅谈。间隙在念楼画书房速写,钟老在小画上题写:“相知二十年。今日才相见,一见更倾心,珍重此见面。”这番留言让人感动。

搬入这栋高楼的第二十层,算是有生以来住得最宽敞的。装修由老头一手操办,他做过木工,有这方面的爱好。装修后,朝南一间客厅、一间主卧,还有一间做书房。书房三面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柜,他就在这三面墙中读、写,因为阳台宽,光线暗,整天开灯,日子一久,就觉得不舒服了。于是他便挪到北边的卧室里去工作,这间房子较小,开了个单人床,摆了两个书柜,又放上一张书桌,来了朋友,只能坐床上,女同志总觉不便。老头又来和我商量,还是要把客厅改成书房,说是我们家的客人多是来谈书看书的,来了客反正不能伏案,这样做正合适。就这样,30平方米的大厅,最后只留下一张台球桌。老头就忙了起来,东量量、西量量,左画右画,设计好找人去做。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做好的木器才搬进来。如今总算有了摆书的地方,可以放开手脚“抄”了。一下子增加了十来个书柜,原来挤得一巴焦的书,从此各得其所,都有了归宿。

——朱纯(钟老夫人,已于2007年过世)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3)

陈平原、夏晓虹书房

走进陈老师家书房,不由得大吃一惊。客厅、餐厅以及通往厨房的走廊两侧都是书架,几乎看不到露出来的墙,而整个客厅里也堆满了书、杂志和资料。此外,陈平原和夏晓虹老师还各自有间书房,也是被书挤得满满的。陈平原和夏晓虹都是北大中文系教授,对晚清及近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涉及的面很宽很杂,古代、现代、外国都要涉及,历史、社会、政治、艺术领域也脱离不开,所以,他们家的书房堪称一部学术大百科,方方面面的书籍包罗万千,加之一直以来入的多出的少,形成了现在的壮观规模。

我不是藏书家,我的老师王瑶先生说书房分两种,一种是为读书而收藏,一种是为收藏而读书。我的书房中基本上是常用书,除掉个别有纪念意义的。我从来不考虑书值不值钱的事情,我们是为了自己的阅读需要、研究需要。

理想的书房其实藏书不必要很多,像我今天这样的书房不是理想的状态,没有理想地安置成既舒适又方便清洁的空间。书多了,在北京会有很大灰尘的,不讲清洁,只是一味地坐拥书城,是不够理想的。书,应该是用来阅读,而且应该在舒适的环境中阅读。我觉得目前的书已经减少,减到有兴趣的书、日常需要的书才会保留,其他的书都去图书馆借阅。

今天的书房,对我来讲不理想的地方是我想要用的书找不到。人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地图,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比一下子获得某个知识更重要,因为学会这个地图的建构,你即使现在忘记了,等你需要时也知道到哪儿去找。所以所谓学术训练,就是建立这个知识地图,然后具体到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建立自己的书库,有自己的书房小径,所谓有书房小径就是知道在这么大的书房中,各种各样的小路会通到什么地方。其实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现有读书经验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

——陈平原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4)

郑培凯书房 / 知不足轩

香港郑培凯,又名隐堂先生,是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戏剧专家、书法家……印象中没有他不精通的。这只是“知不足轩”书房一角,不敢想象全貌该有多么壮观。面朝大海,满屋书香,下次去香港一定要去知不足轩小隐半日!

我从小喜欢书,这恐怕是改不掉的毛病了,但我不是收藏家那种类型,我主要买自己感兴趣的或研究领域的书。我纽约的房子很大,有两层,楼上有一个很大的书房,定制了4米多高的书架,还有梯子。楼下的三个房间,有两个也都做成了书房。在美国这些年陆续收藏的书,大概有两三万册吧。

到香港大概10年后,在郊外买了一个比较大的住所,开始慢慢建自己的书房。我对书的分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跟图书馆完全不一样。我的分类大概是这样子:第一书室,主要存我主要研究方向的书,戏曲研究、昆曲研究是重头,另外还有明清历史,特别是跟文学、艺术有关的书;第二书室,基本上是明清的文集,另外,还有敦煌学方面的书籍以及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还有一个次卧,主要放艺术书、画册;最大的卧室也已经堆满了书,全部都是诗集。客厅和饭厅,才是我真正的书房,我在这里读书、写作。这一片区域蛮大的,有十六架书。我们又买了很多小推车,上面放满书,可以推来推去,相对好活动一些。这边的书架比较大、结实,大量艺术画册、考古方面的书都在这里,还有《二十四史》这些大书,以及古典文学从《诗经》往下都有,基本都放在“客厅书房”。饭桌变成我写字的地方,上面有文房四宝,吃饭只能临时找个小桌用一下。

——郑培凯

读书人的精神乐园,窥见读书人的精神角落(5)

杜泽逊书房 / 微湖山堂

和韦力兄造访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领衔的“校经处”,这是版本目录学家杜泽逊和弟子们汇校《十三经注疏》的地方。山东大学这个“秘密基地”太厉害了,这里埋首书堆的教授和学生们真让人敬佩。此画为杜泽逊教授书房“微湖山堂”,书房内全是他为之奉献一生的“经书”。

(图文摘选自《所幸藏书房》)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