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校理科教研组公开课活动美篇:龚湘玲双减

学校理科教研组公开课活动美篇:龚湘玲双减由此,龚湘玲开始思考深圳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针对深圳此前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等问题,提出了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意见。“高考是长跑而不是短跑,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站,这‘最后一公里’跑得怎么样,往往问题不一定出在高中教育,而是出在更早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以高考为指挥棒,推动义务教育学段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当时我们得出的结论。” 因此需要围绕“小、初、高”整体进行系统化、长期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规划。“我当时刚被教研室领导安排兼做综合科的备考工作,我把深圳当年的综合科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比对,从区域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差异找问题。”龚湘玲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当年高考采用“3 x 大综合”的考试科目组合,大综合的试题涉及6个学科,内容宽而浅,区分度不大,所以用标准分呈现时会出现原始分1分之差标准分相差20-30分的情况,其竞争价值更大,但很多学校和学生不太重视综合科

人物档案

龚湘玲:女,56岁,硕士研究生,中学地理教研员,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中心主任。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政府津贴享受者,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这是教育行业重要的风向标。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深圳的基础教育会发生哪些变化,高考的方向又会迎来哪些调整?作为深耕深圳基础教育、深圳高考近30年的长期研究者,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教研中心主任龚湘玲近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谈到了她的预计和展望。

学校理科教研组公开课活动美篇:龚湘玲双减(1)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涉足高考研究

龚湘玲在北大完成了本科、硕士教育,作为高材生的她本有更多的职业自主权、选择权,但机缘巧合下,她选择了成为一名普通但光荣的教师。“1992年,我来到深圳实验学校,深实是当时唯一开办‘教科室’的学校,当时,我就被金式如老校长(深圳实验学校创校校长)的教育睿智所吸引,心无旁骛地成为教科室一员,从此和教研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3年,龚湘玲调入深圳市教研室(教科院前身),这时候,龚湘玲的使命和责任,已经不仅仅是为一所学校服务,而是为整个深圳的教育教学出谋划策,为这座城市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充当“幕后智囊团”。

学校理科教研组公开课活动美篇:龚湘玲双减(2)

以“数据先行”模式,找到影响深圳高考成绩的关键症结

2004年,市教育系统进行深圳高考成绩分析时,发现大综合科目成绩不断下滑。“广东省考生的规模大概是40万人左右,而深圳只有1万多考生。当年深圳高考一直在重本率16%左右、本科率45%左右徘徊,考生规模和整体实力与广州相比有一定差距。”龚湘玲记得,那些年大家对深圳教育充满信心,但对于改革的方向还是存在着迷茫的情绪,教育局领导也接连几次到教研室召开会议,试图找到突破深圳高考成绩瓶颈的方法。

“我当时刚被教研室领导安排兼做综合科的备考工作,我把深圳当年的综合科高考成绩进行了分析比对,从区域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差异找问题。”龚湘玲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当年高考采用“3 x 大综合”的考试科目组合,大综合的试题涉及6个学科,内容宽而浅,区分度不大,所以用标准分呈现时会出现原始分1分之差标准分相差20-30分的情况,其竞争价值更大,但很多学校和学生不太重视综合科的备考。“我们当时举行了深圳市有史以来第一次的高考备考会议,我在会上做了关于综合科备考的报告,有参会的校长说,这个报告好像在深圳高中学校扔下了一个‘重型炸弹’。”

由此,龚湘玲开始思考深圳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针对深圳此前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质量检测等问题,提出了调整课程设置,完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意见。“高考是长跑而不是短跑,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站,这‘最后一公里’跑得怎么样,往往问题不一定出在高中教育,而是出在更早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以高考为指挥棒,推动义务教育学段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当时我们得出的结论。” 因此需要围绕“小、初、高”整体进行系统化、长期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规划。

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将深圳高考存在的问题更加显性化、可视化,这在21世纪早期算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创新。十多年过去了,龚湘玲为深圳高考研究所设计的“数据说话”模式早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高考备考工具。市级层面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一模、二模”考试数据分析体系和高中学校高考成绩的增值评价体系。经过一代代深圳教育人的努力,如今,深圳学子的高考成绩,又迈入了新台阶。“这几年,深圳高考(理科)的一本率(高分优投率)超过了45%,差不多有一半理科考生都能上优质大学。”

学校理科教研组公开课活动美篇:龚湘玲双减(3)

双减时代,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喧嚣的状态安静下来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20年,作为第八次课程改革先锋的深圳基础教育该以怎样的姿态回看与瞭望?

今年暑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双减”工作目标: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随着“新课程新教材”以及“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地,摆在人们面前的,又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格局。

深圳作为 “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教研领域如何在新时代下继续保持领先优势,保持“先行示范”,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而每一次改革的浪潮抵达,都意味着一次洗牌,一次挑战,一次考验。龚湘玲和她的团队成员们,感觉责任重大。

龚湘玲分析,放在一个长周期的历史视角中看,教育改革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发展”的,每一轮教育改革,都是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而发生,而改革要改变旧的体系,创造新的机制和模式,必定会迎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只要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就不会停止。“新一轮的高考和课程改革,新的教学和评价理念,要引导我们的教育往育人方向走,引导教学往培养学生深度思维、高阶思维、缜密思维方向走,引导学生往解决实际问题方向走。”

龚湘玲提出,本轮教育综合改革,是党和国家重大的人才战略,必须站在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何去何从的高度来认识。花哨的形式是不能完成这次重大的改革任务的。此前深圳教育主要立足于拓展课程的宽度、丰富度、趣味度,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不同的学科门类和文体特长门类,“特色”优先、“热闹”优先。“但这种‘浅尝辄止’式的接触,并不利于深度学习思维的培养。我们以后要做的,可能是让之前喧嚣的状态安静下来。要沉下心,要有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定力才能做高品质的教育。”

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如何培养学生规划人生来面对变化万千的社会;如何培养学生高质量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和思维力;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调控力;如何在不同的学段和年级,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因材施教地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这些都是以龚湘玲为代表的深圳教研工作者在下一个阶段需要分解并践行的任务。

2021年6月,广东省龚湘玲名师工作室成立,汇集了20几位深圳优秀的青年教师。在临近退休的年龄,龚湘玲更愿意为深圳教育培养真正的名师,为年轻教师成长提供平台,共同绘就深圳教育的美好画卷与灿烂版图,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起点与开端。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