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贺恕说:"旧的《新青年》我也看。"他们都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一到书店就开始寻找《新青年》。老板告诉他们《新青年》的新一期已经售完了,店里现在只剩下了一部分旧书籍。父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督促他熟读四书五经,牢记伦理纲常。而他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心中生出颠覆这"不平世道的愿望"。在三师,他刻苦学习各类书本上的知识,还大量阅读进步书籍。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贺恕和同学蒋先云来到了衡阳市蒸湘路的一家图书馆之中购买新书。

1918年7月,湖南三师已经放假,学生们几乎都回家了,只有贺恕、蒋先云等几位同学还在学校复习功课。

他们还在等一个人,此人是他们不久前刚刚认识的笔友,笔名为"二十八画生"。

贺恕是家乡出了名的"才子"、"神童",他的祖父和父亲是私塾先生,他14岁读完高小,1917年保送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1)

图|贺恕

父亲对他要求极为严格,督促他熟读四书五经,牢记伦理纲常。而他生在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心中生出颠覆这"不平世道的愿望"。

在三师,他刻苦学习各类书本上的知识,还大量阅读进步书籍。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贺恕和同学蒋先云来到了衡阳市蒸湘路的一家图书馆之中购买新书。

他们都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一到书店就开始寻找《新青年》。老板告诉他们《新青年》的新一期已经售完了,店里现在只剩下了一部分旧书籍。

贺恕说:"旧的《新青年》我也看。"

老板就从老书柜里面搬出了一摞旧杂志,贺恕和蒋先云就在这些杂志里一本本找寻起来。

直到他们看到去年(1917年)上半年第三卷二号中刊载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作者名为"二十八画生"。

"二十八画生"是个稀奇奇特的笔名,毛泽东从1915年开始就使用这一笔名,"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毛澤東)名字的笔画数。

1915年秋,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向长沙各校发出了《征友启事》,诚挚邀请有志于爱国事业的热血青年能够与他联系。

写《体育之研究》时,毛泽东24岁。这篇6000多字的文章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体育要义的研究文章。

毛泽东在开篇即写下:"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改,弱且加甚。"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2)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3)

图|《新青年》刊载的毛泽东文章《体育之研究》

贺恕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心中一亮,再看了看作者的笔名,马上想起了这就是湖南一师那位发出《交友启示》的同学。

贺恕如获至宝,将这本杂志递给了蒋先云,兴奋道:"你看看吧,这个二十八画生把体育与富民强国的关系阐述得很深透。对加强国民体育之认识,已经超越过我们一般人的认识水平!"

蒋先云也将文章仔细通读一遍,也被深深震撼。

两人在回去的路上一直在讨论这位"二十八画生",贺恕在心中萌生出想要和二十八画生见一面的想法。

那天晚上,贺恕在宿舍怎么都睡不着,他将毛泽东的征友启事和《体育之研究》看了一遍又一遍,决定写一封信给作者。

这封信寄出去几周后,毛泽东给他回信了,信中告诉他自己的真名叫作"毛泽东",又名润之,已经快要毕业了。他告诉贺恕自己暑假会去常宁水口山,路过衡阳之时会去见他一面。

贺恕收到信之后不知有多么高兴,赶紧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蒋先云。

这年暑假,贺恕和蒋先云都没有立刻回家,一直等待着毛泽东的到来。

一天傍晚,贺恕刚刚吃完晚饭,学校的门卫告诉他,门外有一个高个子的青年正在等他。

贺恕赶紧走到传达室,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名仪表非凡的青年。

这是贺恕和毛泽东第一次相见,此前两人信件交流不多,但心心相惜,就像老朋友一样。贺恕将毛泽东带到了自己的宿舍,还喊来了蒋先云和其他的同学。

毛泽东和大家说起了俄国在去年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交流了他和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学要组织"新民学会"的计划。

大家都感到十分振奋,毛泽东询问他们是否想要参加,大家齐声说着要去,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贺恕以"贺延祜"的名字报了名。

毛泽东当天晚上在他们的宿舍里面过夜,第二天,贺恕热情邀请毛泽东到自己的家中做客,毛泽东欣然同意。

第二天一早,他们在街上小吃店吃了早餐,随后乘坐小轮船去贺恕的家乡。

贺恕的家人热情招待了毛泽东,贺恕向毛泽东介绍了自己的家乡耒阳寿州村,带着他四处游览。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4)

图|贺恕故居——中国传统村落寿州村

他为毛泽东的气度和学识深深折服,他将毛泽东视为挚友,更视为兄长、良师。

在贺家住了一晚后,毛泽东即将动身前往水口山。

临别之时,毛泽东告诉贺恕,他即将和蔡和森一起筹办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到时候一定会给他写信。

不久,毛泽东果然给贺恕写了一封信,他那时候已经在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做图书管理员,一边做旁听生一边帮助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管理图书。

毛泽东希望贺恕在接到信后马上来北京一趟,在路过长沙的时候能帮他捎一件毛背心。

贺恕立刻向校领导请了假,他坐着小火车来到长沙,找到了杨昌济先生的家,见到了杨开慧。

杨开慧早就将毛背心织好了,她还缝了个小包裹交给了贺恕。当天下午,贺恕就离开了杨家,和湖南一师的夏曦同学一同前往北京,和毛泽东会合。

三人在北京的生活十分艰苦,只能住在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但想到马上就可以见到李大钊,贺恕和夏曦都非常兴奋。

李大钊对两位同学十分欢迎,安排他们在文学系和哲学系听课。

那段时间,贺恕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在图书馆看书一看就是一天,常常忘记了吃饭。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5)

图|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合影

贺恕在图书馆和瞿秋白相识,又通过瞿秋白拜访了鲁迅。

到了约定的那天,贺恕在瞿秋白的带领下,怀着崇敬之情敲响了鲁迅家小院的大门。

鲁迅见瞿秋白带着贺恕过来,还朝他们后面看了看,询问道:"那位图书馆的怎么没有来?"

鲁迅提到的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原来鲁迅在北大讲课时见过毛泽东,对他印象十分深刻,可惜没有机会深入交流,甚感遗憾,又不知他住在哪里。

贺恕将他们所住的旅馆的地址写在一张字条上,递给了鲁迅。

鲁迅收下字条,微笑着对贺恕和瞿秋白说:

"你们这些青年人都很好,有才学、有志向,特别是图书馆那个(毛泽东)更好,你们今后至多是他的帮手,我的眼力看人是不会错的,不相信,将来可以看得到的。"

贺恕和瞿秋白在鲁迅家中吃了午餐,临走之时,鲁迅希望贺恕转告毛泽东,让他有空一定要来他家里吃饭。

从此以后,毛泽东和贺恕都成了鲁迅家中的常客,直到他们离开北京,结束旁听生的学习生活。

因为一本尘封已久的旧杂志,贺恕认识了"二十八画生",又因为一封信,开启了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友谊,并且通过毛泽东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志。

毛泽东是贺恕参与革命事业的引路人,"五四运动"后,贺恕和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几位青年一同创建了衡阳第一个爱国团体——"沙子会"。

1920年,贺恕在进步教师蒋啸青的资助之下,创立了新文化书报售卖部,专门售卖和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报刊和书籍。

1921年1月,毛泽东在长沙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贺恕和蒋先云等进步青年第一个响应加入。

对于毛泽东来说,青年团人不在于多,而在于政治质量。他曾多次提出:"青年团宜注意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

1921年10月,贺恕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6)

图|中共湖南特委1926年下发给各县委的入党须知

他是毛泽东发展的第一名中共党员,也是衡阳籍第一位中共党员。

而后,贺恕留学莫斯科,他出席了1922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第一位出席国际会议的中共党员。

1923年,贺恕学成回国。

回国后,贺恕一直在北京、唐山等地开展革命活动。也正是这一年,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他和女共产党员张琼结为革命伉俪。

张琼,又名朱舜华,出生于汝城县一个富裕家庭,在"五四运动"的洗礼之下,她具有了进步思想,冲破了学校不允许出校门参加社会活动的禁令,和几名女同学翻墙而出,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演讲活动,投身到抵制日货的热潮之中,最终被学校立为典型开除,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多次抗议之下才复学。

此后,她结识了来衡阳领导学生运动的杨开慧,并且几次见到了来衡阳考察的毛泽东。她将毛泽东视为兄长,一直唤毛泽东为"润之哥"。

1922年初,张琼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后,又被学校开除了。

此后,张琼就被家长禁闭在家中。为了解救她,杨开慧寄来了一封书信,里面是毛泽东写的一张字条"要出来,只有绝食"。

张琼以绝食向这个封建保守的家庭抗议,父亲无奈只好将她放了出来,从此她与这个家庭彻底决裂。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7)

图|张琼(朱舜华)

张琼从家中出走后,和好友何宝珍一同来到长沙寻找毛泽东和杨开慧。

1922年10月,在杨开慧的介绍之下,张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贺恕和张琼因为共同的理想而相互吸引,也因为杨开慧的介绍和撮合最终走到了一起。

蜜月没过几天,中共湘区委员会派遣贺恕夫妇前往水口山矿区开展工人运动。

在他们临行之前,毛泽东特别勉励了张琼:"这是第一次上前线,要和同志们同甘共苦,接受残酷斗争的考验。"

毛泽东这句话,贺恕和张琼牢牢记在了心中,从此做好了随时为党的事业牺牲的准备。

水口山有着3000多名工人,张琼夫妇开办了子弟学校和职工学校。工人俱乐部成立一周年之际,为了向资本家要求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工人们举行了游行和罢工,被军队残酷镇压。

俱乐部主任蒋先云将一包党的重要文件交给张琼保管,张琼那时已经怀孕,带着文件匆匆跑到了后山,找到一处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

敌人闯进了俱乐部,带走了贺恕,将张琼围住,逼迫她说出俱乐部的名单。张琼将一本学生的花名册递了出去,敌人恼羞成怒,几个人围着张琼殴打,对着她的肚子猛踢下去,张琼孩子就这样死在腹中。

张琼因为剧痛昏死过去,敌人以为她已经断气了,搜查一番后只好离去。

死里逃生的张琼前往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年她和北伐军一同进军衡阳,专程和蒋先云到水口山,将藏在坛子里的文件找了出来,送还给党组织。

贺恕被组织解救后亦来到广州,留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北伐战争时期,贺恕任第六军经济处党代表,政治部宣传科长。

1927年初,毛泽东来到衡阳,在县城遇到了张琼。张琼向毛泽东说起,她有一个表兄正在被国民党追捕,逃进了江西的井冈山(那时叫井江山、万洋山),那儿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有讲义气的绿林好汉,是打游击的好地方。国民党难以搜查到表兄的消息,只好不了了之。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8)

图|贺恕在狱中的照片

当时张琼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这句话在毛泽东心中扎了根,给后来面临绝境的毛泽东打开了一扇窗。

"马日事变"之后,贺恕和张琼的名字出现在反动派通缉的名单之上,他们不得不转入地下,在衡阳地区组织工农开展武装斗争。

敌人对夫妻二人恨之入骨,扬言要把他们的家属全部都杀光。贺恕和张琼丝毫不为所动。

岂料有一天,这些丧心病狂的敌人真的找到了他们镇里的住所,贺恕和张琼不在家中,他们把仇恨发泄在两个孩子身上,可怜他们仅仅3岁的儿子被敌人活活砍死。

正在敌人要杀他们的小女儿之时,奶妈冒死抢走他们的孩子冲了出去,此后奶妈和小女儿都没有了消息。

敌人将孩子幼小遗体钉在门板上,贴上了字条:"谁要革命,这就是榜样。"

贺恕和张琼失去了两个孩子,他们无法想象儿子在临死前的恐惧,也不知小女儿到底是死是活,她的心中是不是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阴影。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9)

图|中共湘西南特委旧址纪念馆

敌人的凶残没有动摇夫妻俩的革命意志,他们强忍着悲痛,继续斗争着,后来又转移到宝庆开展农民运动,贺恕任湘西南特委书记,张琼任特委委员,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恢复了宝庆、武区、洪江等几个县委。

1928年寒冬,张琼躲在四处漏风的寒舍里面生下了第五个孩子。

孩子才刚刚满月,贺恕和张琼被发现,张琼紧急之下将婴儿交给一位农民抱走。

敌人对他们用尽酷刑,逼他们交出党组织成员的名单,他们宁死不屈,清醒之时只说一句话:"不知道!"

此时,他们第四个孩子也被敌人带了过来,一见到被吊在树上的母亲,满身是血,头发都被扯掉大半,哭喊着就要妈妈。

敌人抓住了孩子,威胁张琼和贺恕,只要他们说出同志们的姓名和下落,就可以放了他们,否则这个孩子也会和他们一起被杀。

这一对共产主义战士在面对这样可怕的选择之时,依旧忍着泪,大声说着"不知道"。

毫无人性的敌人当着父母的面用枪杆将孩子活活打死,张琼忍受不了沉重的打击,当场晕死过去。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10)

图|贺恕在给父亲的信中表达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敌人将张琼和孩子的遗体一起扔到了乱葬岗的乱草之中,好心的乡亲们闻讯前来收尸,发现张琼还留着一口气。

张琼是如此幸运,两次在奄奄一息之时被敌人"抛尸",最终熬着伤痛活了下来。她又是何其不幸,每一次入狱,都要失去最疼爱的骨肉,眼睁睁看着他们被敌人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张琼被救后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丈夫是生是死也不得而知。她佯装成乞丐,一路乞讨,历经艰苦,在1930年到达上海,重新归队。

贺恕经过党组织的多方营救终于出狱,和她一同来到了上海。

1934年,因为叛徒的出卖,贺恕在上海再次被反动派逮捕,被囚禁在南京。

贺恕在狱中再次经受了一轮严刑拷打,造成了终身残疾。一直到抗战爆发,党组织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

出狱后的贺恕在上海虹口区的一所平民学校任教,他的身体状况实在太糟,只能极尽所能支持妻子的地下活动。

1947年,重病缠身的贺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对张琼说:

"看起来我们要分手了,我们的五个孩子都没有了,今后只剩下你孤单一人了。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上海马上就要解放了,解放后一定要见到润之同志,把我们的事告诉他,希望你跟着党,一不为名、二不为利,革命到底!"

贺恕走了,带着对孩子们的愧疚,对妻子的不舍,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离开了人世。

张琼再也没有嫁人,这个曾经有过5个可爱孩子的母亲,在革命胜利后,一直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着。

1950年,张琼来到北京,出席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1日,毛泽东派人将张琼接到了中南海,他一见到张琼就激动地握着她的手:"你还活着,太幸运了,太好了。"

张琼已经23年没有见到毛泽东了。23年前,杨开慧是她密友,贺恕是毛泽东的知己,如今,两人都为革命牺牲,让人想来无比心酸。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11)

图|贺恕烈士遗像

毛主席询问张琼有什么喜欢的工作,张琼说:"我一生热爱教育事业,还是当老师比较好。"

几天后,毛泽东又一次派人将张琼接到了中南海。

自从新中国成立,湖南不少亲戚旧友都来过北京,韶山的老兄弟们还曾经寄给毛泽东一封信,请毛泽东为家里的后生在北京安排工作或者找个好学校上学。

毛泽东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

但张琼不一样,她是老革命,又是烈属。数次被捕入狱,一身伤病,也没有一儿半女在身边服侍。

毛泽东再次挽留,希望张琼能在北京工作,得到妥善的照顾。

张琼摇了摇头:"我还是回上海当小学教员比较好。"

在上海做小学老师,是贺恕生命的最后坚持做的一件事。也许只有留在那里,张琼还能感觉到贺恕留下的痕迹。

毛泽东最终答应了她,勉励她在教育岗位上多为国家培养人才。

张琼离休后,组织想要给她特殊照顾,她拒绝了。

病痛缠身的她在晚年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她曾说:"作为剥削阶级叛逆的我,献身革命后虽历尽艰难曲折,但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虽然子女和丈夫先后离开了我,我感到的不是孤独,而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1981年9月28日上午,张琼在弥留之际,对守护她的干部说:"我,不为名利……一生交给革命,我心里高兴……"

骂烈士遗孀:烈士遗孀失去5子女(12)

图|张琼(朱舜华)故居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这份征友启事,为他找到了一群胸怀天下的挚友。

1938年,一日,毛泽东在与谭政聊天,说起了曾经用过的这个笔名,感慨万千。

他说:

"你注意过没有,你的名字是二十八划,我的名字也是二十八划。这二十八划不平常,你看,共产主义的'共'字也是二十八划!我们都姓'共'嘛,做了共产党的人,信仰共产主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