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4篇读书笔记,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4篇读书笔记,西游记读书笔记孙悟空对付佛系妖怪则基本上无能为力,完全得靠观音菩萨等的点化、收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西取的是佛经,是向佛学习去的,不可能战胜这些佛系妖怪。佛系妖怪还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当时不靠佛但有佛缘,如黑风山熊罴怪、五庄观镇元大仙、火云洞红孩儿等,它们被点化后为佛服务。另一类则本身就是佛界下凡,而且来历不凡,如文殊的青狮、普贤的白象、灵吉的黄风怪、毗蓝的多目怪,连观音身边都有金鱼精作怪,最大的名头来自佛祖旁边听经的天龙八部成员大鹏金翅鸟,孙悟空遇到这样的对手,只能算是接受考验。 对道系妖怪,孙悟空基本上能战而胜之,却无力对付它们祭出的法宝,但孙悟空不怕,因为他早年还是造反派的时候以“齐天大圣”之名大闹天宫,连玉帝都是“老儿”,披香殿、兜率宫等处来去自如,所以他只要搬取救兵,就可排除困难。这类妖怪主要有莲花洞的金角、银角大王,黑水河的鼍妖,火焰山的牛魔王、铁扇公主,碧波潭的九头虫,无底洞的
成佛之路读书的感悟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几十年后重读《西游记》,减少的是神秘奇幻的故事吸引,增长的是对文化的思考,是对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的敬畏。
三打白骨精
《西游记》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主要描写东胜神州的孙悟空护送南瞻部洲的唐僧到西牛贺洲的灵山大雷音寺求取真经的过程,故事的来源取自大唐贞观年间僧人陈玄奘历经十数年艰辛,往来天竺(印度)取得六百多部梵文佛经的传奇,但吴承恩整理加工的《西游记》小说已不是当时的西行见闻,它通过神话人物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当时(明朝)人们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是融合了民族丰富想象力的浪漫主义文学标高。
《西游记》可以看作是唐僧师徒的一次自由行,自由行不是打卡行,因此就多了故事情节。师徒四人穿行了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西梁(女儿)国、祭赛国、朱紫国、狮驼国、比丘国、灭法国,最后到达天竺国,即使在天竺境内,还有凤仙郡、玉华府、金平府、铜台府等州郡,这些地名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却是精神世界的风景名胜。
智斗红孩儿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是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的不二选择,他们遇妖除妖、逢怪降怪,平坎为道,斗难成路,在砥砺前行中不忘初心,从而为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正能量。《西游记》是唐僧的诚和孙悟空的劳的有机结合,诚劳不可缺一,正是有了这两点,最后唐、孙都完成了各自的使命,而且他们都成了佛,唐僧是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是斗战胜佛。西行之路原来就是一条成佛之路。
如果梳理一下孙悟空的降妖过程,感觉效果有很大的不同。仔细分析这些拦路的妖怪,便发现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道系妖怪,一类是佛系妖怪,还有一类是无系野妖。孙悟空能手到擒来的是无系野妖,如白骨精、蜘蛛精、红蟒精、豹子精等。其实这类妖怪是最可怜的,它们出自寒门,自学成才,没有背景、没有门路,完全靠自己打拼,辛辛苦苦修炼千年好不容易成了精,还只能躲在荒山野岭混口饭吃,遇到有一个吃唐僧肉提升能量(长生不老)的机会,怎会轻易放过。然时运不济,唐长老的保护者也是妖怪,是有使命的妖怪,妖和妖之间知根知底,结果可想而知。
对道系妖怪,孙悟空基本上能战而胜之,却无力对付它们祭出的法宝,但孙悟空不怕,因为他早年还是造反派的时候以“齐天大圣”之名大闹天宫,连玉帝都是“老儿”,披香殿、兜率宫等处来去自如,所以他只要搬取救兵,就可排除困难。这类妖怪主要有莲花洞的金角、银角大王,黑水河的鼍妖,火焰山的牛魔王、铁扇公主,碧波潭的九头虫,无底洞的老鼠精,竹节山的九头狮,青龙山的犀牛精等。其中最难对付的是金兜山的独角兕,孙悟空搬尽救兵无法破解独角兕的“金刚琢”,还是在佛祖的暗示下才得知独角兕原来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最后由老君出马收归离恨天。
孙悟空对付佛系妖怪则基本上无能为力,完全得靠观音菩萨等的点化、收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西取的是佛经,是向佛学习去的,不可能战胜这些佛系妖怪。佛系妖怪还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当时不靠佛但有佛缘,如黑风山熊罴怪、五庄观镇元大仙、火云洞红孩儿等,它们被点化后为佛服务。另一类则本身就是佛界下凡,而且来历不凡,如文殊的青狮、普贤的白象、灵吉的黄风怪、毗蓝的多目怪,连观音身边都有金鱼精作怪,最大的名头来自佛祖旁边听经的天龙八部成员大鹏金翅鸟,孙悟空遇到这样的对手,只能算是接受考验。
斗法车迟国
由此就引出了《西游记》中隐藏的主题—佛道之争。小说实际描写了三个世界,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人间世界,以如来佛祖为首的佛天世界,以玉皇大帝为首的道天世界,他们分别对应着中国古代的儒、佛、道三教。小说中的佛道大比拼佛是完胜的,大闹天宫时无数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的孙悟空却无法对付佛系妖怪,从而诠释了什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梵语的音译,佛教初传中国时用的是“磨”这个字,有忍受折磨的意思,南朝齐梁时改为魔,意思也更丰富了。道法无为(自然),佛法无边。无边就是“无有定法”,它不是靠念佛、拜像、参禅、念咒而取得,也不是只靠一个悟字就能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真正的东西是说不出来的,必须具有能断金刚的智慧,大智慧得到大成就。
从某种程度上,孙悟空比唐僧更接近佛的境界,因为他有佛缘。他本是傲来国海边山顶一块仙石变化而成的石猴,还是应该归入妖怪的行列,但这个石猴有理想、有抱负,它不满足于在花果山占山为王,于是拜师学艺。石猴学习的地方是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看起来像道家的洞天福地,可神仙的名字却叫须菩提。须菩提乃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一部《金刚经》就是世尊和须菩提的师生对话。须菩提给石猴取名悟空,也是佛家的常用字,孙悟空的学艺情节,简直是六祖惠能求师故事的翻版。所以孙悟空的佛缘深厚。
在小说的第三十二回,师徒四人离开宝象国,又遇高山挡路,唐僧嘱咐徒弟们小心,恐有虎狼阻挡。孙悟空是这样回答的:“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身闲也。”能信口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佛光在胸。
情阻女儿国
中国古代儒释道的关注点是不同的,道教离不开“我”,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因为是我,就可以动静自如,可以无为无不为。儒家关注我们,仁(两个人)就是人和人的构成,“仁者爱人”,因为有爱,就积极入世,由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而佛家关注众生,世界上的宗教也只有佛教是把目光对准众生的,所谓“众生平等”。既然是众生,就有否定人生的一面,因此它是出世宗教,但另一面却是对万物的慈悲喜舍,与乐为慈,拔苦为悲,给予众生快乐,怜悯众生的不快乐;有好就随,是谓随喜,让快乐发扬光大;不贪为舍,懂得舍弃,让快乐日久天长。
众神收青牛
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都可成佛,孙悟空以妖成佛,唐僧以凡成佛,在成佛面前众生平等,也许这才是《西游记》给予人们的积极意义。
成佛是生命起了变化,是一种生命的提升。小说最后,唐僧师徒取回真经,唐太宗热情相迎时,师徒四个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八戒也不嚷茶饭,不弄喧头。”因为正果已成。小说全文引用了唐太宗的《圣教序》,序文中用“诚重劳轻,求深欲(愿)达”对他们的西行之举进行了高度概括,在诚和劳面前是诚更显可贵,牢记使命孜孜以求并坚持到底,愿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