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当家教?25岁冯阿姨还能胜任全职家教
怎么才能当家教?25岁冯阿姨还能胜任全职家教实则这里说的“保姆”,本质上不过是当前的情况下的严格要求,那些有条件又有实力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然事实没这么简单,这位“冯阿姨”应聘的自然不会是区区一个保姆的岗位,如此高的学历,追求的显然也不是一份出卖劳力的工作。硕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经贸大学,英文水平考过托福100和GRE,同时还擅长编程,能辅导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程,让人不禁感叹,难道这年头连保姆这行都已经内卷成了这个样子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保姆”这个职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也许你会想到国产剧中那种乡下来的中年妇女,穿着土气的衣服,操着一口谁也听不懂的土话,任劳任怨地干着脏活累活。
但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保姆简历,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甚至感叹一句“这也能行”?
河北石家庄的一位25岁的“冯阿姨”,颜值学历双高,情商智商并存。
硕士毕业于美国波士顿经贸大学,英文水平考过托福100和GRE,
同时还擅长编程,能辅导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程,
让人不禁感叹,难道这年头连保姆这行都已经内卷成了这个样子吗?
当然事实没这么简单,这位“冯阿姨”应聘的自然不会是区区一个保姆的岗位,如此高的学历,追求的显然也不是一份出卖劳力的工作。
实则这里说的“保姆”,本质上不过是当前的情况下的严格要求,那些有条件又有实力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想办法以“保姆”的名义来招聘新型全职家教罢了。
而这一切的立足根本,都在于两个字,“教育”。
它不仅是一个家庭能够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的核心价值,更是关乎于一个人能否在未来社会立足的根本实力。
这点在那些有钱人身上,尤其是那些中产阶级的相对富裕家庭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之于他们来说,
对子女未来的教育投资,胜过了其他所有的诉求,成为了家庭财富和地位存续的第一要务。
前段时间,北京海淀区的某家长群曾经流出过一个家教招聘信息表,看完后令人大跌眼镜。需要招聘家教的小孩子12岁,在我们普通人的观念中,12岁的小孩能干什么呢?
又需要招聘什么家教呢?但是看完这个孩子的简历后,你可能会改变这种想法,12岁就读人大附中,拿到全国的编程大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体育艺术十项全能,让人不得不感叹,有的人一生向往罗马,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那么这样一个孩子,他又需要怎样的家教呢?
北大清华毕业基本是标配,托福雅思的高分马马虎虎,
最重要的是,想要做他的家教,也要有个国家级别的比赛认可,或者是文史哲王牌刊物的论文发表成果。
至于待遇,明明白白写得清楚,每周小考测验进步,奖励三百到五百,单科满分奖励五千,年级排名按照顺序,一万到五万不等。
同样,在学习以外,才艺也不能放松,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更是重中之重。
作为局外人你可以评价这是一种带有负面性质的内卷,长期看只会影响教育生态,这些评价都是中肯之言。
但我们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是这样的家庭条件,为了维持住自己的阶级地位不再下滑,甚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难道真的就不会重复这种行为吗?
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冷眼旁观乃至于嘲讽,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我们并没有真的像这些有钱人或是中产阶级一样,仅仅是为了保住现状,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正如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说的那句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 你切要记着 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拥有的条件。”
而上面说的这些现实,仿佛也在不停地告知我们一个道理:会读书的人,才有未来;会读书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怎样做到“会读书”呢?以下建议,或许能够帮得上想要在提升自己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的你。
一是首先要学会如何让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这点可以说是决定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
美国教育学家拉斯韦德曾经提出过一个“拉斯韦德学习定律”,大意是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在一定时间内的知识获取密度,而非时间的长短。
这点可以说是许多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所在,很多人的所谓“学习”,实际上是以自己在书桌前的时间长短来衡量的,而非真正能做多少事和获取多少知识,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天都在读书,但一本书连一页都没看完。
这种学习能够有多少成果也就不言自明了,实际上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一个小时内认真集中注意力,能够获取的知识量,也远远大于白泡一天图书馆什么都没干的结果。
那么针对这点我们对症下药,例如不妨在学习的时候,关掉手机,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不至于分心;
或者给自己设定一个奖励制度,比如一天学了多少多少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可以是美食,也可以是自己平时就很喜欢的小物件;
甚至可以跟同样喜欢学习的朋友组队,相互激励,这些方式都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适当地变换自己学习的种类,不要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模式中。
人的大脑是有一种转换机制的,如果长时间投入到一种类型的学习中,会出现加倍疲劳的状态,例如一个人长时间学习数学,可能最开始的一两个小时,他会有很高效的接受成果,但到了第三第四个小时,实际上这种接受成果就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越来越迟钝或者说越来越低速。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学生时代,学校里总会把不同科目混杂着上的原因,很少会出现同一种科目连续两节课都在进行,这中间也跟对于我们大脑本身的对外信息的接收机制有着很强的联系。
而在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许不再能够像学生时代那么规律的生活,但是如果要继续深造和自我学习,其实也应该在这点上多多注意,适当地去学习不同种类的东西,一主一副相互混杂,这样可以给大脑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接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
学习是有规律的,有窍门的,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一定会找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阳关大道。
因为,读书,才是我们对未来最大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