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处远离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共防共治学生欺凌
和谐共处远离校园欺凌主题班会:共防共治学生欺凌网络欺凌:利用互联网等多元网络媒介散播伤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财物欺凌:损毁被欺凌者的物品或索要钱财。什么是校园欺凌?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肢体欺凌:利用身体动作殴打、踢踹、绊倒等直接攻击他人。
接朔州市教育局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中小学生(幼儿)“安全教育日”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我校决定于2022年3月19日下午第一节课后组织进行“共防共治学生欺凌共建共享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班会,且我校的安全教育家庭版校园版学习完成率均为100%。
校园版学习完成率
家庭版学习完成率
主题班会
什么是校园欺凌?
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肢体欺凌:利用身体动作殴打、踢踹、绊倒等直接攻击他人。
财物欺凌:损毁被欺凌者的物品或索要钱财。
网络欺凌:利用互联网等多元网络媒介散播伤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
社交关系欺凌:通过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使其被排挤在团体之外。
言语欺凌: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用言语刺伤或嘲笑评论别人。
......
欺凌的危害!
1、被欺凌者
(1)变得胆怯、 畏缩、自卑、孤僻,严重者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不要得罪比我厉害的人,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
(2)变得敏感猜疑、警惕,没有安全感。
“他们在看我,是不是在评论我?”
(3)导致情绪抑郁,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降低。
“我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意义。”
(4)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蹑手蹑脚。
“我必须这样做他们才会满意。”
(5)学习困难,厌学逃学。因情绪紧张焦虑,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不愿上学。
2、欺凌者
(1)形成错误认知,性格的畸形发展,因惯性走向犯罪。成年后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
(2)形成骄横跋扈、恃强凌弱等不良人格特点。多表现出固执、偏执、狭隘及易怒的倾向,容易与周围人发生摩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3)形成暴力倾向。若欺凌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矫正,欺凌者在遭遇挫折和面临困境时往往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3、旁观者
欺凌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群体,比如推动或引起效仿。旁观者容易迷失方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欺凌行为的频繁发生还会使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在欺凌事件中,每个参与者都会受到伤害。
不再被欺凌的六个杀手锏!
简介
宗春山,著名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儿童观教育第一人。
1、你是不是被人欺负的孩子
2、什么样的行为是欺负人
3、什么样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负
4、怎么做才能避免被欺负
5、被欺负后怎么为自己讨回公道
6、远离网络欺凌
主题班会报告单
班会意义
通过此次安全教育平台讲座的学习,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增强了预防欺凌的意识,掌握了应对欺凌的方法,增强了文明守纪意识,提高了抵制和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
班主任通过列举全国典型校园欺凌案件的典例,直观地告诫同学们校园欺凌的危害,以此坚定了同学们抵制欺凌、团结友爱的信念,意识到要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为营造校园温馨和谐的氛围打下良好基础。
总结
校园生活中,同学间要友好相处,并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当欺凌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同学们要临危不乱,面对语言暴力,同学们要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并肯定自己,必要时可运用法律进行维权,记住日常求助电话:父母的电话号码、报警电话110、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热线12355、学校的热线等;遭受行为暴力时,逃跑往往是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如若现实条件不允许,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比如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
恰同学少年,我们满怀憧憬,心有朝阳,光彩人生,让友善的微笑常挂在脸上,做一个有涵养、有智慧的文明学生!今后,我校将持续做好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工作,坚决严厉打击施暴者,让我们大家一起携起手来,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安全校园。
来源:朔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