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及其用法:小学数学公式别死记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及其用法:小学数学公式别死记第2步: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这些公式推导的来源了,以后即使忘记公式,也能通过画图或回忆推导过程得出正确公式。例如,在图形的周长公式中,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之和,通过图形很容看出C=a+a+a+a,用乘法表示为C=4a;长方形的周长也能看图形写出公式C=a+a+b+b,由此化简为C=2a+2b=2(a+b);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能看图把公式列出来。而圆的周长看图是写不出公式的,它得通过测量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由此得出圆的周长C=πd或C=2πr(直径d是半径r的2倍)。面积公式中,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较为基础,通过摆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以推导出来:一行摆5个,摆三行成为一个长方形,一共有3个5,即15个小正方形(5×3=15),因为1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所以15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摆成的长方形中,5是长,3是宽,从而得出长×宽=面积。体积公式中,长方体的体积V
随着年级的增高,孩子们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复杂,要运用的公式也越来越多。特别数学学科,有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周长公式、棱长公式等等。有些公式很相似,一不小心就会混淆,比如圆的侧面积公式“S=ch”和圆的体积公式“V=sh”就容易搞混;有些公式很复杂,老是记不全,例如长方体的面积“S=(ah+bh+ab)×2”等。
面对各种各样的公式,要记下已经很难,还得要学会灵活变通。有的同学就死记硬背,做题时只套用公式,不去感悟公式的内涵,导致做题很机械,缺乏灵活性。当题目灵活性增强时,就会觉得题目很难,无法做出;有的同学根本就记不住公式,遇到相关题目也只能干瞪眼了。只有理解了公式,才能做到一通百通。因此,我们应该把书上的公式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内涵,做到能为我所用。
第1步:了解公式的来源
要理解公式的内涵,首先要知道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多想想,如根据哪些条件能推导出这一公式?每一个条件都有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公式最核心的内容?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能正确地理解公式。
例如,在图形的周长公式中,正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之和,通过图形很容看出C=a+a+a+a,用乘法表示为C=4a;长方形的周长也能看图形写出公式C=a+a+b+b,由此化简为C=2a+2b=2(a+b);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能看图把公式列出来。而圆的周长看图是写不出公式的,它得通过测量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由此得出圆的周长C=πd或C=2πr(直径d是半径r的2倍)。
面积公式中,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较为基础,通过摆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可以推导出来:一行摆5个,摆三行成为一个长方形,一共有3个5,即15个小正方形(5×3=15),因为1个小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所以15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摆成的长方形中,5是长,3是宽,从而得出长×宽=面积。
体积公式中,长方体的体积V=abh=sh,也可以通过用小方块摆长方体推出。比如摆2层,每层有3行,每行有5个,先算一层有5×3=15个,两层就有15×2=30个。每一个小方块是1立方厘米,那么30个正方体就有30立方厘米。由算式5×3×2=30立方厘米,得出长×宽×高=长方体面积的计算公式。
记住这些公式推导的来源了,以后即使忘记公式,也能通过画图或回忆推导过程得出正确公式。
第2步: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
公式是通过一定的逻辑规律推导而来的,逻辑之间相互联系,因此有些公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思考:能否通过一个公式或多个公式再推出其他的公式。
比如,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和圆的面积公式S=πr×r;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和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等。因此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面积公式的核心内容。
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sh也比较基础,由它可以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 =sh(具体操作类似于圆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将圆柱体变形为长方体,圆柱的底面积、高相当于变形后长方体的底面积、高);而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 =sh又可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V =sh÷3。
也就是说,经历从一个公式推导出其他公式的操作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还能增强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第3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很多同学做题时,已看完题目,不经思考就马上套用公式做题,求出它的结果。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例如题目要求计算通风管的表面积,就得选择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或长方体的4个面积之和;题目要求计算游泳池的铺砖面积,就不能直接套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只需求出5个面的面积之和等。
再比如题目“一套桌椅共53元,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17元,求桌子、椅子各多少元?”,读到“一套桌椅共53元”时,就应该想到“1张桌子+1把椅子=53元”,当读到“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17元”就想到“如果每把椅子再贵17元,就与桌子的价钱一样了,这时1张桌子的钱+1把椅子的钱+17=53+17(元)即2张桌子的钱=70元”,由此可以算出1张桌子的钱是70÷2=35元,由35-17=18元,求出1把椅子是18元。
此题还可以这样做:(53-17)÷2=18元,18即1把椅子的钱,再由18+17=35元,求出1张桌子是35元。
经过一番思考后,再利用公式算出答案,才算是透彻地理解了公式的内涵。掌握了学习公式的“3步曲”,才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公式,即使在遗忘公式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推导出公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