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确实不一样:从大学季到
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确实不一样:从大学季到如果要将这三季《一年级》做一个气质上的对比,那么毫无疑问第二季与第三季的气质更为接近,毕竟无论是节目表现的人群还是节目的规则方面二者都有着师承关系。不过,与《一年级·大学季》相比,新一季的《一年级·毕业季》里的竞争氛围和紧张感要比第二季强烈得多。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反差,主要源于节目在三个方面的改变:用“毕业季”重构节目模式然而,现在看来,“一年级”概念的模糊反而展现了“一年级”的可塑性。事实上,节目组令这个词语的含义更为泛化了,并且指向了每个个体所必然面对的本体性问题——选择。在《一年级》的导演徐晴看来,在她看来,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许多阶段的“一年级”,比如读书阶段的“一年级”、步入社会的“一年级”、恋爱的“一年级”、婚姻阶段的“一年级”……“一年级”的概念其实可以打通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所以,每当我们面对陌生的事物与陌生的环境时,我们都进入了“一年级”的情境。面对未知未来感到新奇与恐惧,面
传媒1号原创文章,转载需在文首标明作者及出处。
在综艺节目领域中,“一年级”IP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在我们的定式思维中,许多节目观众往往能够通过一期的内容就可以对整季节目的模式有着清晰的认知。例如《我是歌手》就是歌手之间的音乐竞技,《真正男子汉》就是明星在军营里的体验。尤其是一些已经成为综N代的老牌综艺,它们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IP,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无论它走过几季,它本身的节目模式非常成熟,观众在观看时甚至能够预期到他即将观看的内容。然而,这个标准对于“一年级”而言是失效的。第一季《一年级·小学季》关注的是刚及学龄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而第二季《一年级·大学季》关注的是刚跨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刚播出的第三季《一年级·毕业季》,节目关注的又变成了即将毕业踏入职场与社会的毕业季学生。“一年级”这个本土原创IP虽然每次都能进行自我颠覆,但这种颠覆式创新却总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一年级”:一种对于过去的情怀与未来的希冀
“一年级”最大的特点在于,尽管采取都是纪实手法,但在镜头下被纪录的人群却截然不同。第一季《一年级》采用的是“明星老师 萌娃学童”的模式,镜头里是一群呆萌可爱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由陈学冬、宋佳两位明星分别担任班主任与生活老师。到了第二季,采用的是“明星老师 素人学生”的模式,记录上海戏剧学院大一新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到了第三季的《一年级》这个本来有着确定含义的名词开始变得更为模糊、也更为丰富。模糊的是,一年级的具体到底是什么:如果大学一年级和小学一年级在词语上还有着微小的联系的话,那么毕业季和大学季、大一与大四之间甚至词语上的亲缘性也很难被寻觅了。可以说,毕业季的概念已经完全脱离了“一年级”原本的含义。
然而,现在看来,“一年级”概念的模糊反而展现了“一年级”的可塑性。事实上,节目组令这个词语的含义更为泛化了,并且指向了每个个体所必然面对的本体性问题——选择。在《一年级》的导演徐晴看来,在她看来,人的一生中要经历许多阶段的“一年级”,比如读书阶段的“一年级”、步入社会的“一年级”、恋爱的“一年级”、婚姻阶段的“一年级”……“一年级”的概念其实可以打通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历程。所以,每当我们面对陌生的事物与陌生的环境时,我们都进入了“一年级”的情境。面对未知未来感到新奇与恐惧,面对过去又想逃离或回归。所以,“一年级”的核心在于“选择”。而第三季《一年级·毕业季》则重点展现了毕业生初入社会的“一年级”,这无疑是每个人面对的头一次重大选择,从离开校园到跨入社会,将毕业季设置为“一年级”,其实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所以,走到第三季的《一年级》,虽然不再有明确的含义,但却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标签:一年级象征着每一个个体面对十字路口时的选择,在做出这个选择时,他们会感到新奇、也会恐惧。而做出选择的过程就是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正是有了这个崭新的对于“一年级”的定义,才使得一年级始终给人带来满满而又有诚意的情怀和正能量。虽然时代在变,但人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心境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变,这就为这个节目延续自己的生命力、让这个IP实现持续开发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在我看来,到了第三季,节目组终于摆脱了“一年级”原初概念所设置的藩篱,通过意义的泛化使得“一年级”IP拥有了更多的制作和表现的可能性。
这一季的《一年级》在主题升级之后,将以一部打通了校园和社会的“毕业大戏甄选”作为终极目标,用真实行业规则评判标准,每周有一次团战,检验考核学生们是否有资格入行,成为一名抢手毕业生。
用“毕业季”重构节目模式
如果要将这三季《一年级》做一个气质上的对比,那么毫无疑问第二季与第三季的气质更为接近,毕竟无论是节目表现的人群还是节目的规则方面二者都有着师承关系。不过,与《一年级·大学季》相比,新一季的《一年级·毕业季》里的竞争氛围和紧张感要比第二季强烈得多。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反差,主要源于节目在三个方面的改变:
1、从学员数量来看,虽然在《一年级·大学季》中就有科班生与旁听生的区别,并且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实际上这两个身份标签对于他们形成节目中的个体气质方面并无太大影响。而在《一年级·毕业季》中,不仅旁听生和科班生在第一集开始就泾渭分明,而且双方的对抗性在节目伊始就被塑造得非常强烈。在第一期节目中,两队分别选出了各自的队长,并且需要为新生入学晚会提供一个节目。可见,在“毕业季”里科班生与旁听生的对抗不再是单兵作战或是两两最队,而是“团战”——这个游戏里的术语最能够清楚地表达本季的对抗性程度。陈建斌作为老师,就直言科班生和旁听生“既是同学,也同样是竞争对手”。
2、从老师数量来看,《一年级·大学季》只有佟大为一人是带班老师,袁珊珊作为助教。而在《一年级·毕业季》中,随着科班生与旁听生的团体对抗程度更大,因此老师的规模的也扩大了一倍。张智霖、袁咏仪成为科班生的带班老师,而陈建斌、娄艺潇则是旁听生的带班老师,还增加了孙耀琦作为整个表演实验班的辅导员。节目组对于两队导师的安排也颇为有趣:由表演科班出身的陈建斌和娄艺潇来带领缺乏系统理论知识的旁听生,而不是科班出身的张智霖和袁咏仪则带队经历了正统教育的科班生。专业/非专业的老师-学生组合实际上构成了互补,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迸发出的火花更为受到期待。明星的戏份在第三季中有所增加,并且每一个明星的个性特质都在团队训练中得到了放大,例如陈建斌的严厉。
3、在节目表现内容上,突出竞争过程而非学习过程。例如第一期节目就可以大致分为汇演表演前的排练部分以及最终汇演部分。无论是两队在围绕各自的节目进行准备时出的“乱子”——孟子义的临时退出、虞书欣为安慰闺蜜而放弃训练,还是在最终的汇演时的PK,竞争始终是节目的主旋律。而在《一年级·大学季》中,节目中的主要内容是这些作为表演小白的大一新生们的学习过程。
这三个改变使得同样是“一年级”,相比“大学季”,“毕业季”的节奏更为紧张、情节更为紧凑。不得不说,这种更强调竞争性、对抗性的节奏更适合毕业季的主题。在《一年级·大学季》中,虽然也有对科班生和旁听生的甄别,但节目的整体节奏是依次按照身台形表四个方面对大一新生传授知识,是一种经典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学习模式。而在《一年级·毕业季》中,毕业生面临的是日后激烈的竞争,尤其对于表演这个职业来说,竞争会更加残酷。正如陈建斌在教学时强调的那样,作为演员必须要用信心、野心,必须忘掉自己沉浸于角色中才能脱颖而出。所以,不同的“一年级”应该有着不同的节目模式,而现在强调竞争、对抗的模式,正是最适合《一年级·毕业季》的表达方式。尽管有人觉得科班生女一孟子义从罢演到醒悟有点生硬,以及虞书欣的表现让人印象十分“深刻”,但这些情节恰恰符合毕业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总之,对于这档已经走到第三季的“架构类纪实”综艺而言,新一季的《一年级·毕业季》或许能带来更多的不一样的惊喜,也将使“一年级”IP的价值更为丰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