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跨专业备考,就过了跨专业考试

跨专业备考,就过了跨专业考试我得知这个消息时,两轮面试已经结束了,还剩下一轮笔试。但是我的条件很不理想,大学很普通,还是一个工科生,完全没有特色和优势。媒体圈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但是我竟然得到了笔试的机会。我在长春读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本地一份报纸进行改制,由机关报转型为完全市场化的报纸,员工也改为全员聘用制。它是由西安的一个报业集团投资的,声势造得比较大,面向社会进行大规模招聘。第一,欲望要强烈,它会指引你积极行动,找到方法;第二,如果感到危机,就去图书馆,你会得到灵感和答案;第三,现场管理的5要素(人、机、料、法、环)是一个万能公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考虑周详,不遗漏重要事项。

头条的创作活动"人生的那些考试",让我想起了我得到第一份工作的经历,对这个经历还是有点小自豪的。因为我突破了自身专业的限制,用三天时间准备了一个跨专业的考试,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我是学理工科的,却通过了报社的专业考试,成功进入报社工作。准备考试只用了三天,面对的竞争对手,大多数是比较专业的人,有作家、编剧、做了很多年的编辑记者、新闻科班毕业生。但是我取得了A-的成绩,在应试者中,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觉得那段经历可以总结为三点经验,可以用来处理比较紧急任务:

第一,欲望要强烈,它会指引你积极行动,找到方法;

第二,如果感到危机,就去图书馆,你会得到灵感和答案;

第三,现场管理的5要素(人、机、料、法、环)是一个万能公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考虑周详,不遗漏重要事项。

强烈欲望让我得到了一个笔试机会

我在长春读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本地一份报纸进行改制,由机关报转型为完全市场化的报纸,员工也改为全员聘用制。它是由西安的一个报业集团投资的,声势造得比较大,面向社会进行大规模招聘。

我得知这个消息时,两轮面试已经结束了,还剩下一轮笔试。但是我的条件很不理想,大学很普通,还是一个工科生,完全没有特色和优势。媒体圈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但是我竟然得到了笔试的机会。

因为我给主编写了一封信。

我也不知道主编是谁,对报业的整体行业情况完全不了解。信里只是表达了我强烈的意愿,也写了我对媒体的一点认识。我平时喜欢看杂志,喜欢看访谈类电视节目,就畅所欲言地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实想想,那封信写得一定很烂,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资讯,更没有这么多方法论可以学习。完全就是一个外行对着一个专家胡扯。

后来进入报社工作,大家还开玩笑,说没有人自信到给主编写信。其实不是自信,就是我的欲望特别强烈,就是特别想得到那个机会。所以本来内向的我,竟然没有经历心里斗争就给主编写了一封信。

跨专业备考,就过了跨专业考试(1)

后来我也经历过一些大大小小考试,包括职场中的,生活中的,每次当我欲望很强烈的时候,都能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不用挣扎就会自觉行动,也常会有灵感指引我怎么做。

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说,一切成就,不论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都起步于一股确切的、强烈的欲望。

所以,当你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我内心的欲望够不够强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要压抑它,放手去做吧,你多半会成功的。

有危机就去图书馆

当报社通知我参加笔试的时候,离考试还有三天。我做了三件事,准备了三天,就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1、 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新闻实务的书,对新闻写作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 买了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报纸,了解一下国际国内发生了哪些大事,各媒体的观点是什么。同时研究了每份报纸的特色和定位。

3、 去图书馆查阅了过去一年这份报纸是怎么做的。

跨专业备考,就过了跨专业考试(2)

看到考卷,我乐傻了,这三项准备工作,每一个都没有白费,在考试中全都用上了,就好像我是知道考题以后才去做准备的。考题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一些很直接的知识点考查,比如名词解释,什么是新闻导语,什么是新闻主体,这些从我已经从书中学到了。

还有两个国际国内新闻事件,让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三天我看了很多报纸,这没有难倒我。

还有一道题是虚拟采访张艺谋。我喜欢看电影,喜欢看电视访谈,还看了新闻实务的书,这道题应该也能得不少分。

最后一道题,对这份即将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报纸,提一些改版意见。哈哈,这道题我也准备了呀,我浏览了他们过去一年的报纸,还研究很多其他报纸,想说的话多着呢。

整个考卷,只有10分的常识题我没有准备到,比如世界上的第一份报纸诞生在哪个国家这类题目,这10分我都是蒙的。

你看,虽然只有三天时间准备,虽然对新闻业务我完全是门外汉,可是我准备的太精准了,所以我取得了很不错成绩。

可能有人觉得是我运气好,可我还是觉得是因为我的欲望强烈,它简直在指引我,做了很多以前没做过的事,比如给主编写信,比如去图书馆查阅旧报纸。

经过这一役,我发现图书馆真是个好地方,几乎所有问题都能找到答案。所以我觉得这段经历的第二个成功因素是图书馆,有危机就去图书馆。

跨专业备考,就过了跨专业考试(3)

后来,每当我开始涉猎一个新的领域,我都先去找书,同一个主题找几本,进行主题阅读,勾勒出一个框架和结构,心里就有了很多底气。

我上过一个高速阅读课,课上的翻译梁老师也有过一个类似的经历。梁老师是清华的副教授,她在课上分享了她用3个小时完成一门课程的故事。

梁老师在清华教授的是语言方面的专业课,她很希望能让那些没有日语基础又对日本有兴趣的学生了解日本,于是很想申请清华大学的通识课,但是一直没有想好教什么。在截止日期前一天,她冲进了北外的图书馆。

她首先浏览了一本日本现代出版史方面的书,有了很多灵感,然后找了十多本关于日本的书,进行快速的主题阅读。短短三个小时,她不仅找到了要讲的主题,而且有了详细的方案,包括每一节课讲什么内容,需要学生看哪些参考书目。

所以,当你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到图书馆转一转,也许会有许多灵感,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无意中使用了一个万能公式

最后想分享一个万能公式。这个方法是后来总结的,我在准备入职考试的时候也有用到,但是是无意识的。

当我着手做一件事,对这件事又没有详细的方法论的时候,我都会用这个万能公式套一下,基本上它能帮助我把主要的维度都考虑到,不会有大的遗漏。

这个公式是现场管理的5要素:人、机、料、法、环。这是生产管理中现场管理要注意的五个方面:人员、机器、原料、法规、环境。

这5要素,其实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套用。如果要画成思维导图的话,5要素就是5个主干,接着就可以向外发散,画出跟这5方面相关的内容,或影响因素。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着手筹备项目了。


跨专业备考,就过了跨专业考试(4)

当我们筹备一件事的时候,可以用5要素做思维导图,帮助我们进行全面思考

比如我的第一次入职考试,也可以用这5要素来总结:

人,可以理解为编辑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买书,学习新闻实务,跟这一点有关;

,这个因素这里不涉及。

,可以理解为报纸的原料,就是资讯。买报纸看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新闻,就是补资讯。

,可以理解为进行市场化改制后,报纸在定位和报道方面的法则。研究其他报纸,以及查阅过去一年该报纸的风格定位,跟这一点相关。

环,可以理解为行业状况。研究市场上的同类报纸,跟这一点也相关。

不过,这5要素不是严谨的方法论,不要抬杠说用这个方法管项目会怎么样。我想说的是,当你一时没有方法论的时候,不妨用这5要素试试,往往是很好用的。比如,当你在单位筹备一个活动的时候,就可以用起来。

以上是我从第一求职考试中得到的启发和经验,当你有一个目标要争取,一个难关要克服,希望这三点经验能会给你一点帮助:

保持强烈的欲望,它会指引你找到方法,积极行动;

有危机就去图书馆,在那里你能得到很多灵感和答案;

不妨用万能公式试一下,它能帮助你考虑得更全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