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强音布棋局书巨著:奏强音布棋局书巨著
奏强音布棋局书巨著:奏强音布棋局书巨著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这一时期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拓展新兴领域,加强成果转化,不断孕育和创造着新的科研成果。2003年,沈忠厚院士在胜利油田试验现场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学院迁到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之后,学校克服艰难困苦,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形成了一支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团队,迎来了石油科技的春天。1978年至1988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13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1981年,杨光华、杨劲、杨九金、向正为等完成的新凝油剂合成工艺及配方获四项国家发明奖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科研成果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三项指标均为山东高校之首。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勇于
世代传承的琴棋书画历久弥新,彰显着华夏民族的人生乐趣、艺术气息与文化精神。时至今日,琴棋书画仍作为一种人生雅趣,成为了新时代文化长廊中不可缺失的艺术符号。漫步青岛海湾,诗情画意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也正在用“琴棋书画”传递讯息,涌起新时代科技强国的浪花,向着追求卓越的目标不断前行!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一艘“威尔逊号”跨越大洋,带来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科技工作者,也带来了腾飞和发展的希望。
在这艘满载石油科技未来的巨舰上,有17位学者来到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任教。这一时期的北京石油学院汇聚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科技和石油教育工作者,他们胸怀满腔的报国热忱,以非凡的学术造诣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创造出丰硕的科研成果。
“威尔逊”号归国人员合影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学院迁到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之后,学校克服艰难困苦,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形成了一支有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团队,迎来了石油科技的春天。1978年至1988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134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
1981年,杨光华、杨劲、杨九金、向正为等完成的新凝油剂合成工艺及配方获四项国家发明奖
1988年,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科研成果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及成果获奖三项指标均为山东高校之首。不仅如此,在这段时间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勇于攻关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改革中锐意创新,不断进取,将中国的石油事业推向深入。
2003年,沈忠厚院士在胜利油田试验现场
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这一时期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拓展新兴领域,加强成果转化,不断孕育和创造着新的科研成果。
其中,校长郝芳院士申报的《油气成藏机理》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在超压盆地油气成藏机理、陆相湖盆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机理和页岩气差异富集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油气成藏机理”创新研究群体
建校近70载,从首都北京到齐鲁大地,从黄河之滨到唐岛湾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初心从未改变,追求卓越的志向始终如一。新时代的石大人也正在以创新精神加快科技攻关,奏响科技强校、科技强国强旋律!
棋:精准落子,下好科创赋能大棋局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精准落子,致力于构筑高端平台,强化科研平台布局,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部级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平台体系,打造了一方科创赋能大棋局。
2016年,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并于2020年顺利通过验收,获准纳入新序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扭转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无单独牵头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局面。2018年,学校获准建设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2020年获准建设山东省深层油气重点实验室。
迈步2022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申报的“海上丝路海洋资源环境组网观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该创新中心是学校获批建设的首个自然资源部科研创新平台,将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油气资源开发、海上交通安全、防灾减灾等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保驾护航。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2022年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立项的通知》中,学校申报的“智能油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中心瞄准我国油气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战略需求,致力于打造智能油田技术策源地,催生智能油田产业链,推动智能油田技术广泛应用,同时培养油田企业急需的石油类新工科人才,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截至2022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拥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书:然荻苦读,编纂创新未来新巨著从理论十足的基础实验到高精尖端的前沿实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科研平台之上总有科技和创意的闪光闪现。在这里,由8位两院院士等众多优秀人才组成的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爱国奉献、攻坚克难,在科技创新的路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近五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五年超百项,共593项,经费达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54%,稳居石油高校首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29项,是2017年以来历史总和的2.2倍;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持续激发文科发展活力。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0项、省部级科技获奖236项、专利奖14项……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再传喜讯,由孙金声院士牵头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超深特深层油气钻采流动调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直接经费6000万元,资助期5年。这是学校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也是我国油气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未来,中心将围绕抗超高温高盐钻采工作液材料、恶性漏失防治、流动调控软件和智能调控技术等“卡脖子”难题与重大技术瓶颈,引领国际超深特深层油气科学与技术发展。
孙金声院士
同月,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探索二号”完成深海地质原位观测及国产化装备海试任务,返回三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微微副教授参加了该航次,并作为下潜科学家在宣德环礁周缘,对分布于750-1050米水深的海底滑坡进行了原位观测与地质取样,实现了我国首个岛礁海底滑坡原位观测。
“探索二号”顺利返航(右一为王微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迈入全新时代,来自唐岛湾的海风,吹来了学校为科技强国奋斗和奉献的近70载薪火相传,中石大师生在不同领域突破前行,在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中留下了辉煌的中石大身影,撰写着创新未来的全新诗篇。
画:彬彬济济,绘就鸾翔凤集英才图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一直以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致力于为新一代中石大学子的成长搭建腾飞的优良平台,助力学子延续敢于奉献、敢于挑战的精神,续写全新的科技创新故事。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开发与创新理论、学科前沿、学科竞赛、学生创新项目等结合的专创融合课程;重点实施“三进计划”,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通过优质学科资源、科研资源,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以“互联网 ”“挑战杯”等竞赛为引领,做实项目训练和竞赛实战,做强100项学科专业核心竞赛;拓展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大型品牌特色活动 全年不断线系列活动”平台,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综合素质。
学校学子王兴伟在中石大走过7载时光,发表SCI论文15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40余项,已奔赴清华继续逐梦;2018级本科生刘可扬在科研路上一路追光,与团队研发出国内第一套全电控井下安全阀……承接创新重任,中石大青年一直在前行的路上。
王兴伟
刘可扬
扎根齐鲁大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打造一片科技创新的沃土,绘就一幅鸾翔凤集英才图,培养了包括3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多万英才,他们扎根于祖国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科技创新不断贡献着力量。
奏强音、布棋局、书巨著、绘蓝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科技创新”做桨,在黄海之畔,朝着科技报国的梦想扬帆起航,续写着中石大辉煌篇章!
关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官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官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闻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2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石大研究生、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