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如何改变教育生态研讨交流材料(教育信息化如何改变教育生态)
教育信息化如何改变教育生态研讨交流材料(教育信息化如何改变教育生态)山东省威海市望岛小学副校长孙林娜北京市平谷区北杨桥中心小学书记、副校长万艳辉特邀专家:丁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研讨嘉宾: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近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讲话中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未来,学校如何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本期教育家线上论坛将邀请专家、企业、校长共话教育信息化的“知之”与“行之”。
专家主持人:
李功毅 《教育家》杂志社副社长
特邀专家:
丁新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
研讨嘉宾:
北京市平谷区北杨桥中心小学书记、副校长万艳辉
山东省威海市望岛小学副校长孙林娜
广西南宁东师实验学校总校长罗周胜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丁玉海
荆州市技术助力教学向辉名师工作室导师、洪湖贺龙中学教师向辉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唐瓷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穆肃
英荔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陈海权
议题一:教育信息化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学校教学改革?
孙林娜:
学校教育要向未来学习,按照未来的信号坚决行动。近年来,威海市教育局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工程,打造“互联网 教育”发展新样态,有效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威海市望岛小学
立足师生终身发展,致力于信息化应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着眼于学生的信息化实践创新,推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并驾齐驱”。
校园管理方面,建立数字化环境“八大系统”,让教育管理更便捷、更智能。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望岛小学数字化“八大系统”包括校园智能管理、智能教学、数字图书馆、资源库、数字化实验、智能安保、移动学习、家校通等,辅之以人工智能教室、电脑机器人教室、学校科技馆等数字化设施,信息化课堂、可视化德育和数字物联管理,构建了望岛小学智慧教育教学新常态。
课程构建方面,建立“智慧e ”课程体系,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丰盈。
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载体。望岛小学“智慧e ”课程体系,以信息化为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一方面,学校以“学科 技术”为策略,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引导教师智慧教、学生智慧学。另一方面,学校以“学科 智创”为途径,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与特色活动相融合,打造信息技术特色课程。此外,学校还从“想象 创意”“思辨 创新”“探究 创造”等方面入手,让教学更贴近于学生的实际爱好和需求。
师生培训方面,研发“向未来主题微课”,让师生成长动态化。
一方面,望岛小学开发“学生成长系列微课”。比如,开发学科微视频,助力学生自学预学,实现课堂翻转;开发习惯培养微课,从课前准备、书写、倾听等九大习惯入手,给学生以规范化示范。此外,学校每周在校园智慧墙上,滚动播放“信息化发展”“校园科技挑战赛”等主题微视频,让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无处不在,助力学生成长动态化。
另一方面,学校开发“未来教师系列微课”,比如,“未来教师卓越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微课、未来教育这样“酷”主题的“青年教师微课大赛”。学校
着力实现教与学的转变,引导教师借助微课,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实现教师成长动态化。
大阅读工程方面,开发超星阅读平台,让阅读更有效、更有趣味。
望岛小学超星阅读平台包含1000本经典图书、1470本阅读测评题,是集在线数字阅读、在线教育和特色个性空间于一体的数字校园阅读平台。学校以科学的数据分析为基准,监测学生的阅读数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解决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在“阅往昔 致未来”暑假星阅读活动中,望岛小学近400名学生自主参于到活动中来,在全国参与的906所学校中,威海市望岛小学各项成绩综合排名51。
科学评价方面,引入雷达图分析法,让评价更直观、更专业。
学校将雷达图分析法引入教师个性化发展专业评价体系中,直观展现教师在教学理念、信息化素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实际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目标。
雷达图分析法也被应用于学生习惯养成评价中。在日常管理中,学校从明礼、安全、责任、共处、生态五大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各个班级的亮点更突出,成长点评价更有针对性。
万艳辉:
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提供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借助教育信息化,农村小学也可以拥有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上观看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则可以直接从空中课堂下载优质课件,结合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改编,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优选择。
“双减”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比如,在课后服务中,教师可以借助各课程平台,选择有趣、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折纸奥秘、故事里的古代生活史等,让学生们耳目一新。
教育信息化为家校搭建沟通桥梁,畅通家校共育途径。
家校共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借助信息化手段,家校携手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兴趣培养提供良好的共育环境。
以北杨桥中心小学学生居家学习阶段为例,借助信息化工具,学校每周组织学生开展线上主题升旗仪式;同时,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以“家校赋能促成长,居家学习亦精彩”为主题,发布学习篇、运动篇、劳动篇、亲子篇、教研篇等多篇文章,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居家学习生活。
此外,为保障学生视力健康,学校自编录制了护眼操,通过向家长宣传,以家校合力为学生视力健康保驾护航。在兴趣培养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绘本故事阅读、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并精选优秀作品进行录制,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进行宣传,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学校还充分挖掘家乡红色教育资源——大官庄烈士陵园,带领学生开展“红色传承”系列活动,并以视频的方式,在平谷教育和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宣传活动情况,扩大活动影响力。
罗周胜:
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供给“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服务。我认为,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目的与作用,实际上就是“四个增强”,即在数据支持下,增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解释力、诊断力、预测力和管理力。
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获取客观数据,分析教育现象、透视教育规律,增强教育解释力;通过多维数据的关联交叉分析,识别以往单凭经验难以发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和短板,增强教育诊断力;在数据的支持下,对学生、班级、年级,甚至是整个片区的教育形势与潜力进行预测,增强教育预测力;同时,通过全方
位采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数据流”,对教育教学过程与成效进行实时监测、多层次分析,增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测与管理。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南宁东师实验学校做了三大改革。第一是课堂模式的改革,学校整合“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和“5G智能教学系统”,提出“三级六步教学法”。三级指的是一级自学、二级展学、三级检学,六步指的是第一步先学后教,第二步学案导学,第三步小组合作,第四步精彩展示,第五步当堂检测,第六步总结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第二步学案导学中加入了检测导学(5分钟检查预习和自学的情况),在第五步当堂检测中加入了“后评”环节(5分钟检查教学效果),以“前测后评”提高教学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第二是毕业班教学工具改革,即组建平板班。日常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平板进行习题练习、测试和考试,因为反馈及时,所以课堂效率较高。此外,终端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推送针对性试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第三就是在“双减”背景下,实现作业分层管理。学校充分利用“5G智能教学系统”,对学生作业即练即改、即改即纠,提高学生学习、作业、复习和测试的效率。
近几年来,中高考改革力度很大,倒逼学校要改变课堂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得益于学习资源数字化的实现、大数据平台以及各类信息化工具的普及,课堂结构改变已成为现实,重塑教育生态环境也成为可能。
专家剖析丁新: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生态变化,那么,教育信息化能给学生提供什么服务,能给老师提供什么服务?我想,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要搞清楚。比如,数字教材是给学生用的,还是给老师用的?有很多人给我的回答是“都可以用”,既然都可以用,那就都可以不用,对不对?所以,下一步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定位,促进教育理念的变革。
议题二: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学校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向辉:
洪湖贺龙中学是一所公立全日制普通高中,拥有行政班级46个,学生2750人,教职工225人。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学校主要从教学现状、时代发展、选点突破三个方面进行“定向”突破。
首先是学校的教学现状分析。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年龄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到,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为47岁,40到45岁、46到50岁、51到55岁这三个年龄段的教师人数较多。客观来说,与信息时代“原住民”00后相比,教师在信息化方面存在“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等问题。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时代需求、必然趋势。
由此,洪湖贺龙中学立足高中课堂,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使用新技术、运用新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以达到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建设精品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如何构建校本数字化教学模式。
学校首先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习惯及现有数字化资源类型进行了调查,由此确定了校本数字化资源的主要类型为PPT类多媒体课件、交互电子白板类课件、网络云平台以及智慧教室类。随后,学校购买了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服务,丰富数字资源内容。最后,学校将重点放在了依据高中不同学科的知识图谱建立学校数字化资源标准、共建学科精品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上。三管齐下,建设校本精品数字化教学资源。
其次,学校在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上下功夫,通过一月一次全校大培训、两周一次分学科培训、专家指导、学校信息技术科研小组的传帮带等方式,助力教师构建校本数字化教学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目前,学校逐步形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并创新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模式,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学研究融为一体,让师生在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中,共同成长。如今,学校教师对教育智能化设备从“能用”变成“好用”,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教师们解决了以往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实现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达成在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丁玉海:
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强大冲击。我认为,我们既不能夸大信息化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它对教育的影响。
时代的变化反应在方方面面,对教师群体来说,知识结构悄然发生了变化。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指的是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容量。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老师有“一桶水”还够不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呢?在我看来,当前,教师应在不断扩大自己知识“容量”的同时,不断提高知识的“质量”,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升。
因此,教师应做好知识管理工作,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管理、知识应用四个方面入手,找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成长捷径。
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变得简单起来。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上就会给出上百万条“答案”。不过,有些资源虽然“易得”,但不一定好用,也并不能助力教师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将精力集中到更优质、更专业的资源平台上,快速高效获取课堂所需资源,掌握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途径。
知识存储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对比传统资源存储“旧三样”与当前资源存储“新三样”,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资源存储以网站登陆下载、硬盘优盘光盘、海量资源管理为特征,当前资源存储以各种网盘转存、资源调用管理、资源共享管理为特征。对此,我的建议是,教师要善用云计算技术,学会用更高效、更方便的方式,存储、调用、分享知识。
在知识管理方面,我的建议是教师要学会“挑肥拣瘦”“少即为多”“二次加工”。其中,“挑肥拣瘦”是指教师要掌握选择更优质资源的技巧,根据下载量多少及其他优质资源标签等选择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料。“少即为多”的意思是,教师应在同主题资源中优中选优。“二次加工”的意义更为重要,虽然资源是拿来用的,但适用的资源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地对资源进行再加工,以适应自己学生学习的需要。
经历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管理这三个环节后,教师还应慎重对待知识应用环节,做好课堂教学。课堂可以预设,但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知识的应用不仅在于传授,还在于启迪,在课堂上精心设置问题、提出疑问,同样也是教与学的应有之意。
经历了这样一个知识获取、存储、管理和应用的过程,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就会得到提升和发展,长期训练下去,我们老师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优秀走向卓越。
议题三:未来,学校如何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应用?
唐瓷:
近年来,信息技术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一方面,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悄然融入未来教育,智能技术催生的教育新形态对教育变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三个课堂”的落实落地,跨越时空的混合式教学与教研已经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面对“互联网 ”时代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应如何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在我看来,学校应大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通过重构教学空间、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变革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评价等途径,支撑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最终指向创新人才培养。
夯实信息基础,重构智能教学新空间。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来,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互联网接入率由25%提升到近100%。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师生教与学的场景、途径、课堂形式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教学空间得到重构。
突出极简应用,提升教师教学新素养。随着移动终端、新媒体、新技术快速融入教学过程,教学工具发生了变化,课堂变得更好了吗?信息技术应该让课堂更美好,而不是让老师更忙碌。因此,学校应围绕教学应用主线,组织教师开展四阶提升培训活动,逐步帮助教师理解技术、提升技能、开展教学实践、进行创新应用,进而建构校本极简技术体系。
聚焦课堂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新变革。学校应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重新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课前,组织学生利用在线资源提前学习,通过网上测评反馈学习效果,以精准学情分析促进教学结构变革;课中,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可视化远程教学、人机互动,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对不同学生智能推送差异性作业,以精准教学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深化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评价方式应注重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强调合作,弱化非必要竞争。最终,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穆肃:
在信息技术赋能下,我们真正要改变的是教与学。智能时代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工业化时代那种以老师讲课和学生做习题巩固知识的教与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了。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特别是去中心化和泛在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数当然仍是重要的量化指标,但是我们要看到更重要的是学生未来怎样适应世界的发展,怎样适应具有挑战性的人生,如何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中。
智能时代,需要的是心智全面发展、能够持续学习的社会个体。在全球框架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呢?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名为《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4.0全球框架”,其中提到未来学校需要具有八个关键特征,即重视全球公民技能、创新技能、技术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为此强调要为实现个性化及自主学习、易获得及包容的学习、基于问题与协作的学习、终身的自主驱动学习而改进或创新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我看来,信息化赋能教育,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改变和调整,培养学生具备这些的能力。
AI赋能教育教学,将改变课程形式、学习途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协同的支撑和动力所在。教育改革创新需要人机协同,AI(人工智能)与HI(人类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完成简单重复的工作,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增强教师的工作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新的需求,即希望明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学习进程;希望及时获取适应的学习资源;明确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并得到相应教学和指导服务;明确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未来发展的联系,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等。
为此,教师要明白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中自己的定位和作用。具体来讲,智能技术能较好完成机械的、重复的任务,可以交由技术去完成;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功能协同教学,实践新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提供精准的学习服务,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教师,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社会性交互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情感的交流和支持。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教学范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在学情分析方面,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数据的分析;教学策略方面,从统一要求到包容差异;教学目标方面,从关注知识目标完成到致力于能力达成。
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协同合作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充分利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优化的学习情境。最佳状态是在教师明确知道人与技术各自优势的情况下,在教学中实现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无缝衔接和转换;理想效果是在改进和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成效的同时,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体力劳动,发挥教师智能的更大作用。
陈海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与会的各位嘉宾都对如何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信息化工具箱发表了意见,然而英荔认为,人工智能本身作为信息科技科目的核心内容,不应该忽略其在跨学科教学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英荔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专攻AI创造力教育,现为广东省青少年社会教育协会科创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已为北京、广东等地的多所中小学开展AI教育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在我们看来,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不单单是一个「电脑室」,它应该成为一个多学科的探索式教学空间,除了用于信息科技科目教学,还能作为AI 创客空间、综合实践活动室、机器人与编程社团活动空间、赛事集训室、数理化生虚拟实验室等。在这个万物可编程的空间里,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地构建,从而可以独立思考、自信表达、自由创造。
专家剖析
丁新:
听了几位老师的分享,我对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未来学校也充满了期待。未来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我想,宏观层面上,未来学校将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服务教育全场景的数据分析闭环;微观层面上,优化课堂教学,满足学校在智能办公、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师生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诉求,提升校园管理的能力。
在教师的授课方面,未来学校要融合新技术,教师不仅可以实时采集数据、分析学生学情,还可以通过教研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调整,助力精准教学;在学生学习方面,未来学校应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每个学生找出最优学习路径。总之,未来学校应当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学校融合的成果,覆盖教、学、管、研、评全流程。
(策划|惠依琳 张全伟 编辑|董欢欢)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