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苹果手机的价格,日本智能手机启示录
第一代苹果手机的价格,日本智能手机启示录这一时期的日本手机市场由国内品牌主导,头部品牌包括夏普(シャープ)、松下(パナソニック)、NEC、东芝、富士通、索尼爱立信(ソニーエリクソン)、三洋电机等。它们是日本手机产业巅峰的印记。从本世纪开始到 iPhone 发布的 2007 年,日本每年的手机出货量在 4000 万到 5000 万部之间,同期我国的手机年总销量在 7000 万部上下,代入人口换算的话,渗透率差距是相当大的。移动互联网的前浪提起日系手机,想必大家脑海里最先闪出的就是索尼,另外就是各色的翻盖手机。伴随日本动漫、电影电视的热播,翻盖手机被牢牢地贴上了日系的标签。它们虽为功能机,却一点也不简陋,外观美轮美奂,体验各具特色。之前我们在 LG Wing手机体验文章中谈到,它那独特的旋转屏设计,或许就是从日本翻盖电视手机里获得的灵感。
今年 3 月,日本运营商 NTT DoCoMo 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毕业公演,舞台上的主角不是什么偶像明星,而是 400 多部功能手机。
音乐制作人 STUTS 为它们打造了温暖动人的毕业歌,三分多钟的时间里,400 多部手机与无数观众一起回到过去,重温了相伴岁月里所有的欢笑与泪水。
功能机曾是日本手机的代名词,是别具一格的社会写照。二十多年前,日本围绕着功能机,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并在 3G 时代站到世界前沿。二十多年后,经历 4G、5G 智能手机时代,日本的手机厂商却一家接着一家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这二十多年里,日本手机产业都发生了什么事呢?
移动互联网的前浪
提起日系手机,想必大家脑海里最先闪出的就是索尼,另外就是各色的翻盖手机。伴随日本动漫、电影电视的热播,翻盖手机被牢牢地贴上了日系的标签。
它们虽为功能机,却一点也不简陋,外观美轮美奂,体验各具特色。之前我们在 LG Wing手机体验文章中谈到,它那独特的旋转屏设计,或许就是从日本翻盖电视手机里获得的灵感。
它们是日本手机产业巅峰的印记。从本世纪开始到 iPhone 发布的 2007 年,日本每年的手机出货量在 4000 万到 5000 万部之间,同期我国的手机年总销量在 7000 万部上下,代入人口换算的话,渗透率差距是相当大的。
这一时期的日本手机市场由国内品牌主导,头部品牌包括夏普(シャープ)、松下(パナソニック)、NEC、东芝、富士通、索尼爱立信(ソニーエリクソン)、三洋电机等。
小小功能机是如何玩出这么多花样的呢?这就要从开启日本 3G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i-mode(iモード)说起。
1999 年,NTT DoCoMo 上线 i-mode,集成一系列互联网服务。用户只要使用支持 i-mode 的手机,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站、下载图片铃声等,有点像我们曾经的移动梦网。2001 年 10 月,FOMA 正式上线,这是世界最早的 WCDMA 3G 网络服务。
随着时间推移,i-mode 的服务越来越丰富。2004 年,i-mode 推出 i-mode FeliCa,用户称之为おサイフケータイ,也就是手机钱包,早早地开启了移动支付时代。
i-mode 服务还曾面向国际市场推出,在欧洲、澳洲多国以及中国的港台地区上线。
2006 年 1 月,i-mode 在线人数达到 45687117 人,为 DoCoMo 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i-mode 就像 App Store 推出之前的 iPhone,一切服务由苹果说了算。用户只需加入这个体系,支付费用,就可以畅享所有生活服务,无需顾虑。
当 App Store 带着成百上千个应用软件和花样繁多的功能体验降临世间,事情便不再一样。
暴风雨前的宁静
2007 年,iPhone 在太平洋彼岸正式揭晓;同年,安卓系统的发源——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成立,智能手机的浪潮即将席卷全球。
日本通讯产业察觉到了预兆,但有两个重要因素,让日本的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道路上踟蹰不前。
其一是智能手机无法实现差异化体验。在功能机当道的岁月里,日本厂商喜欢钻研独家技术,许多特色的设计、功能、体验都是厂商独有的,不愿意假手于人。
当智能手机时代到来时,系统的底层是互通的,设计是面向全球的,日本厂商担心会丢掉自己的特色。
其二是日本运营商垄断了手机行业的话语权。在 3G 功能机时代,日本国内厂商开发手机时对运营商言听计从,从硬件规格、设计开发到软件服务皆是如此。运营商还一手掌控着手机的销售渠道,卖什么手机,怎么卖,都得看运营商的脸色。
因为这套围绕运营商转的体系,日本厂商很少考虑海外市场的兼容性,加拉帕戈斯手机(ガラケー,意为“孤岛手机”)就是因此得名。
在应用软件服务端,早期智能手机没有整合日本运营商的生活应用,无法使用手机支付和电子邮件,后来的一些杀手级应用软件还没诞生。体验方面,全触屏手机又不能像键盘机那样方便地输入、复制粘贴等,对于重视效率的用户来说,远不如键盘功能机来得方便。
在踟蹰之间,留给日本厂商的准备时间转瞬即逝。
iPhone 登陆
iPhone 从发售到打进日本手机市场前五,只用了两年——不仅仅是智能手机,是整个手机市场。
2008 年 7 月,日本运营商软银(SoftBank)正式引进 iPhone 3G。2009 年,iPhone 3GS 推出,苹果一鸣惊人,成为日本手机市场第五大品牌。
在许多年长的用户眼里,iPhone 是奇趣电子一类的玩意,习惯不来。一些功能机的广告还会抓住老用户的心理,以“比 iPhone 易用”来做宣传。
NTT DoCoMo 不甘示弱,在 2009 年引进了日本第一部安卓手机 NTT DoCoMo HT-03A,也就是 HTC Magic(G2)的定制版,搭载 Android 1.6 系统。不过因为缺乏针对日本的本土化设计,与 i-mode 服务兼容性很差,市场反响平平。
2009 年 11 月,索尼爱立信发布首款安卓手机 Xperia X10,Android 1.6 系统,次年陆续经由本土运营商渠道开售。
2010 年,苹果取得 8.6% 的份额,升至第四。来自韩国的三星、LG 渐露头角,双双挤进前十,分列第八和第九位。
2011 年,iPhone 4S 发布,另一家头部运营商 KDDI 宣布引进。这一年,苹果在日本手机市场的份额跃升至 17%,位列第二,仅落后第一名的富士通 0.9 个百分点。
2012 年,iPhone 5 发布,开启 4G 时代。这一年,苹果登顶日本手机市场,出货量 1066 万部,手机市场份额 25%、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35.9%,遥遥领先其他对手。
2013 年,iPhone 5s、5c 发布,NTT 也宣布正式引进 iPhone。至此日本三大运营商都开始销售 iPhone,苹果继续独霸一方,份额升至 36.6%。
本土厂商的末路
错过了智能手机转型的黄金岁月,日本手机厂商在苹果、三星、LG 等外来品牌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将市场份额拱手让出。
富士通和索尼是日本厂商的倔强。2011 年,富士通并购了江河日下的东芝手机,组成富士通东芝移动通信。2012 年,索尼以 10.5 亿欧元收购了爱立信持有的索尼爱立信股份,组成索尼移动,发力智能手机市场。
Xperia Arc S LT18i,最后的“索爱”
就在这时,长期的合作伙伴 NTT DoCoMo 还做出了背刺一枪的惊人之举。
2013 年 5 月,当时还未引进 iPhone 的 NTT Docomo 推出了“ツートップ”战略(TWO-TOP),仅向用户主推两家头部厂商的机型,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入选机型是索尼 Xperia A 和三星 Galaxy S4。
两个月的时间里,Xperia A 售出 110 万部,Galaxy S4 售出 55 万部,销量可观。索尼 Xperia A 价格亲民,在功能机用户中掀起换机潮,成为挑战 iPhone 的爆款。
DoCoMo 注重头部品牌的策略,对其他厂商来说无异于灾难。未入选“TWO-TOP”战略的机型,销售数量都在 10 万部以下。卖不出货的厂商们心灰意冷,纷纷退场。
2013 年 7 月,昔日的日本第一手机厂商 NEC 宣布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专注于功能机。当时的 NEC 手机部门是由 NEC、日立、卡西欧合并而来,这一退就带走了几家老牌厂商。
9 月,松下宣布退出个人智能手机市场,将业务重心转向企业。
2016 年,富士康母公司,中国台湾的鸿海集团斥资约 225 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夏普 66% 的股份。夏普这家老牌企业,从此注入了中国的 DNA。
昔日无比辉煌的 i-mode 也即将落下帷幕。2016 年 10 月,NTT DoCoMo 宣布停止 i-mode 功能机出货。2019 年 10 月,NTT DoCoMo 宣布将在 2026 年 3 月停止 i-mode 以及 FOMA 3G 服务。
2018 年,北极星资本集团(Polaris Capital Group)收购富士通手机业务。
2021 年,日本手机市场出货量前五的厂商里,只有索尼和京瓷两家纯正的本土厂商。
若只看智能手机(渗透率超 90%),前五只剩索尼一家,中国厂商 OPPO 位居第五。日渐衰落的本土厂商,只能以企业智能手机和日渐没落的功能机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苹果完成日本手机市场十连霸,份额为 41.1%,智能手机份额 45%。
结语
不可否认,今日之日本仍是半导体和通讯的强国,智能手机里有很多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技术是来自日本的。但那毕竟是“祖上阔绰”,有着如此强大的产业基础,日本的手机产业本应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二十年里最重要的教训,是日本手机,以及整个数码产业的加拉帕戈斯化。日本的手机厂商、运营商长期处于孤立的市场环境里追求最适化,丧失了外部适应性。企业们抓着移动互联网先机,构筑护城河,却不愿接纳新技术,最终止步不前。
与之相比,中国在 3G 时代错失先机,却得以后发制人,避开了运营商垄断流量入口的阶段。同时,中国的手机企业充分发挥国内产业优势,及时转型发展智能手机。在 4G、5G 时代,中国智能手机行销全球,在多个重要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
不容忽视的是,中国虽然没有出现 i-mode 这样的流量霸主,但这一趋势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 BAT 等互联网巨头上。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的手机与互联网产业也应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