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为什么还有游戏防沉迷系统(究竟是游戏害了人)
19岁为什么还有游戏防沉迷系统(究竟是游戏害了人)上面三类人,绿色的就是处于第二类人,曾经也当过网瘾少年,沉迷电脑游戏,但一路跌跌撞撞,现在看着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内心也是感慨万分。甚至把未成年人和大人区分开来,认为大人就是“高人一等”。年轻人则表示:“这下无能的家长可以擦亮眼睛了,没有游戏你的孩子依旧学不好。”而未成年人则是哀嚎遍野,愤愤不平。其实,大家对游戏的看法不同,都取决于自己的眼界和经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关键在于,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究竟是游戏害了人,还是人自己害了自己?
防沉迷政策过去的第一周,全国人民反响不同。
主要为三类人。
家长们表示:“大块人心!”
年轻人则表示:“这下无能的家长可以擦亮眼睛了,没有游戏你的孩子依旧学不好。”
而未成年人则是哀嚎遍野,愤愤不平。
其实,大家对游戏的看法不同,都取决于自己的眼界和经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关键在于,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甚至把未成年人和大人区分开来,认为大人就是“高人一等”。
上面三类人,绿色的就是处于第二类人,曾经也当过网瘾少年,沉迷电脑游戏,但一路跌跌撞撞,现在看着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内心也是感慨万分。
可以很明确地说,现在出生在城市的在读大学生,研究生,有90%以上都喜欢玩游戏,只是玩的游戏不同罢了。
90后的年轻人,从小处在新时代的边缘,那会计算机可能没有普及,可能很多公司都开始使用计算机办公,但是普通人家一般不会有计算机。
当时他们玩的都是什么游戏呢?是手柄游戏,游戏机,热爱的孩子都会攒一个月的零花钱,甚至和小伙伴合资买一款游戏,相约去你家,插上手柄,玩上一局,操控飞机击落敌人,操控小人闯关,都给当时的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回忆。
再后来网络普及之后,掀起第一次网络游戏热潮,90后有幸作为孩子,成为第一批网络游戏尝试者和见证人。当时的网络游戏开始兴起,不知道什么时候,身边的小伙伴突然就有了一个会玩电脑的人,紧跟着,所有人都对电脑很好奇。在发现网络游戏可以多人联机一起玩之后,很多孩子通过网络游戏与别人产生友情。
不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只要你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成为朋友。
游戏成为孩子们新的话题,并延续至今,已然成为一个不可磨灭的存在。
然而90后的人已经成年,不论他们曾经家庭贫富,不论他们曾经学习好坏,他们现在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不论是在工厂起早贪黑,还是在办公室悠闲办公,还是提着文件到处应酬。
他们都无法像年轻时候一样,叫上一帮伙伴,一起来一场“生死对决”的游戏。他们或许曾经因为游戏,而迷失过,因为游戏而逃避过,但现在,他们都是有责任感的大人。
但90后如此,00后也如此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家庭教育已然变了味。
从以前的“你只要好好上学读书就好,不要没有文化”,到现在的,“你必须给我考满分,考大学,考清华北大!”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人们的观念就变成了“考不上大学你就废了,你就完了。”
攀比之风盛行,大人之间能比什么?当然是比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从前生活在小时候没电视看,没手机玩,放学放牛,假期帮农活的时代,因为家庭和教育还没发展起来的缘故,导致他们没办法受到进一步的教育。
家长没有得到的,就越希望孩子去得到,家长比不过别人的,就希望孩子比的过别人。
看到自己孩子学不好,那么自己就会心急,从而从一切方面寻找原因。
那么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大多数孩子都喜爱的“罪魁祸首”,游戏了。
其实不仅仅局限于游戏,在这之前就有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因为模仿动画情节,而指责动画本身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这很好笑,这逻辑不就是“我拿刀杀了人,怪刀太锋利了,不是我的错,是发明刀的人的错”。
从动画片到现在的游戏,家长们从来没想过自己有问题。
一开始,是把电脑设密码,是把网络停掉,再到现在从“根本”杜绝。
但这有什么意义呢?连游戏的诱惑都抵挡不住的人,在长大以后,就有出息了吗?
网瘾少年,有60%是自身的错,有30%是家长的错,只有10%是因为游戏本身存在。
不玩游戏学习好,不代表你厉害,玩游戏还学的好,才代表你厉害。
游戏本身也可以作为一场筛选人的考验,心智强的人,会自己选择玩合适的时间。心智不强的人,也就是太容易沉迷游戏的人,就应该被淘汰。
我认为,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智。但是每当人生到了关键时候,绝大部分人会自发产生责任感。
可能小时候会为了玩一场游戏和家人大吵一架,可能会因为家长而让你产生厌学心理。
可能你不爱学习,作业也不经常写,上课还睡觉,但是一到中考和高考,一到初三和高三,那么你心里会自己产生学习的想法,会朝着目标学校努力。
可能大学时候,你天天逃课,每天睡生梦死,但你毕业了,你就会自己去外面打拼,为了梦想奋斗。
可能你结婚了,还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去花天酒地,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你便舍弃了一切。
以上都是属于我的个人见解,并不代表一类人或者一批人。各位读者认为我的想法如何呢?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