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科技局官网(南海科技镇长团)
南海区科技局官网(南海科技镇长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推动镇街对接科研资源●南方日报记者 李慧君 通讯员 基石这些在南海各个镇街的奋斗者,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南海“科技镇长团”成员。从2013年起,南海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镇长团”工作,近十年来,包括中科院、中山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34家单位52名高端人才到南海挂职,他们在推动对接科技资源、平台搭建、助力镇街产业规划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十年间,南海“科技镇长团”工作已成为南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智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力合星空·728创域已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牌匾。资料图片
曾晖在介绍优凯科技生产的洗衣凝珠。
资料图片
袁文辉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员,最近他经常奔波于广州与九江镇两地,今年9月,他牵头的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何氏水产、香良水产、臻盛食品3家水产品预制菜龙头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把目光转到里水镇,中山大学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曾晖也是穿梭于中山大学与广东优凯科技的新工厂之间,作为团队带头人,他是优凯科技柔性引进的人才;在丹灶镇,郭靖正在密集走访多家制造业企业,作为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他在思考丹灶镇制造业未来转型的方向。
这些在南海各个镇街的奋斗者,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南海“科技镇长团”成员。
从2013年起,南海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镇长团”工作,近十年来,包括中科院、中山大学、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34家单位52名高端人才到南海挂职,他们在推动对接科技资源、平台搭建、助力镇街产业规划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十年间,南海“科技镇长团”工作已成为南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智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南方日报记者 李慧君 通讯员 基石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推动镇街对接科研资源
时间回到2013年。彼时,南海区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镇长团”工作,从高校科研院所中物色一批专业领域的专家到各镇街挂职镇长科技助理。黄良辉是南海第一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作为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他来到了九江镇,这里是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集聚了多家无纺布龙头企业,与他的专业相吻合。
“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和提供科技金融服务。”黄良辉说,他到任后就走访了镇内100多家重点企业,积极开拓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对接渠道,包括引进中科院团队与必得福、新华丰公司对接并申报佛山院地合作项目等。
事实上,南海开展“科技镇长团”工作的初衷,就是主抓镇街的产业规划、技术升级,并建立研发服务平台、为镇街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包括结合产业重点和企业需求,帮助镇街、园区建立和畅通合作渠道,有效对接科研平台和优质创新资源。
如何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是“科技镇长团”成员的一个重要使命。笔者梳理过去近十年在南海挂职的“科技镇长团”成员履历发现,桥梁纽带作用尤为突出。
作为南海第二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曾晖曾在里水镇挂职。在这期间,他牵头组织19名行业领军人物,建立了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科学家联盟。“当时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刚刚完成硬件建设,我来到后主要负责科技招商和园区规划,同时还利用中山大学的资源引入科技团队。”曾晖说,除了组建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科学家联盟外,他还推动高校研究成果在里水进行产业转化,同时在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建立了中山大学国家级本科研究生实习基地。
不仅是曾晖,历年来“科技镇长团”成员嫁接高校资源的可谓数不胜数。比如,在狮山镇挂职的刘玉鹏和在九江镇挂职的王向钦,就分别促成了广东中科高新增材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落户佛高区;在丹灶镇挂职的张平,推动南海与广东工业大学合作成立南海区(广工大)人才服务驿站和丹灶(广工大)科技服务驿站;在狮山镇挂职的招瑜,全程组织和推动了佛山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佛山市南海区中科半导体技术转移中心”。可以说,“科技镇长团”成员搭建起了高校与南海对接的桥梁。
发挥专业特长优势 推动创新平台、高端人才落户南海
正如南海所期盼,“科技镇长团”成员都是来自各大高校的教授,他们背靠高校的人才资源,在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推介南海产业,推动创新平台、高端人才等创新元素扎根南海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一组数据会更为直观:在过去近十年里,南海“科技镇长团”成员们共引进高端团队项目54个,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接55项,促成300多家企业与人才资源对接,并为镇街撰写高质量规划报告、产业发展建议,为各镇街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有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不难看出,“科技镇长团”不断探索跨界整合创新资源,在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引育、推进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邓耀华就是典型代表。在桂城街道挂职期间,他积极牵线搭桥,最终推动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落户瀚天科技城。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为实现精密制造技术的国产化,推动南海精密制造产业核心技术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除了邓耀华外,在九江镇挂职的黄良辉、在狮山挂职的王江等,也相继引进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并相继获得市、区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扶持。
在积极发挥人脉和资源优势外,“科技镇长团”成员自身的专业特长在镇街也发挥着很大作用,他们不断将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前沿的创新资源引入南海。事实上,在“科技镇长团”成员的选配上,南海的理念一直都是结合各镇街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院所重点领域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以第九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为例,到大沥镇挂职的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崇岭,他所擅长的领域正是材料加工工程,这正好与大沥镇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方向相吻合。而担任佛山中德服务区南海建设局局长科技助理的尚进则来自中国信息界发展研究院,专业是大众传播学、数字经济学方向。
在发挥“科技镇长团”成员的专业特长优势上,曾在丹灶镇挂职的刘峰则是典型代表之一。此前作为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研究咨询总监,刘峰主要负责对接产学研业务,以及孵化器的运营规划,产业规划方面一直是他的优势与强项。挂职期间,刘峰充分发挥自己在产业规划方面的专业优势,承担了南海区丹灶镇产业园规划的工作,先后为丹灶量身定做《科技丹灶321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南海大金智地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南海丹灶先进制造孵化基地建设方案》《南海大金智地科技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等产业规划,已落实到当地实际工作中。
此外,在西樵镇挂职的张瑞寅,组织策划首次在上海时装周的大型活动,举办品牌设计总监与西樵企业业主的对接会,从而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挂职狮山镇的李苏洋,在区内企业推广萃智创新方法培训,最后51名企业科研人才通过省级相关认证,而南海成为省内首个开展该创新方法大规模培训的县级区域。
可以发现,南海一直坚持根据各镇街产业发展需要及高校院所重点领域方向,通过区镇合力,广纳周边省份高校的资源,精心选配“科技镇长团”成员。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并没有限制镇长科技助理在南海工作的固定时间,每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挂职时间一般为1—2年,最长可延长至4年,使不同高校的资源逐步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建立对接渠道 加速推动“两高四新”产业体系建设
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近十年的坚持让南海初步建立了镇街与科研院所、行业平台的对接渠道。在南海全力打造“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高校和镇长科技助理的特长与资源优势,是摆在南海面前的迫切需求。
今年8月底,南海区第九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正式报到,当中除了有第八批4名成员留任外,还有5名新成员,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郭靖就是这批新成员之一,在丹灶镇挂职两个月后,他用“收获满满”来总结这段时间的工作。“我是第一次集中访问这么多制造业企业,感慨良多。”郭靖说,丹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目前面临较大挑战,但是胜在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认为,制造业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未来转型必然是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和定制化。有鉴于此,他接下来准备加强引入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包括从相关制造设备产业资源引导介入、人才对接等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相比于郭靖聚焦传统制造业,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袁文辉则聚焦在预制菜这一新赛道。作为第八批“科技镇长团”成员之一,袁文辉今年继续留任。在其推动下,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九江镇何氏水产、香良水产、臻盛食品等3家水产品预制菜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袁文辉表示,这次签约标志着校企双方将围绕预制菜、预制食品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推动九江预制菜产业发展。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推进这个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
除了预制菜行业外,无纺布产业也是九江的支柱产业之一,专业方向为高分子的袁文辉正在有针对性地与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对接。“目前正在推动高校团队与九江无纺布协会和龙头企业对接,方向是瞄准功能性口罩。”袁文辉说,比如精油口罩是天然提取物,可以增强抵抗力也不易过敏。此外,目前团队也在研究恒温口罩,该产品主要针对季节转变温差导致的鼻炎,可以降低过敏发作的几率。
可以看到,在南海挂职的“科技镇长团”成员不断发挥自身“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强、资源信息多、社会联系广”的优势,探索跨界整合创新资源。而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和人才竞合激烈背景下,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作用越发凸显,而坚持了十年之久的南海,正通过“科技镇长团”发挥专业优势、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等,从而全力推动南海镇街产业发展。
■相关
从“挂职做客”到“创业主人”
“科技镇长团”与南海的创业情缘
曾晖最近有点忙,除了在中山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外,他还要经常来往于南海区里水镇。在这里,广东优凯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作为团队带头人,曾晖是优凯科技柔性引进的人才。
作为南海第二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曾晖的创业梦始于2014年,在里水结束挂职后,他与团队成员创办优凯科技。如今,优凯科技已经成为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企业,年产值超6亿元。
曾晖与南海书写的故事并非特例。从2013年起,共有8名挂职成员在南海创办了自己的产业化公司,实现了从“挂职做客”到“创业主人”的转变。
辞去高薪工作
在南海就地创业
在南海隐形冠军产业园里,优凯科技的新厂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今年年底就能交付使用,达产后每年可生产4万吨洗衣凝珠。
曾晖与南海结缘始于2014年,因其在新材料方面的专业研究和产学研的经验,他成为南海第二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并来到里水镇挂职。一年挂职期满后,里水镇邀请曾晖继续留任。
“挂职的两年时间里,投入了很多精力,看着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成长,内心也是挺不舍的。”曾晖说,当时刚好有一个项目需要进行产业化转型,基于对南海营商环境的认可,他们决定组建一个团队在里水镇进行创业尝试。
在里水的大力支持下,优凯科技租赁了生产车间,在2017年7月份正式投产。彼时的曾晖不曾想到,公司生产的洗衣凝珠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成为联合利华、上海家化等知名品牌客户供货商,公司的产量也从2019年的1.2亿颗凝珠快速提升到2021年的10亿颗,年产值达到6亿元。
同样完成了从“挂职”到“创业”转变的还有黄良辉。作为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黄良辉在九江挂职期间发现,南海有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和创业环境。
经过再三思考后,黄良辉毅然辞去高校工作,就地创业开公司,并瞄准时下科技发展的热门领域,主攻柔性触摸屏及可穿戴行业等领域的新纳米导电浆料制备。
如今,黄良辉创办的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掌握了纳米导电材料和柔性传感等前沿核心技术,拥有从材料合成、墨水、浆料配方到印刷、柔性电子工艺的完整研发能力。公司现有发明专利50余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太阳能电池、5G通讯、新型电子、柔性传感、智能穿戴及医疗健康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从深圳到南海,刘峰也完成了从“规划师”到“实践者”的角色转变。作为第一批“科技镇长团”成员,刘峰就职于深圳清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担任研究咨询总监。在丹灶挂职期间,他很认可丹灶依托大金智地和翰林湖打造创想小镇。
彼时,创新创业的热潮席卷各地,在权衡再三之后,2015年,刘峰作出了一个决定:辞去深圳高薪工作,专注孵化器创建。
2016年7月28日,力合星空·728创域正式开园。刘峰也在2018年决定迎接新的挑战,担任佛山南海力合星空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从而由产业规划转到园区运营管理。
人才与南海的
“相向奔赴”
回看南海“科技镇长团”十年成长路,包括黄良辉、刘峰、曾晖、邓耀华、胡强等8名挂职成员先后在南海成立实体企业自主创业,实现了由“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转变,这背后是南海对人才求贤若渴与人才对南海创业环境的“相向奔赴”。
一方面,“科技镇长团”成员在南海挂职期间,出于对南海创业环境的认可,选择就地创业;另一方面,从“挂职做客”转变为“创业主人”,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在南海落地。
比如,启明光大凭借自主创新技术,打破国外的导电及柔性传感基础材料技术垄断,并与全球前十当中的4家知名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和稳定批量提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启明光大在南海的柔性电子产业中心已顺利封顶,将于明年3月投入使用,建成后产能规模将达到20亿元。
同样,优凯科技凭自主创新冲破了海外的技术壁垒,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条三腔凝珠封装线和相应配方技术。如今,它不仅是联合利华、上海家化、上海白猫等知名品牌客户的供货商,还与丹麦诺维信、美国杜邦、瑞士奇华顿等国外知名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优凯科技生产的三腔洗衣凝珠产品在日化行业的销售中占全国市场50%以上。
刘峰在将“专业孵化 创业投资 公共技术平台 创业导师”为核心的孵化管理模式运用到丹灶制造业创新小镇建设,如今,力合星空·728创域已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牌匾,园区累计孵化企业近170家、带动就业近800人,直接孵化高新技术企业9家,独角兽企业1家,引进培育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40个。
正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所言,南海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城市与人才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就,以广阔舞台、火热事业兴才留才。“科技镇长团”工作已成为南海“柔性引智”的一张标志性名片,更多的人才与南海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