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第二排是生产日期,01722=2017年22周,对应5月29日到6月4日之间。第三四位是闪存类型,58=2D NAND,59=3D NAND有些朋友对于由PHISON封装的颗粒编号还比较陌生,这里简单介绍一下PHISON的编号规律,第一排是颗粒编号:第一位是颗粒厂商,T=Toshiba,I=IMFT第二位是封装类型,T=TSOP,P=BGA

为迎接东芝全新64层3D闪存,影驰独立开辟了新的ONE产品线,并表示ONE系列以后将始终坚持只用东芝3D闪存。以下是影驰ONE 120G固态硬盘简要版评测,一起来看下3D TLC与2D MLC的比较。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

通过读音,ONE还被影驰赋予了“万”里挑一的寓意。包装盒中心One的首字母中蕴含了影驰的Logo形象,背面则是影驰今年提出的“存现在,储未来”Slogan。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2)

PS3111主控搭配了两颗PHISON封装的东芝64层堆叠BiCS 3D闪存颗粒。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3)

闪存颗粒编号为TT59G55AIV,东芝第三代3D闪存,单Die容量256Gb(另有512Gb规格用于大容量SSD),每个闪存颗粒内封装有2个Die。

有些朋友对于由PHISON封装的颗粒编号还比较陌生,这里简单介绍一下PHISON的编号规律,第一排是颗粒编号:

第一位是颗粒厂商,T=Toshiba,I=IMFT

第二位是封装类型,T=TSOP,P=BGA

第三四位是闪存类型,58=2D NAND,59=3D NAND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4)

第二排是生产日期,01722=2017年22周,对应5月29日到6月4日之间。

基准测试

基准测试1:TxBENCH测试

就Txbench和AS SSD Benchmark这类带宽测试来看,现今各种SATA固态硬盘的表现都比较接近,只能做个参考,实际意义不大。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5)

基准测试2:PC Mark 7测试

在一些入门级TLC固态硬盘中,经常可以见到PC Mark 7的RAW分数不及标准成绩的,一般可以认为是这种固态硬盘会在较重使用负载下表现吃力,对性能影响比较大。影驰ONE 120G的PC Mark 7测试中并没有出现上述情况。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6)

基准测试3:PC Mark 8测试

PC Mark 8存储测试成绩没有突破4900比较遗憾,这主要是主控的能力有限。尽管如此,使用东芝3D闪存的影驰ONE 120G相比搭配15nm 2D TLC的PS3111公版已经进步了很多,甚至不输给我们曾经测试过的15nm MLC版本。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7)

以下对比数据来自PCEVA(PCEVA)实测,闪存均来自东芝,不同固件版本也可能会对测试成绩产生影响。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8)

基准测试4: PC Mark 10测试

PC Mark 8的存储测试是基于副盘进行的,而PC Mark 10则是将测试盘作为系统盘使用的状态下进行,在有一定系统背景读写干扰的情况下检验固态硬盘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9)

与搭配东芝15nm MLC闪存的PS3111公版方案相比,影驰ONE 120G在应用程序启动效能上具备明显优势,这个结果打破了过去MLC一定比TLC性能好的传统认知。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0)

进阶测试

异常断电测试

美光在FMS2017闪存峰会上披露,返修产品真实故障成因排名当中,由异常断电引发的数据出错、固件失效、固件自身原因引发的故障占据了前三位。测试固态硬盘异常断电处理是验证其可靠性的有效手段,根据测试需要,该项测试在Windows 7系统 RST15.0驱动下进行,关闭LPM节能。测试开始前使用2GB大小的测试文件填充80GB空间,剩余空间用IOMeter生成的随机数据测试文件填充占满。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1)

每个测试循环包含2次异常断电。测试循环开始时倒计时20秒,由脚本控制USB继电器接通被测固态硬盘 5V供电( 12V始终断开),检测到固态硬盘后使用IOMeter进行4K QD32随机写入,倒计时结束后准时切断供电。停电后间隔3秒,重新进行一次短时上电,持续时间在0-5000毫秒之间随机产生,再次断电后为一个测试循环。由于上电后识别速度等原因,并非每次断电都能被SSD记录到SMART信息当中。

断电测试开始前影驰ONE 120G的意外掉电计数为2次,闪存平均擦除计数21、闪存最大擦除计数53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2)

断电测试结束时影驰ONE 120G的意外掉电计数为4178次,闪存平均擦除计数49,闪存最大擦除计数90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3)

测试结束后重新验证盘上原有40个测试文件的MD5信息,数据完整无误,写入中断电测试并未影响到盘上静态数据。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4)

针对影驰ONE 120G的异常断电测试共执行了2673个循环,实际断电次数5346次,被SMART记录到4176次。

同样的测试脚本曾分别用100次和909次断电测挂了两块假标TLC固态硬盘,用大约2500次断电测挂了一块未开二级OP的TLC固态硬盘。

总结:

随着NVMe向入门级下沉,市场受挤压的SATA固态硬盘现在更多比拼的是容量和价格,而消费者对于性能同样没有完全放弃,3D闪存的升级恰好顺应了用户的这一需求,为市场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受主控硬件规格的影响,首款使用东芝3D闪存的影驰ONE 120G性能表现不算惊艳,但也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在同级产品当中凭借PHISON公版方案拥有上佳的稳定性表现。

金士顿固态硬盘对比影驰固态硬盘(全系3D闪存影驰ONE120G固态硬盘评测)(1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