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与未来学院(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
人工智能学院与未来学院(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师生共同研发的智能魔镜、脑电波控制器以及自主编程NAO智能机器人舞蹈表演参加了2018年深圳高交会,获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截止到2018年底,全院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的学生比赛为53%,获奖比例高达85%以上。在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成果晋级全国总决赛,与众多名校同台竞技,最终获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有一队晋级省赛,获省三等奖;第四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总决赛,获江西赛区铜奖。学院成立至今,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厅科技项目3项,教育厅教改课题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证书8项,师生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5部。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教师在讲授NAO机器人编程三年磨一剑 科研上台阶
导语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于2017年8月份成立,共有五个专业,分别为机器人工程、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三个本科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专科专业。学校董事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旨在顺应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切合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江西工程学院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势,形成高端人才积聚效应 探索智能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促进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作出重要贡献。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是江西工程学院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打造学科发展生态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与地方工业建设。
人工智能学院是我校尽全校之力,重金打造的学院,学院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配有电工、模电、数电、单片机、嵌入式等基础专业实验室,同时配备了江西唯一的NAO机器人实验室、ROS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LabVIEW虚拟实验室等高端实验场所,同时拥有创客中心、自动化理实一体化教室、机器人理实一体化教室和无人机理实一体化教室等一系列的学生自主实验场所。人工智能学院现有副高职称以上教师8名,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10名,双师型青年教师6名。
ROS机器人实验室
工业机器人实验室
教师在讲授NAO机器人编程
三年磨一剑 科研上台阶
学院成立至今,获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厅科技项目3项,教育厅教改课题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证书8项,师生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5部。
师生共同研发的智能魔镜、脑电波控制器以及自主编程NAO智能机器人舞蹈表演参加了2018年深圳高交会,获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截止到2018年底,全院参加省级以上比赛的学生比赛为53%,获奖比例高达85%以上。在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成果晋级全国总决赛,与众多名校同台竞技,最终获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有一队晋级省赛,获省三等奖;第四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总决赛,获江西赛区铜奖。
教师发表的论文、专利和课题文件
学生获奖证书
教改奋争先 业绩创一流
人工智能学院以自动化专业为依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 X”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学校整合全校资源,提出以自动化(人工智能方向)、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方向)、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方向)三个本科专业为试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新工科”的标准,重新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市场设课程。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职称聘任、外出培训等方面配套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学院的联合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研创新工作;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人工智能课程的培训,参加类似的研讨会和论坛,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截止到本学期,分院已派出4批次教师(8人)到百度云智学院培训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
围绕“人工智能 X”的各专业方向,评选出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和学术骨干,使各主要研究方向能够顺利进行,以便将来取得更好的成效。聘请有一定影响的高学历高职称专家树立标杆,建成一支创新能力强、能够独立完成2-3门本科课程教学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对参与科研课题的要求,发挥科研骨干人员的作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科队伍的合作、严谨、创新的科研精神,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也是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人工智能 X”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会涉及到一些新课程,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为建设适应市场的课程体系,必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力争有一批适合应用型本科的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培养的教材。
学院举办的首届创意作品设计大赛
教学改革——将实验设备搬到教室
学生自行设计的飞行器
自主研发的ROS智能机器人
3、校企合作
自分院成立以来,一直致力跟上市场发展,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基地,目前已和8家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2018年,学校在和洪都先进工程智能研究所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基地,依托洪都先进工程智能研究所的资源优势、学校在积极推动双方的合作。与浙江科都电气有限公司签署校企深度合作协议书,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标准。课程开发原则上满足社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力争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原则上由校方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原则上在企业完成。
4、教育教学
学院在教师层面的改革主要表现: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采用混合式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翻转课堂、项目教学等教学手段,同时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多形式教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将科研项目融入到教学,并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学院学院教师组织学生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同时在每门专业课程开设前,要求任课教师对所授课程知识结构进行分解,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提炼,结合实际应用,设计出一定数量的课题项目,让学生选择参与的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学生层面的改革:成立了人工智能协会和无人机协会,面向全院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和晚自习时间,由分院教师或高年级学生将给新生讲解专业知识,教授动手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创新创业梦 参赛夺金奖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实施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大战略措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深入推进。
近年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成就:
1、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论坛、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等方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分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日渐浓厚。
2、创新创业平台迅速搭建
分院安排专门的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采用老带新的模式,每年向学校的大学生孵化基地推进2-3个创业团队,通过孵化基地的孵化,已有部分公司和团队有了盈利,慢慢步入正轨。
3、 创新创业竞赛
分院组织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类比赛有5个,分别是“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服务外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TRIZ创新方法设计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
第九届全国服务外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选手
感悟新时代 寄语追梦人
人工智能学院对2019级新生的一些建议和希望:
人工智能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分院的任何一个人的辛苦付出。
结合分院的专业和优胜,对即将步入大学殿堂的同学们,提一些建议和希望,大家共勉。
1.专业选择,选择人才缺口大的专业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缺口近150万,为尽快弥补人才缺口,2018年4月12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 X”复合特色专业。我校为支持江西省和新余市的经济发展,2017年校领导提出集全校的师资和资源,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学院,以所属的五个专业为试点,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在机器人、自动化和物联网应用方向上培养人才。
对即将填报志愿高考的学生而言,选择好的专业对后期的就业和薪资都将有极大的帮助。
2.进入大学后的抉择、计划
(1)要有强烈的危机感
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轻松了,真正的竞争还没有开始,大学只不过是认识大竞争的前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再大学期间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大学生活就不会有计划,有收获,大学生活很快就会过去,就会影响走上社会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影响一生的成长。
(2)要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就没有压力。现在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得到什么,现在需要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学。
(3)要有全面的计划,只有目标是不够的
目标具有时间化、指标化、具体化等特点,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计划。不能跟着感觉走,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要明确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什么指标,达到什么效果。
(4)珍惜青春,珍惜时间,珍惜机会,青春只有一次,时间不可逆转
人生有五大机遇:教育、婚姻、就业、职业变迁和重要的人际关系。教育排在首位,如果大学期间不抓住机会,抓紧时间学习,而且做其他不利于学习的事情,最后吃亏受苦的是自己。因为你浪费了人生最重要的三年或是四年,这个损失会明显地影响你以后的发展。
(通讯员:张文凤)
往日精彩回顾:
江工2019届毕业典礼 | 青春不散场,毕业再起航!孙清焕等杰出校友与你齐声说再见,共叙江工情!(内附高清视频回顾)
江西工程学院 新媒体运营中心
图文编辑:汪 娜
栏目监制:吴小曼
责任编辑:方怡婷
主编:谢 浓
总编:于永清
投稿邮箱:31085342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