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宇投资最新估值(资本为何放弃柔宇科技)
柔宇投资最新估值(资本为何放弃柔宇科技)在柔性屏产业赛道里,主流玩家如三星、LG、京东方等,采用的都是“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路线。这一技术不仅成本高,良品率低也是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柔宇另辟蹊径,拥有自己的“独门秘籍”:“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ULT-NSSP)”技术,凭借柔宇自诩的“高良率、低成本”迅速“出圈”。2012年,从斯坦福大学归国的“学霸”刘自鸿创办了柔宇科技,主攻全柔性显示屏和柔性传感器,这一技术的落地方向之一就是折叠屏手机。然而,如有神助的柔宇还是陷入欠薪、停工、亏损的“漩涡”。自2020年获得最后一笔融资后,柔宇科技在资本市场上“失宠”,公开资料中再未见有资本出手相助,冲击IPO的计划也数度搁浅。细数柔宇的融资历程,是什么让投资人决定放弃柔宇?有熟悉柔宇的圈内投资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柔宇的技术具备其独特性和门槛,但选择自建生产线却是将其引至亏损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本“宠儿”的8年:拿下A-F轮
当国内手机市场刮起“折叠屏”之风,入局玩家正高歌猛进之时,有着“独门”柔性屏技术,号称“高良率、低成本”的柔宇科技却正经历“凛冬”。
继上个月被曝欠薪半年之后,4月6日,柔宇科技再传将放假三个月。对此,多位柔宇科技的员工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成立于2012年,不到10年时间,柔宇科技成长为一家备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估值一度高达60亿美元(约合380亿人民币)。
高估值的背后,柔宇有着令人艳羡成长经历,融资一路拿到“手软”:自2012至2020的8年间,共40余家投资机构向柔宇科技抛出“橄榄枝”,给予大量资金支持,目前仅已披露交易金额的融资就有近百亿元人民币。
然而,如有神助的柔宇还是陷入欠薪、停工、亏损的“漩涡”。自2020年获得最后一笔融资后,柔宇科技在资本市场上“失宠”,公开资料中再未见有资本出手相助,冲击IPO的计划也数度搁浅。
细数柔宇的融资历程,是什么让投资人决定放弃柔宇?有熟悉柔宇的圈内投资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柔宇的技术具备其独特性和门槛,但选择自建生产线却是将其引至亏损道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资本“宠儿”的8年:拿下A-F轮融资,已披露融资金额近百亿人民币
2012年,从斯坦福大学归国的“学霸”刘自鸿创办了柔宇科技,主攻全柔性显示屏和柔性传感器,这一技术的落地方向之一就是折叠屏手机。
在柔性屏产业赛道里,主流玩家如三星、LG、京东方等,采用的都是“低温多晶硅(LTPS)”技术路线。这一技术不仅成本高,良品率低也是一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柔宇另辟蹊径,拥有自己的“独门秘籍”:“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ULT-NSSP)”技术,凭借柔宇自诩的“高良率、低成本”迅速“出圈”。
这一“独门秘籍”成为柔宇科技备受投资圈青睐的原因之一。2012至2020的8年间,共40余家投资机构向柔宇科技抛出“橄榄枝”,给予大量资金支持,目前仅已披露交易金额的融资就有近百亿元人民币。
细数柔宇科技的融资历程,已披露交易金额的融资可梳理成如下时间轴:
2012年6月,刚成立不久的柔宇科技获得了松禾资本和深创投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2013年6月,松禾资本和深创投继续领投,国际知名投资机构IDG资本入局B轮,柔宇科技获得了数千万美元投资。
2015年8月,松禾资本和深创投领投C轮,带着基石资本、中信资本、IDG资本、源政投资、富汇创投、浦发银行、Alpha Wealth、奇势资本等8家机构,共投入11亿人民币。
2016年11月,WARMSUN资本、前海母基金、启诚资本3家机构投资5亿人民币,此为柔宇科技C 轮融资。
2017年9月,柔宇科技再获8亿美元的D轮融资,其中5.6亿美元是来自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债权融资,2.4亿美元来自汉富资本、浦发银行、中海晟融、檀实资本和WARMSUN资本。
2018年5月,保利资本入局柔宇科技E轮融资;3个月之后,盈科资本、招银股权投资、安托资本参与E 轮融资。同样在2018年8月,沐盟集团、星河湾创投入局柔宇科技Pre-IPO,不过,这几轮融资的交易金额并未公开。此时,柔宇科技的估值已高达50亿美元。
2020年5月,柔宇科技再获F轮3亿美元融资。
从资本“宠儿”到“弃儿”:业内投资人认为柔宇不应选择自建生产线
8年时间,在资本的追逐下,柔宇科技迅速完成从A至F轮共13轮融资。
但即便有了技术和资金,作为创业公司,柔宇相比传统的制造业公司而言远没有深厚的产业化积淀,自建生产线对当时的柔宇并非明智之选。
然而,刘自鸿和团队最终却还是选择了自建生产线。有柔宇相关负责人透露,柔宇此前获得的融资基本全都投进了自建生产线,依然深陷“缺钱”窘境。
为何铤而走险?2017年,刘自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原因,表示柔宇实际是迫于无奈: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自建产线。但在2014年发布技术后,很多的制造行业包括面板的制造公司找来跟我们谈合作生产的事情。但我们在接触后,觉得不太容易去推进,原因在于有些制造商希望我们把技术、工艺先拿到他们的产线上去全部跑通后,才签合同,而不是先签。“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的团队怎么能答应?因为没有保障,工艺和配方等东西是没有办法通过专利进行保护的。团队有很多顾虑,就无法进行下去。”
但熟悉柔宇的投资界业内人士认为,正因柔宇选择了自建生产线的道路,才将其逼至欠薪亏损,投资机构望而却步的境地。投资人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技术出身的刘自鸿低估了自建生产线的烧钱速度,即便是百亿资金,自建生产线也能很快烧光,“团队对生产线的烧钱速度没有准确判断,即便是好的技术也浪费了。如果选择与拥有成熟生产线的企业达成合作,结果或许会不一样。”
柔宇自建的这个号称世界首条的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位于深圳龙岗,2015年10月开始筹建。这座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的柔性屏生产基地,2016年正式动工并陆续启用,2018年6月即宣布实现量产。
但是,这条生产线的量产能力也备受质疑。此前,南都曾报道了柔宇的“量产难”困境,除了与多个大客户之间的交易存在蹊跷,在产能方面,招股书显示柔宇的产能利用率也并不高。全柔性显示屏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设计产能分别是11.67、46.67、23.33千张,但实际产能分别为1.76、14.56、1.23千张,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5.1%、31.2%和5.3%。可见公司产能远未饱和,生产线可能存在大量闲置情况。
在柔宇科技的生产线宣布量产后,南都湾财社记者曾向柔宇方面发出前往生产线采访的申请,但未获柔宇方面应许。现在看来,拒绝外界到访或许也与其量产“困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柔宇被曝欠薪及放假三个月后,其背后的投资人也对柔宇的情况三缄其口。南都记者尝试向深创投、基石资本、松禾资本等曾为柔宇“两肋插刀”的投资机构发出采访请求,均未得到官方回应。
自救之路:科创板折戟,三年内亏损达32亿元
在面临资金困境后,柔宇科技也曾谋求上市。
2020年初,有消息称柔宇科技在美国提交了IPO申请,拟筹资10亿美元。不过,随后消息称柔宇放弃在美上市的计划,改为在中国市场上市。
2020年12月31日,柔宇科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柔宇科技计划通过本次IPO募集144亿元,将全部用于柔性前沿技术研发、柔性显示基地升级扩增建设、柔性技术的企业解决方案开发、新一代柔性智能终端开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相比144亿元的拟募资额,柔宇的营收和利润却十分惨淡。根据招股书申报稿,2017年至2019年,柔宇科技的净亏损分别为3.59亿元、8.02亿元和10.73亿元;而2020年上半年9.60亿元的净亏损,已接近2019年全年的亏损规模。三年半的时间,累计亏损达31.95亿元。
此次冲击科创板未能如愿。2021年2月9日,柔宇科技和保荐人申请撤回上市申请文件。2月10日,上交所公告,终止对柔宇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对于撤回的原因,当时担任独董的刘姝威解释,是因为“公司股东结构存在直接层面的‘三类股东’等适格性的情况尚待进一步论证”。
拯救者or“PPT”式合作?被曝欠薪后柔宇曾获新战略合作
面临窘境,也曾有投资人试图拯救柔宇。2021年12月,有媒体报道称,柔宇科技陷入资金危机后,参与公司A、B、C三轮融资的松禾资本正施以“救援”,帮助协调柔宇科技筹集资金,方案是向现有股东和有意向的投资方进行新一轮可转债融资。“不一定能成功,希望柔宇这次能挺过去吧。”对此,南都湾财社记者向松禾资本求证,但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应。
今年1月16日,资金链紧张的柔宇也似乎久逢甘霖迎来曙光,宣布与深圳中智卫安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卫安”)达成战略合作。
合作协议显示,中智卫安将向柔宇科技批量采购柔性显示屏、柔性传感器及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用于公司全线商用机器人产品,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采购金额累计约30亿元人民币。关于双方目前合作推进情况,中智卫安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不方便透露,“目前公司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友商的发展应是有它自身的考量”。
中智卫安背景如何,是否有实力负担约30亿人民币的订单,助柔宇渡过难关?天眼查信息显示,中智卫安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目前仅于2021年完成A轮及B轮融资,其中B轮融资公开披露仅数亿元人民币。此外,根据公开资料,目前该公司已落地使用的机器人也未见搭载柔性屏或采用相关技术。
还有柔宇员工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公司内部也看不出与中智卫安的合作进展,“如果有进展也会对内打强心针了,可是没有。”综合公司规模、融资历程、目前的落地产品和员工反馈情况来看,该公司能否向柔宇连续三年采购金额累计约30亿元人民币的订单仍是未知数。
此外,去年11月,柔宇还宣布签署6亿元订单,两年内完成交付。公开资料显示,柔宇将此次订单签署视为市场对柔宇自有技术和产品的再一次认证,但并未透露客户信息。此订单加之同中智卫安的战略合作,柔宇科技接受采购金额累计达36亿元,而这些采购能否真正落地,缓解柔宇科技资金紧张的问题,却仍是未知数。
采写:南都记者 严兆鑫 实习生 白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