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哪些内容(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最全完整版)
儿童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哪些内容(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最全完整版)4) 昏迷(coma) 又分浅昏迷、中度昏迷(又称昏迷)、深度昏迷。3) 昏睡(lethargy) 持续深度嗜睡,难于唤醒,对强刺激的反应短暂,或仅有痛苦表情。对大声呼唤只能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随意运动消失,防御反射尚存,有瞬目反射。(2) 意识不清晰或障碍者依轻重而分:1) 意识模糊或混浊(confusion cloudy) 定向轻微障碍,反应迟钝、淡漠,思维、语言不连贯,对各种刺激有反应,生理反射正常。可伴有知觉障碍,如幻觉、错觉。或伴烦躁不安、惊恐、惊跳、颤抖等精神运动兴奋,可统称为谵妄。如有恐怖性视幻觉、暴行、愤怒或片断妄想,可称之为朦胧或梦样状态。2) 嗜睡(drowsiness) 出现较长时间的睡眠状态,少动,对强刺激有反应,能被唤醒,并简单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且很快又入睡。各种深浅反射仍存在。
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新生儿、婴儿神经系统检查的时间,应在醒觉状态(wakefulness),非饥饿(吃奶前后1.5小时)、非吃奶时进行。幼儿和儿童的检查,应尽量争取其合作,一次查不完,可两次查。
意识状态(consciousness state)1
(1) 意识清晰(alert) 醒觉时,正常婴儿对外界反应良好。3个月后能逗笑,6个月能认识父母和陌生人,9个月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岁时对人和事有喜欢和不喜欢的表情。睡觉时,语言或疼痛刺激能引起醒觉反应。儿童有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
(2) 意识不清晰或障碍者依轻重而分:
1) 意识模糊或混浊(confusion cloudy) 定向轻微障碍,反应迟钝、淡漠,思维、语言不连贯,对各种刺激有反应,生理反射正常。可伴有知觉障碍,如幻觉、错觉。或伴烦躁不安、惊恐、惊跳、颤抖等精神运动兴奋,可统称为谵妄。如有恐怖性视幻觉、暴行、愤怒或片断妄想,可称之为朦胧或梦样状态。
2) 嗜睡(drowsiness) 出现较长时间的睡眠状态,少动,对强刺激有反应,能被唤醒,并简单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且很快又入睡。各种深浅反射仍存在。
3) 昏睡(lethargy) 持续深度嗜睡,难于唤醒,对强刺激的反应短暂,或仅有痛苦表情。对大声呼唤只能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随意运动消失,防御反射尚存,有瞬目反射。
4) 昏迷(coma) 又分浅昏迷、中度昏迷(又称昏迷)、深度昏迷。
① 浅昏迷 呼之不应,随意运动消失或偶尔轻微活动,生命征无明显改变,有吞咽动作,角膜反射、瞳孔反射仍存在,对强疼痛刺激有轻微反应。
② 昏迷 对周围事物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生命征有变化,角膜反射、瞳孔反射迟钝,肌张力下降,对强疼痛刺激无反应,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③ 深昏迷 全身肌肉松弛,生命征紊乱,各种反射均消失,瞳孔多扩大,大小便均失禁,强疼痛刺激不能引起任何反应。
精神状态(mental state)2
精神状态 是否安静、兴奋、激惹、多动、紧张、焦虑。情感是否欣快、低落或淡漠。情绪是欢乐还是忧愁。认识、思维、注意力、记忆力及行为正常否。此外,面部表情、眼神、哭声等均需注意观察。眼球凝视或发直,高调尖叫或称脑性尖叫常提示颅内高压,如颅内出血、脑膜炎时。
头颅(head and skull)3
(1) 头颅(cranium)大小 新生儿头颅和颅面比例相对较大,新生儿头长与身长之比为1:4(1/5),颅面之比为3:1。头围(额–枕径)足月儿平均34cm,小于31cm提示小头畸形,大于26cm提示大头畸形或脑积水。出生后前半年头围每月增长1.5cm,半岁时42cm。后半年每月增长0.5cm,1岁时46cm,小于43cm为小头畸形,大于50cm为大头畸形。2岁48cm,5岁50cm,15岁53cm~54cm,成人56cm~60cm。各年龄小于均值-2~3个标准差(m±2s)为小头畸形。
(2) 头颅形状 一般为圆形、对称。有难产或产伤者,可有头颅变形,或形成产瘤(先锋头),产瘤可超过骨缝线,骨膜下血肿则不超过骨缝线。
(3) 囟门(fontanel) 前囟对边中点之距离,足月儿2.5cm(2.1±1.5cm),过小或闭合过早(早于1岁)提示小头畸形,过大或闭合延迟提示佝偻病、脑积水、呆小症。安静时前囱平坦,前囟突出、紧张提示脑膜炎、脑炎、颅内高压。前囟凹陷提示脱水、消瘦。后囟、侧囟2月~3月内应闭合,不闭合提示脑积水、佝偻病。前后囟之间出现第三囟门,见于先天愚型。新生儿颅缝可重叠或分离。已闭合的颅缝重新分离和头皮静脉明显怒张,也提示脑积水。沿矢状缝(尤其枕部)附近有软性囊肿膨出,提示颅裂和脑膜膨出。
(4) 其他 3岁以后颅部(前囟、颞部、眼部)听得粗糙响亮双期血管性杂音,提示脑血管畸形。发际低、颈短提示颅底凹陷症。
面部、五官 4
某些面容和五官异常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密切关系。如先天愚型有面部圆平,眼裂小而上斜,眼距宽,鼻梁塌,口小伸舌,耳位低下,面容愚钝等。呆小症有眼睑浮肿,眼裂小(但不上斜),鼻梁平而宽,鼻翼肥大,唇厚,舌大伸出口外。苯丙酮尿症有肤色浅淡,毛发淡黄,虹膜棕黄,门齿稀疏。粘多糖病I型有面容粗笨,鼻梁宽而平,眼距远,唇厚,舌大,耳位低下,牙小而稀,齿龈肥厚及舟状头等。小眼球、眼距过远(眼眶增宽),鼻梁宽平、下陷,小鼻,腭裂,大舌,小颌,耳位低下等面部和五官畸形,是许多染色体疾病的体征,检查时应予注意。
脑神经检查及定位意义5
(1 ) 嗅神经(olfactory nerve):检查有无一侧或双侧嗅觉消失、幻嗅。见于颅底骨折时。
(2 ) 视神经(optical N):有无视力障碍、视野缺陷,如全盲、偏盲、象限盲。见于视神经胶质瘤、垂体肿瘤等。
(3)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有无眼球运动障碍、复视。上睑下垂、眼球不能内收及瞳孔扩大提示动眼神经麻痹,见于海马钩回疝(小脑幕切迹疝)等。上脸下垂(ptosis)见于先天性上脸下垂、重症肌无力。玩偶眼现象即眼不随头转,示中、桥脑病变或肿瘤。一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及面部不出汗,称为霍钠(Horner综合征。见于交感神经通路病变。
(4 ) 滑车神经(trochlear N):一侧眼球内斜视,复视,不能向外下方斜视,难以下楼梯,提示滑车神经麻痹。
(5)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 三叉神经区域片块状感觉障碍,提示三叉神经核下性病损;节段性、洋葱皮样感觉分离障碍(痛温障碍、触觉存在),提示三叉神经核性病损。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颔偏向患侧,提示三叉神经运动支病损。另有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临床表现: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区,多以单侧牙痛或颜面、下颌、鼻旁疼痛起病;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的分布区出现刀割样、电击样或烧灼样剧烈疼痛,反复发作,突然出现,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骤停,可伴有同侧流涎、流泪、面肌反射性痉挛等;疼痛区常有扳击点,可因洗脸、刷牙、进餐、说话等机械性刺激诱发疼痛发作。
(6) 外展神经(abducent N): 外直肌瘫痪,眼球内斜视,不能外展,示外展神经麻痹。见于脑炎及脑肿瘤(但系假定位征 false localized sign)。
(7) 面神经(facial N): 下面部肌肉瘫(表现为鼻唇沟平坦、消失,不能鼓腮,露齿、吹哨、噘嘴,流涎,贮食,鼓帆),提示中枢性面瘫,见于内囊病变,大脑中动脉血管病。上面部肌肉也瘫痪(表现为眼裂增大,不能合闭,瞬目少,露白,眼泪外溢,额纹消失,不能皱额、抬眉,闭眼时眼球上窜),提示周围性面瘫,见于贝尔瘫(Bell’ palsy)。
(8) 位听神经(stato-acustic N):包括听神经(auditory N)即耳蜗神经(cochlear N),前庭神经(vestibular N) 检查有无耳鸣,耳聋(传导性、神经感音性、混合性),眩晕,眼震及平衡障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致听神经损害,因此6岁以下儿童慎用。我国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生率6‰。
(9 ) 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 咽腭部感觉消失,咽反射消失,运动障碍,舌后1/3味觉消失,提示舌咽神经麻痹。
(10) 迷走神经(vagus N): 一侧软腭不能上提,悬雍垂偏向健侧,咽腭反射消失,咽部积痰,吞咽困难,鼻孔呛水,声嘶,鼻音,声带麻痹,提示迷走神经麻痹。通常Ⅸ舌咽与Ⅹ迷走神经同时受累。见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等。
(11) 副神经(accessory N):点头样痉挛(见于婴儿痉挛)、痉挛性点头或斜颈,提示副神经剌激性病损。头向健侧转动困难,肩下垂,耸肩困难,上肢不能举过水平线,提示副神经麻痹。
(12) 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 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偏向病侧,提示核下性病损;舌偏向健侧,提示核上性病损,是内囊病变脑性偏瘫的一部分。
(13) 多数脑神经同时受损: 第3、4、6、7对脑神经合并受累,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脊柱(spinal column)6
注意有无畸形,如颈短,胸腰段脊柱前突,后突、侧突,腰骶脊柱裂,脊膜膨出。腰骶部皮肤隐窝,色素沉着或一撮毛,常提示皮毛窦,与脊膜腔相通时,易反复发生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皮肤(skin)7
神经和皮肤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某些皮肤病变与神经疾患有一定关系,如神经皮肤综合征。面部纤维血管瘤 色素脱失斑和躯干鲨鱼斑提示结节性硬化。皮肤咖啡牛奶褐色斑(café au lait coffee with milk)提示神经纤维瘤 结节性硬化等。面部血管瘤可能与脑膜血管瘤同时存在,提示脑面血管瘤病。
皮纹:手掌、脚掌皮纹特别是指纹,由先天遗传而来,终身不变。某些神经性疾患和染色体疾病有特殊的皮纹,可用以帮助诊断。正常人通贯掌横纹阳性率在2%~5%以内,先天愚型半数有通贯手。atd角正常平均45°),80%的先天愚型患儿atd角增大至60°~75°,病人大坶趾球部80%有胫侧弓形纹(胫弓),而正常人多为尺侧箕形纹(正箕)。猫叫综合征可有通贯手,atd角增大,斗形纹和弓形纹增多。
运动功能8
(1) 姿势,体位(posture) 足月新生儿安静仰卧时,四肢呈屈曲状态,股部略外展。未成熟儿由于肌张力低,呈青蛙腿状姿势,即上肢轻屈外展放于头旁,下肢完全外展。角弓反张提示脑膜刺激严重。上肢屈曲、内收,前臂紧贴于前胸部,下肢强直性伸直,为去皮质姿势。四肢强直性伸直为去大脑强直。下肢外旋、足外缘着床者,称Kennedy足外旋征,示下肢瘫痪。
(2) 步态(gaits) 观察立位是否能站立,站稳,有无倾倒或跌倒。行走时能否正常进退、走直线、走圆圈、走跟—趾步伐。行走时步子的大小、速度如何,两上肢摆动协调否。
异常步态有:
1) 偏瘫步态(hemiplegic g) 脑性痉挛性偏瘫病人走路时,下肢伸直、足下垂,抬高骨盆,以髋关节为轴心而呈划圈步态,见于脑性瘫痪、内囊病损恢复期,常有上肢屈曲、不摆动。
2) 剪刀步态(scissors g) 痉挛性四肢瘫或双下肢硬瘫病人走路时,双下肢痉挛性伸直,膝关节靠近,跟腱挛缩,足尖向下着地,致双下肢呈剪刀样交叉状,步行困难,或称痉挛步态。见于脑性瘫痪痉挛型和脊髓性痉挛性截瘫。
3) 小脑步态(cerebellar g) 双侧小脑病变病人走路时,双下肢分开,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走直线,有如醉汉,称蹒跚步态,同时有上身和头部摇晃。见于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症、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等。单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肢体向病侧倾斜,见于单侧小脑半球肿瘤。
4) 慌张步态(festinating或推进性步态,propulsive g) 苍白球—旧纹状体病变病人走路时,起步困难,步行后先慢后快,越来越快向前冲,停步和转换方向也困难,同时躯干、四肢弯曲,躯干摇晃不稳。见于帕金森(Parkinson)综合征(震颤麻痹)。
5) 前庭迷路病变步态(vertigo-labyrinthic g) 此种病人不能站立和平衡,易倾倒,单足站立和走路更困难。同时有眼震、头倾斜、恶心、呕吐。见于耳性眩晕病(梅尼埃尔病,Meniere病)。
6) 深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tabetic g) 脊髓后索病变病人走路时,双下肢分开,脚基增宽,两目注视双脚,闭目后难立而倾倒,行走缓慢,常足跟先着地,同时躯干前倾和摇晃。见于脊髓后索变性或联合变性及梅毒脊髓痨。
7) 跨阈步态(stepping g) 周围神经疾患病人走路时,提腿高,放腿时用力拍地。足尖下垂,见于脊髓灰质炎,多发性周围性神经炎,周围性瘫痪、腓总神经麻痹及注射麻痹时。
8) 鸭步(waddling g) 骨盆带肌营养不良病人走路时,骨盆左右摇摆,有如鸭子走步,上楼梯特别困难。腰椎常有前突。后期有特殊起床起立姿势,称Gower征(见本章第六节)。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9) 癔症步态(hysteria g) 病人并无瘫痪,但不能站立和走路,或走路形态奇特,呈奇形拖步,摇而不倒,倒而不伤。各种神经体征均阴性,但可有肌强直、木僵状态,睡“空”枕袋以及Hoover征阳性(病人卧时,检查者将两手轻握病人小腿下部,然后用力下压一侧下肢,但另一下肢不能上举,正常人则能上举,如病入一侧下肢瘫痪,嘱抬高健肢,检查者仍能感到瘫肢有压力感)。
10) 舞蹈样步态(choreiform g) 以步态类似舞蹈而得名,如风湿病小舞蹈症。
(3) 运动(movement motor) 婴儿的运动发育规律是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程序是:二(月)抬(头),四翻(身),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会走。运动发育迟缓常提示大脑发育不全或脑性瘫痪。未成熟儿的活动可较少,足月儿四肢可不自主地乱动,偶有惊跳,短暂震颤。新生儿动作呈不规则不协调的蠕虫样。如出现呼吸暂停,眼球上翻或凝视、直视,面部和手足局限性抽动,则为抽搐,新生儿很少有癫痫全身性大发作。将小手巾蒙于婴儿脸上,即使新生儿也能将其弄开(蒙面征),半岁仍不能者,提示大脑发育不全。注意小儿自动运动有无缺少或过多,有无不自主运动,如抽搐、抽动、舞蹈症、手足徐动、震颤、肌阵孪、扭转痉挛以及共济失调等。
(4) 肌容积(muscular volume) 观察或触摸肌容积正常否,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肌萎缩(atrophy)或肥大(hypertrophy),有无先天性半侧肌肥大或半侧肌萎缩。
(5) 肌力(muscular strength) 肌力是肢体主动伸屈的力量。使关节处于中间位置阻抗检查之。
肌力分6度:
0°:肌肉无任何收缩运动(完全瘫痪)。
Ⅰ°:肌肉关节无活动,可见或触到肌肉或肌腱轻微收缩,或指、趾活动(接近于完全瘫痪)。
Ⅱ°:在不受地心吸力影响时,能有轻度收缩,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力,平卧时腕或踝关节可活动(重度瘫痪)。
Ⅲ°:可以对抗地心吸力而动作,但不能对抗阻力,平卧时肘、膝关节有伸屈活动,但不能提举(轻度瘫痪)。
Ⅳ°:能对抗地心吸力和外加阻力而动作,平卧时肘、膝关节有伸屈活动,并能提举,但肌力减弱(接近正常)。
Ⅴ°:肢体活动与肌力均完全正常(正常)。
肢体重瘫时出现抬起后快速落下(坠落试验落鞭征)。上肢轻瘫时,伸臂易下落,手臂与前臂夹角加大,平举双手时,小指外展,拇指对掌和数指困难(Barre's sign)。下肢轻瘫时,仰卧屈膝体位,双膝易外倒,伸直下肢后,抬举无力,下压力增强,足轻度外展,瘫侧变宽(Heibronnor征)。俯卧屈膝体位时小腿易迅速下落。腹肌瘫痪时,腹部下陷,两胁腹外侧变宽。颈肌瘫痪时则垂头或头后仰。膈肌瘫痪时,用双手限制胸部肋间肌活动,仍无腹式呼吸且呼吸窘迫。肋间肌瘫痪时,用双手限制上腹部腹式呼吸,仍无胸式呼吸且呼吸窘迫。
(6) 肌张力(muscular tone) 即肢体被动伸屈的力量,检查时嘱病人放松肌肉。肌张力能反映大脑发育成熟的程度,而脑发育的成熟程度与胎龄密切相关。通过肌张力的检查可估计胎龄。胎龄32周以前的未成熟儿肌张力甚低,呈大腿外展的蛙样姿势,足跟能触及耳部,膝关节屈曲所形成的胭窝角>110°,手触对侧肩部时,肘超过身体中线,伸直臂、腿时不能迅速弹回,头常后垂。眙龄38周以上的足月儿,四肢屈肌张力较高,国窝角小于90°,足跟不能触耳,手触肩时肘不超过中线,伸直臂、腿时能迅速弹回,头能竖直几秒钟。将双手放于新生儿两腋下提起身体时,足月儿的头能竖直,下肢屈曲,此为正常垂直悬挂反应,如躯体下滑,四肢松弛无力,亦提示肌张力明显降低。
3个月以上婴儿屈肌张力逐渐下降。肌张力过低,提示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愚型、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小脑疾患、周围神经炎,脊髓灰质炎、周围性瘫痪、周期性瘫痪和代谢性疾病等。肌张力过高,折刀样痉挛性强直提示中枢性瘫痪。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提示锥体外系病损。双下肢内收肌角小于90°,示肌张力增高,见于痉挛型脑瘫。
(7) 共济运动(coordination) 共济失调(ataxia)协调运动障碍)分为大脑型,小脑型、前庭迷路型及深感觉障碍型。检查方法有:①指鼻试验或鼻—指—鼻试验。②跟膝胫试验 病儿平卧,抬高一支腿,用足跟在对侧膝盖沿胫前向下划至踝部。③对指试验 拇指对各指。④轮替运动 手腕快速旋前旋后运动或交叉拍腿。小脑半球病损易出现上述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损易出现闭目难立(Romberg's sign),此征还可出现于前庭迷路病变、脊髓痨时。深感觉障碍型共济失调于闭眼时更明显。
感觉(sensation)9
婴儿可用大头针查痛觉,观察面部表情和肢体运动,同时可借脊髓肢体回缩反射确定有无肌肉瘫痪。年长儿合作才能作感觉检查。
(1) 浅感觉 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
(2) 深感觉 包括位置觉、震动觉、运动觉等本体感觉。
(3) 皮层感觉 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对点单感,实体辨别觉(即大小、形状、质量辨别觉)。
(4) 感觉障碍的(paresthesia)类型 有感觉减低或迟钝,感觉缺失或丧失,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分离,感觉倒错,感觉异常(如麻木、灼热)以及各种疼痛等。
(5) 感觉障碍的分型 根据系统感觉检查的结果而定出型别:周围型、节段型、传导束型。
反射(reflexes)10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内、外、本体感受器个感觉性传入神经→中枢(脊髓、脑干、皮质内)→传出神经→效应器(如肌肉、腺体)。反射弧中断则反射消失。由于每一反射都有它特定的节段反射中枢,故双侧(尤其一侧)反射增强、消失或减弱,都有神经定位意义(如上、下级运动元瘫痪的定位)。记录方法:丧失(-或0),减弱㈩,活跃( ),增强或亢进( ),轻微阵挛( ),持续阵挛( )。
(1) 深腱反射(deep tendon reflex DTRs) 为肌腱、肌膜的牵张反射。
1) 上肢(upper extremities C5~T1)。 ① 肱二头肌反射 ② 肱三头肌反射 ③ 桡骨膜反射 ④ 尺骨膜反射 ⑤ 屈指反射 。
2) 下肢(lower ext,L2~S2)。
① 膝反射(patellar R knee jerk) ② 股二头肌反射 ③ 踝反射(ankle R 跟腱反射)。
深反射亢进者由于伸肌持续牵张,引起节律性收缩,形成阵挛,如膑阵孪、踝阵挛,多为锥体系病损所致。
3) 其他 ① 腹直肌反射 ② 梅尔反射(Mayer reflex) ③ 勒李反射(Leri R) ④ 下颌反射 ⑤ 眉间反射。
(2) 浅反射(superficial R) ①腹壁反射(abdominal S D)②提睾反射(cremasteric R) ③ 肛门反射 ③足跖反射 ⑤ 角膜反射 ⑥ 咽腭反射 。
(3) 病理反射(pathologic R) 是锥体束损害可靠的证据。2岁前出现大多不一定具病理意义,但恒定性单侧出现仍有意义。
1)下肢伸肌组病理反射
① 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 最常出现,也最可靠。用钝针自足跟外缘向前划向前掌内缘,阳性者有强直性姆趾背屈和其余四.趾扇形扇开,有时还有小腿屈曲现象。间或自动Babinski征。背屈反应为运动区(4区)损害的结果(同时还有肌张力下降),散开反应是运动前区(6区)损害的结果(同时还有肌张力增高),4,6区同时受损才出现典型Babinski征。Babinski等位征有以下几种:② Chaddock征 ③ Oppenheim征 ④ Gordon征 ⑤ ⑥ Schaeffer征 诸征阳性者,有拇趾强直性背屈,否则为阴性。
2) 下肢屈肌组病理反射 ① Rossolimo征 ② Mendel-Bechtersw征 。
3) 上肢屈肌组病理反射 ① Hoffmann征 ② 屈指反射
4) 头面部(脑干)病理反射 吸吮反射,Chvostek征和口轮匝肌反射(叩人中穴处引起口轮匝肌收缩)等某些原始反射,在新生儿期是正常现象。年长后仍存在,提示皮质脑干束损害。 ① 掌颏反射 ② 下颌反射 。
脑膜刺激征等(signs of meningeal irritation )11
脑、脊膜炎症和受刺激时,出现前囟突出、紧张和颈强直(anterior fontanell buldging & neck stiffness nuchal rigidity)。① 克尼格( Kernig)征 ② 布鲁律斯基征(Brudzinski sign) ③吻膝征(kiss knees sign)。见于脑膜炎早期和恢复后期。
④ Lasegue征 坐骨神经或股神经痛时,直腿上抬时,沿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疼痛和放射痛。颈肩臂神经痛时,嘱病儿双上肢水平外展,检查者强力使上肢旋后,出现疼痛,称上肢lasegue征。
植物(vegetative autonomic)神经系统功能检查12
除体温、呼吸、脉搏、血压(T,P,R,BP,Pain)生命征(signs of live)外,还可查:① 心眼反射 ② 颈动脉窦压迫试验 ③ 皮肤划痕征 ④ 本毛反射 ⑤ 发汗试验 ⑥ 膀胱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高张力膀胱而发生尿失禁,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低张力膀胱而发生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