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电容问题如何解决(那些口头白沫的主板电容)
主板电容问题如何解决(那些口头白沫的主板电容)当时的电容爆浆问题几乎全部出在台系的GSC、OST、Jackcon等电容品牌,因此很快行业对台系电容闻之色变。该厂更是为此付出了超过5.7亿元的代价,并从此一蹶不振。图片源自网络雪片般的消息飞向事件的中心——主板厂,事实证明其这批主板的电解电容出现大面积漏液问题,随后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爆浆。电容在工作时会产生高温,如果电容质量较差达不到标称值的话可能出现电解液会被加热至沸腾,最终顶爆了电容外壳。
熟悉DIY的玩家相信都知道,现在的大多数主板都采用全固态电容布局了,而在十多年前固态电容只少量存在于CPU周围,而更早一些时候则完全是电解电容。 那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全固态电容呢?放心,今天只讲故事不讲技术。事件的开头源一段凄惨的故事。
主板上的电容主要用来滤波,尺寸大容量大耐高压耐高温是厂家的的基本需求。但当时的电脑应用环境并不像现在这么复杂,许多厂家的主板电容用的都是最普通的产品,更没人会拿电容当卖点,毕竟那是个CPU风扇还在用原装的时代。
图片源自网络
2002年的时候,某家主板企业突然被爆出产品电容大量破裂,引发主板故障。这一问题随后迅速发酵,即便在那个互联网并不算太发达的时代这一消息也得到飞速传播。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自己的主板漏液,点不亮了,涉及主板多达18款。
图片源自网络
雪片般的消息飞向事件的中心——主板厂,事实证明其这批主板的电解电容出现大面积漏液问题,随后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爆浆。电容在工作时会产生高温,如果电容质量较差达不到标称值的话可能出现电解液会被加热至沸腾,最终顶爆了电容外壳。
当时的电容爆浆问题几乎全部出在台系的GSC、OST、Jackcon等电容品牌,因此很快行业对台系电容闻之色变。该厂更是为此付出了超过5.7亿元的代价,并从此一蹶不振。
几乎同期,电脑行业发生了另一起严重的电容事故,某显卡品牌为了追求超频性能,选择了钰创低延迟高速显存颗粒,该显存有着更大的超频潜力,但殊不知该显存对电容的ESR要求极高。厂家使用普通电解电容驱动显卡并没什么问题,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电容ESR开始暴增,显卡出现大面积花屏。
三洋SVP固态电容
而厂家技术人员始终没搞清原因,只是单纯的认为ESR不够低,并选择价格更高的三洋CVEX混合电容,结果也没最终解决问题,直到阴差阳错的用了三洋固态电容。当然这个品牌现在还在零售市场中,所以我们也不便多说。
这两件事情给硬件产业极大震撼,不同于显卡有公版这个模板,主板行业依赖于厂家自行研发和布局,对电容的需求也出于自身对产品性能、成本和售价的多方面考虑。
红宝石电解电容
板卡厂家如梦初醒,电容竟然如此重要? 从此往后各大主板厂开始往产品上配置性能更好的日系电容,而当初那家爆浆厂更是宣称全面采用日系RUBYCON,也就是红宝石电容。
而一线品牌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日系电容,包括NCC日本化工、NICHICON等。但是电解电容的原理就决定了其寿命有先天不足,对此从2006年开始不少新主板开始在主板供电区域部署固态电容。
某些主板采用固态 电解混合方案
铝电解电容再怎么折腾也无法避免爆浆问题,很多电解电容顶部有个K字或Y字图案,就是用来泄压防爆炸的。而固态电容没有这些先天缺陷,固态电容的稳定性、低ESR性能、超长寿命特性使其表现远超电解电容,当然价格也贵。
微星主板早不惜成本的采用日系全固态电容
过去的主板由于CPU性能不足,经常在2-3年左右就会被整体更换,而如今CPU性能充沛的情况下用户换机周期也越来越长。
P35时代微星已经采用全三洋固态电容
为了让用户能更稳定可靠的长期使用微星主板,我们早在十多年前就将主板上的主要电容均换成了固态电容,这也就是为何当今微星主板能长寿的秘密,当然除了电容本身素质过硬外,厂家生产时的制造水准也非常重要。
有人说教训能换来经验,这一点本人非常认同的,无论是大到航空安全还是小到主板电容,一个小小元件就能毁了一个企业,但反过来说无数的血泪故事才换来了今天的可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