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佐格院士入驻青岛院士港(收获从来不会是轻而易举)
赫尔佐格院士入驻青岛院士港(收获从来不会是轻而易举)一)兴趣是科研的最大动力鲍院士此次回国受到国内的多家知名大学邀请,邀请鲍院士做学术交流报告。鲍院士在2016年6月6日做客南京工业大学,谈学习与科研的很多感触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鲍院士的研究领域是人造皮肤,“所谓人造皮肤,是由敏感度极高的电子感应器所组成,当感应器连成片时,就形成为皮肤。”人工电子皮肤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这种皮肤像纸一样薄,具有双层结构,外层是感知压力的传感器,由塑料和碳纳米管制成;内层是柔性电子电路,可以把压力信号转变成电子信号,传递给大脑,刺激神经元,甚至可以感知蝴蝶落在表面的“触觉”并作出反应。鲍哲楠教授团队在弹性纤维研究上又取得突破,开发出的人造肌肉不但伸缩性十足,还拥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此次报告座无虚席,许多南大的师弟师妹慕名“追星”而来,鲍哲楠教授优雅的气质和精彩的演讲,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
【人物简介】
鲍哲南教授出生并成长于中国南京,在南京大学完成三年本科课程后移民美国,进入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学习。1995年,她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任职,从2004年起,加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这期间,她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美国最优秀的女化学家之一。因在人造皮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鲍哲楠教授被评选为“影响世界华人大奖”、“Nature 2015十大科学人物”,2016年2月,鲍哲楠教授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汇维特科技邀请到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鲍哲楠到我公司研发中心交流访问,汇维特科技卫旺博士向鲍院士介绍了汇维特公司的发展思路以及主要的产品和业务模式。与鲍院士同行来到汇维特科技的还有很多硅谷回来的人才以及国内的顶级投资机构,大家都是慕名而来,希望与鲍院士能够有后续的深度合作。在听取汇维特关于发展思路以及商业模式的交流之后,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与认可。
此次,汇维特科技能够邀请到鲍院士得感谢硅谷的朋友,他们是硅谷杰出的活动家。鲍院士是Nature评出的2015年度十大人物,在学术领域造诣非常深厚,鲍院士在报告厅做了题为“Skin-inspired Electronics”的报告,展示了鲍院士课题组对人造皮肤的研究成果。鲍院士的报告活动,很多新闻媒体也积极赶到现场进行报道。鲍院士非常谦虚、低调、平易近人,务实的作风给在场的各位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鲍院士也讲述了学科交叉与思维相互之间碰撞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做重大创新非常重要。
鲍院士的研究领域是人造皮肤,“所谓人造皮肤,是由敏感度极高的电子感应器所组成,当感应器连成片时,就形成为皮肤。”人工电子皮肤有望在假肢、机器人、手机和电脑的触摸式显示屏、汽车安全和医疗器械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这种皮肤像纸一样薄,具有双层结构,外层是感知压力的传感器,由塑料和碳纳米管制成;内层是柔性电子电路,可以把压力信号转变成电子信号,传递给大脑,刺激神经元,甚至可以感知蝴蝶落在表面的“触觉”并作出反应。鲍哲楠教授团队在弹性纤维研究上又取得突破,开发出的人造肌肉不但伸缩性十足,还拥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此次报告座无虚席,许多南大的师弟师妹慕名“追星”而来,鲍哲楠教授优雅的气质和精彩的演讲,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报告结束后,鲍院士和投资结构做了一个小范围的座谈,规划如何通过资本联动,实现折中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传感器的产业化,大家的交谈非常热烈,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汇维特科技在后续会与鲍院士有深入的合作与互动。
鲍哲楠教授投入了十年时间开发人造皮肤材料,模拟皮肤能弯曲和愈合的能力,同时也可充当传感网将触觉、温度和疼痛信号传送至大脑。她希望最终能够构建出一种植入传感器的灵活的电子织物,可以覆盖在假肢上,复制出皮肤的一些感觉功能。鲍哲楠的研究工作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并朝着复制出触觉的一个方面——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出无力握手和用力握手之间压力差别的感觉机制这一目标又迈进了一步。鲍教授说:“这是第一次一种灵活的、皮肤样的材料能够检测到压力,并将信号传送给神经系统的组件。”构建出了一种塑料“皮肤”,可以检测出施加给它的压力,及生成电信号将这种感觉输入信号直接传递至活体脑细胞中。
鲍院士经验分享:
鲍院士此次回国受到国内的多家知名大学邀请,邀请鲍院士做学术交流报告。鲍院士在2016年6月6日做客南京工业大学,谈学习与科研的很多感触非常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一)兴趣是科研的最大动力
“我认为兴趣是科研的最大动力。”1970年出生的鲍哲楠教授,父母都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很小的时候就经常随父母去实验室。“用量杯量液体,在反应器皿中进行混合,发现了些许的变化,让我觉得很神奇!”鲍教授谈及对科学研究的最初兴趣时回忆道。由于她对化学反应所表现出的异常喜爱,她父亲有时会带些硅片等回来给她“玩”。与各类小反应的“打交道”激活并坚定了她的科研兴趣。她认为,找到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拓展知识面,可以打开自己的科研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而要多思考、多想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消化知识、吃透知识,从而做到应用知识。
二)学习是最轻松幸福的事
“军训是最能磨砥人意志的活动,让我记忆犹新。”1981年,鲍教授就读于南京金陵中学,谈及中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事时,她说道,“刚入学,在炎炎烈日下站军姿、练军体拳、拉练,真的很辛苦。”鲍教授说,一周的军训让整个人似乎脱了一层皮,但同时,又似乎让人脱胎换骨了。军训结束后,她似乎比任何时候都爱上了学习,因为较之军训,学习是很轻松很幸福的事,既能让你有收获又不是很劳累。
三)收获从来不会是轻而易举的
“我初来美国时,家里只有100美金,这意味着下个月的生活费得自己打工赚取。”鲍教授谈及1990年大三从南京大学转而入读美国伊利诺州大学芝加哥分校化学系时说道。离开故土,入读新学校还要自己赚取生活费,让她真切地明白没有一样东西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要获取首先必须全身心地付出,要成功必须奋斗。“独立生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丰富了经历,给精神提供了养分,让你懂得了事事皆不容易,惟有拼搏、惟有奋斗才有成功的可能。”
四)人造皮肤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科学研究需要一个过程,绝不会朝夕之间取得质的突破。”2015年,鲍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描述了人造皮肤模拟触觉的机理。2016年,团队又在弹性纤维研究上取得突破,开发出的人造肌肉不但伸缩性十足,还拥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鲍哲楠介绍说:“人造皮肤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前景非常广阔。一开始,我们是希望使机器人有触觉,比如机器人去扶一个人的时候,它会知道手要抓多紧;去拿一个东西的时候,它会知道需要多大的力气,但这只是其应用的一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触觉的传感器,可应用的方面也有很多。比如,人造皮肤的灵敏传感器,可以用在手机和显示屏幕上,还有以后烧伤的病人,在皮肤移植之后,也能恢复触觉;还有一个可能的地方,就是驾驶的方向盘,如果安置了触觉传感器,在驾驶员很累没有扶住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自动感知驾驶员的非正常行驶,然后发出提醒,这样也能减少交通事故。”鲍教授领导研制的“灵敏”人造皮肤对机器人科学来说是一大迈进,同时这对人类皮肤移植术以及假肢感知力的改进也有很大帮助。
据介绍,鲍哲楠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弹性纤维研究上取得突破,开发出的人造肌肉不但伸缩性十足,还拥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人造肌肉由高分子聚合物链条缠绕而成。链条中含有硅、氧、氮、碳等多种原子,还有铁盐。铁原子通过化学键和氧、氮原子相互连接,确保链条能够拉伸,却不容易被拉断。由于柔性材料是软的,所以其制成的电子器件穿戴在身上时,与器官联系更紧密、更服贴、更柔软、易拉伸,现在的机器人、机器鸟、机器鱼会振动类的动作,但应用了柔性材料的人工肌肉后,其动作会更精细、更准确。
汇 智 道 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