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脑部脑干脑室系统

导读: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

同时,人体又是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神经系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进行迅速而完善的调整,使人体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见,神经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调节作用,人类的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特别是大脑皮层不仅进化成为调节控制人体活动的最高中枢,而且进化成为能进行思维活动的器官。

因此,人类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由中枢部分及其外周部分所组成。

脑部

脑干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

脑室系统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

大脑供血动脉3D扫描CT成像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

磁共振成像&人脑模型对比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

人脑区域图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6)

神经分布图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7)

小脑皮质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8)

小脑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9)

脑岛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0)

基底核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1)

海马和穹窿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2)

各种剖面图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3)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4)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5)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6)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7)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8)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19)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0)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1)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2)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3)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4)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5)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6)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7)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8)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29)

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0)

形象记忆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1)

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2)

脑损伤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3)

不同部位脑病的瞳孔变化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4)

常见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品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5)

各种颅内出血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6)

几种类型脑出血的CT表现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7)

急性颅内高压所致脑疝的分型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8)

颅顶层次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39)

面神经—— 一巴掌就能记住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0)

脑脊液循环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1)

神经病变时瞳孔对光的反射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2)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损伤的鉴别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3)

头痛困扰,你属于哪一种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4)

脊柱

外周部分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它们组成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分布于全身,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传入神经传输感觉信息),又能调节体内各种功能(通过传出神经传达调节指令),以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而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输则表现为一定的生物电变化及其传播。

例如,外周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把感觉信息传入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把中枢发出的指令信息传给效应器,都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送的,而神经冲动就是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生物电变化,是神经兴奋的标志。

脊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5)

感觉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6)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7)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8)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49)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0)

腰穿的局部解剖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1)

左右脑损伤特点比较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2)

腰椎神经对应的体表感觉区域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3)

腕管综合征(上)与肘管综合征(下)的麻木、疼痛区域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4)

三种手部神经损伤的特征性表现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5)

手的神经支配

神经系统结构图详解(超全神经系统解剖图)(56)

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神经元的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

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各类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多少不等,形态各异。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长短不一,胞体发生出的冲动则沿轴突传出。

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从形态上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

1)假单极神经元:胞体在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内。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不远处分两支,一支至皮肤、运动系统或内脏等处的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支进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

2)双极神经元:由胞体的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为树突,另一个为轴突。

3)多极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胞体主要存在于脑和脊髓内,部分存在于内脏神经节。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一般位于外周的感觉神经节内,为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为多极神经元,它将冲动从中枢传至肌肉或腺体等效应器;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用,为多极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主要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鞘状结构,称神经纤维nerve-fibers。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鞘状结构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在周围神经系统的鞘状结构则是由神经膜细胞(也称施万细胞)构成。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

突起

神经元间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不是细胞质的互相沟通。该接触部位的结构特化称为突触synapse,通常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借突触发生机能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长而分支少的是轴突,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是树突。

神经胶质

神经胶质neuroglia数目是神经元10~50倍,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胞体较小,胞浆中无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不具有传导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着支持、绝缘、营养和保护等作用,并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在静息状态下(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即静息电膜位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也就是说,膜属于极化状态(有极性的状态)。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叫做去极化。

在极短时间内,膜内电位会高于膜外电位,即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形成反极化状态。接着,在短时间内,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极化状态。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的时间。

神经细胞膜上出现极化状态:

由于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不同,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钾离子浓度高,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粒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膜内的负离子却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因而出现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产生:

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收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的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机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