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兵法三十六计实战应用之)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兵法三十六计实战应用之)其实,“空城计”不仅可以应用于守城,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从而排解危机,活学活用的话其实可以适用于各种敌众我寡的遭遇战。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在巡逻中,由于追击三个匈奴哨兵而与匈奴骑兵大队不期而遇。匈奴数千骑,李广随从只有百骑。匈奴大队抢占山头并摆开阵势,此刻,李广对部下说,我们现在如果往回跑,敌人必然追击,我们如果不跑,他们反而会怀疑我施展什么诱兵之计,而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李广带领士兵前进到离敌阵约二里来路的地方,下马解鞍,以示不走。当敌阵中走来一位白马将试探虚实时,李广挺身迎去,射杀敌将,返回来又令士兵下马长卧。一直僵持到夜幕下垂,匈奴更加疑虑有埋伏,便急忙撤走。第二天,李广等不见匈奴大队人马,才从容不迫的扬长而去。《三十六计 • 败战计 • 空城计》曰:“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其意思是说,兵力空虚再故意显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兵不厌诈”是军事斗争的突出特点,中国历来都很讲究军事斗争的谋略,自古就有各种兵法书籍。其中,《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时期,属于较晚的一部,所以是集大成的一部。《三十六计》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今天我们来讲讲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三十六计共分为六套计策,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战场态势。在战场上,具体态势是应用一切计策的前提,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计策,放在这种态势下就是妙计,放在另一种态势下就愚蠢至极。所以,对指挥官而言,充分理解、分析当前的具体情形是首要的。通常,处于弱势的一方,要更加善于运用智慧才行,孟子曾说过:“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翻译过来就是强国对弱国要施以仁政,不要以力服人,弱国对强国要有智慧,才能保全国家。所谓的“败战计”,就是在战争中己方处于弱势的状况下,通过智慧的运用,达到反败为胜或者退而自保的一套计策。
在中国,“空城计”可以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经典计策,这主要是源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惊退司马懿的精彩描写,虽然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这件事,但是“空城计”的应用却在军事史上经常出现。公元727年,吐蕃人进攻瓜州(今甘肃省安西县),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珪被派去作瓜州刺史,他到任后,立即组织群众修城筑墙。但是,还没等城墙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来攻,大家都很恐慌。张守珪说:敌众我寡,不能用利箭、擂石顽抗,必须施用计谋退敌。于是,他命令众人在城楼上摆好酒席,找来乐工吹打弹奏,张守珪和将士们饮酒作乐,并将城门大开。吐蕃人见了,疑心城里有埋伏,便撤兵而去。也许,这次“空城计”的经典应用对罗贯中触动很大,于是巧妙的把这事移花接木到诸葛亮的身上。
张守珪
其实,“空城计”不仅可以应用于守城,在紧急关头,以大胆的冒险行动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从而排解危机,活学活用的话其实可以适用于各种敌众我寡的遭遇战。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在巡逻中,由于追击三个匈奴哨兵而与匈奴骑兵大队不期而遇。匈奴数千骑,李广随从只有百骑。匈奴大队抢占山头并摆开阵势,此刻,李广对部下说,我们现在如果往回跑,敌人必然追击,我们如果不跑,他们反而会怀疑我施展什么诱兵之计,而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李广带领士兵前进到离敌阵约二里来路的地方,下马解鞍,以示不走。当敌阵中走来一位白马将试探虚实时,李广挺身迎去,射杀敌将,返回来又令士兵下马长卧。一直僵持到夜幕下垂,匈奴更加疑虑有埋伏,便急忙撤走。第二天,李广等不见匈奴大队人马,才从容不迫的扬长而去。
《三十六计 • 败战计 • 空城计》曰:“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其意思是说,兵力空虚再故意显示不加防守的样子,使敌人难以揣摩;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这种用兵之法显得更加奇妙。其实,“空城计”不过是一种心理战术,它不是以实力战胜对手,而是通过研究敌人的心理活动,以谋胜敌,惊退敌兵。当然,古人用“空城计”也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为解燃眉之急的应对,权且作为缓兵之计,想要战胜敌人,还得靠实力的运用,仅是“空城计”是不行的。在现代条件下,侦察技术和攻防火器高度发展,作战样式有了根本改变,“空城计”已难以使用。也许,在今天,“空城计”只能作为神奇的军事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