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例子(过度依赖单一产品)
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例子(过度依赖单一产品)不过相比国内用户习惯了免费模式,部分海外国家付费意愿较高,不少中国工具型互联网公司抓住这一机会出海,并摸索出订阅模式,解决了工具类产品广告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取得不错的成绩。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沟通、娱乐和分享的主要形式之一,处于短视频产业链上游的视频软件厂商也越来越重要。营收端,用户订阅是小影科技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且境外地区贡献了超8成营收。不容忽视的是,小影这样的第三方视频剪辑App,面临来自大厂的视频工具挤压。目前,头部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免费视频制作软件,而字节旗下的视频编辑App剪映一直稳居美国App Store免费应用排行榜第一名。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巨头推出天生适配自身的同类产品时,依附于短视频平台的第三方移动视频创作工具的生存空间难免受到挤压。招股书显示,受巨头挤压,2020年,小影科技境内收入出现下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雷达财经,作者 | 李亦辉,编辑 | 深海
短视频火爆,围绕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商也快速崛起。近日,深交所官网显示,杭州小影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影科技”)已递交申报稿,拟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募资金额8亿元。
据招股书,小影科技成立于2012年6月,是较早进入移动端视频创作软件领域的企业之一,旗下的视频工具主要有小影(VivaVideo)、VivaCut 和节奏酱(TempoApp)等,满足不同类型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视频创作需求。
营收端,用户订阅是小影科技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且境外地区贡献了超8成营收。不容忽视的是,小影这样的第三方视频剪辑App,面临来自大厂的视频工具挤压。目前,头部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免费视频制作软件,而字节旗下的视频编辑App剪映一直稳居美国App Store免费应用排行榜第一名。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巨头推出天生适配自身的同类产品时,依附于短视频平台的第三方移动视频创作工具的生存空间难免受到挤压。
招股书显示,受巨头挤压,2020年,小影科技境内收入出现下滑。
产品主打海外市场,曾被迫在印度市场下架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沟通、娱乐和分享的主要形式之一,处于短视频产业链上游的视频软件厂商也越来越重要。
不过相比国内用户习惯了免费模式,部分海外国家付费意愿较高,不少中国工具型互联网公司抓住这一机会出海,并摸索出订阅模式,解决了工具类产品广告服务能力较差的问题,取得不错的成绩。
招股书显示,小影科技成立伊始就以国际化经营为发展方向,目前已在香港、印度、新加坡、英属维京群岛等设立多家子公司,产品用户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产品发行的海外移动应用市场主要包括Google Play、海外App Store和海外华为应用市场等。报告期内,公司来源于Google Play和App Store的订阅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70%。
招股书透露了公司的“出海”打法。比如产品设计方面,实时跟踪主要国家的重大节日、新闻热点和火爆短视频等信息,及时推出相关视频创作素材、创作模板等,吸引用户使用公司产品进行视频创作。
用户获取上,通过协助用户特效视频和创意视频,引发口碑传播,获取自然新增用户;同时在Google、Facebook、TikTok等大型应用平台开展市场推广活动,提高用户获取效率。小影科技创始人兼CEO韩晟在2015年曾表示,不用考虑太多运营层面的东西,小影就几乎零成本地在全球获取了一亿用户。
定价策略也考虑了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用户消费习惯等,确定差异化订阅周期和价格。根据Sensor Tower数据,2020年公司重点产品小影的用户应用内购收入名列全球第五,下载量则位居全球第六。
2018-2021年上半年,小影科技海外营业收入分别为9783.47万元、1.19亿元、2.43亿元和1.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9.19%、60.96%、80.45%和90.17%。这些收入主要来自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东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区。
但近年来,互联网企业海外经营环境日趋复杂。招股书披露,2020年6月29日,印度信息电子与技术部以“主权安全和隐私信息受到威胁”为由,宣布在印度市场下架包括“小影”、“TikTok”和“Kwai”等在内的 59 款中国应用软件。
公司称,此举导致小影无法在印度获取新增用户,进而对该产品在印度的业务发展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产品进入多个市场,意味着面临更多的监管。尤其欧洲、北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监管政策和法律更加完善,包括税收、知识产权、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给公司继续拓展和服务海外用户带来不小挑战。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韩晟、熊永春和陈成丰分别直接持有小影科技27.98%、6.57%和6.57%的股权,合计持股比例为41.12%,为小影科技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此次拟募集的8.05亿元,小影科技计划投向“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3.26亿元,“创作工具与服务升级建设项目”2.78亿元,“全球营销平台建设项目”2亿元。
约70%收入来自单一产品,研发费用占比走低
据小影科技介绍,公司的产品矩阵覆盖大众剪辑、高级剪辑和模板视频创作等,用户类型包括大众用户、专业用户和商业用户等,应用场景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娱乐、商业应用等。
基于此,收入主要来源于移动端视频创作软件订阅业务为主,“免费 广告”模式为辅。报告期内,公司订阅收入分别为1.15亿元、1.68元元、2.85亿元和1.6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38%、85.68%、94.60%和 87.31%,占比较高。
订阅会员可享有去除水印、移除导出时长限制、导出/保存高清视频、高级剪辑功能、移除广告、使用所有主题模板和专属客服等多种专享服务。
除此之外,用户付费的驱动力还来自于短视频的强大传播能力。借助一款有特色的软件编辑的视频,能够显著扩大商业用户的产品营销范围,提升产品营销知名度,为产品销售带来更高的流量和商业价值。
整体上来说,小影科技报告期内营收呈明显增长趋势。2018-2021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41亿元、1.96亿元、3.02亿元、1.86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98.21 万元、-5053.18 万元、4316.90 万 元和 4199.18 万元,存在较大幅度波动。
对于2018年和2019年的亏损,小影科技解释称,期间对VidStatus 产品投入较大、员工股份支付费用较高,导致亏损。此后公司实施精细化运营策略,加上该产品转型后投入的成本费用下降,商业化能力提高,最终让经营业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有资料显示,VidStatus是三年前小影科技在印度推出的以短视频社区功能为主的应用,不过后期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DC服务器租赁及CDN带宽的服务费用增长明显,公司将其转型成以视频创作功能为主,从而降低了成本。
在发展过程中,小影科技的收入对单一产品的依赖度较高。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小影订阅收入分别为1.05亿元、1.56亿元、2.4亿元和1.2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4.07%、79.91%、79.56%和 68.34%,产品收入集中度较高。
招股文件中,公司提示了“一款产品打天下”的风险,称若小影产品无法及时更新迭代、或者经营策略出现偏差,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可能会导致产品市场份额下降。
除此之外,小影科技的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逐年在降低。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分别为0.26亿元、0.34亿元、0.43亿元和0.26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8.42%、17.29%、14.15%和13.82%。
生存空间遭到巨头挤压,去年境内收入下滑超千万
作为第三方移动端视频创作软件,小影科技生存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生态,但挑战在于市场不缺少剪辑软件。
国内市场上前有字节的剪映、快手的快影,后有哔哩哔哩的必剪、万兴科技的万兴瞄映和淘宝的亲拍。而在海外市场,字节跳动、YouTube等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剪辑工具,这也会进一步增加小影科技所面临的压力。
剪映、快影目前免费为用户提供各项功能,还未推出订阅服务。面对这些对手,仅靠爆款“小影”并不能为小影科技建立起护城河。
在海外市场上,剪映的势头就更强。来自Sensor Tower的监测数据显示,自5月21日以来,剪映就一直稳居美国 App Store 免费应用排行榜第一名;Sensor Tower披露的2020年全球热门视频编辑应用下载量数据显示,剪映排名第四,而小影排名第六。
雷达财经发现,国内市场上小影的市场份额也不突出。据七麦数据显示,10月11日,小影排在国内iOS区“摄影与录像”榜单排名的55位,相比较剪映位列第2、微信官方视频制作App秒剪排名第11位、快影位列第13。
与此对应的是,小影科技近年来的境内收入有所下滑。数据显示,公司在境内取得的收入由2019年的7640.8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5893.31万元,在公司当期收入的占比也由39.04%下滑至19.55%。
“随着国内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这类视频创作软件积累了大量用户,导致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招股书中,小影科技指出。
有分析认为,对短视频平台而言,优质内容始终是珍贵而稀缺的资源,视频编辑软件是进一步刺激优质内容产生的生产力,是构筑有竞争力的内容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平台厂商推出的工具,天生与自身更加适配,第三方工具仅起到补充作用。
韩晟曾表示,面对新入局者越来越多,这要求厂商思考如何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在他看来,应该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将产品做到极致,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完成从流量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化。
站在用户角度,也许愿意为好的体验付费。但当对手还停留在免费吸引用户的时代,想要推进付费模式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对单一工具类App厂商小影科技来说,在没有流量和内容傍身的情况下,如何应对巨头的冲击,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