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顺科技董事长简历(直击上海安博会)
捷顺科技董事长简历(直击上海安博会)△捷顺科技副总经理李然(右一)、上海捷顺总经理刘建华(左一)为合作伙伴颁发证书发布会上,郭氏投资、高地物业、特来电等15家各行头部企业,纷纷加入智慧化行业发展,并与捷顺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总监丁宁△支付宝行业发展战略中心齐欢李然在会议中指出,在市场大波动周期越来越长,小波动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我们要警惕危机中的"危",抓住危机中的"机"——我们要运用物联云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充分释放生产力和运营管理效率。其次,我们要加快BCG X生态融合,深挖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效率和价值。
5月22日至24日,第十九届上海安博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盛大举行。本届安博会以"智能生活 平安未来"为主题,吸引全国200多家人工智能、智慧安防、智能安保领域代表企业参展,展出面积达25000平方米,预计专业观众超5万人。
在本次展会上,捷顺科技携BCG X全链生态亮相上海世博展览1号馆,全方位展示捷顺在智慧停车、智慧物联、云平台技术、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优势,现场人气依然高涨,观众络绎不绝。万科、绿升等众多地产物业集团前来参观,对捷顺新一代"物联云"技术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赞不绝口,并提出"深度、持续"的合作期望。
△捷顺科技展台
5月23日,捷顺物联云∙行业解决方案发布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1号会议厅召开,地产物业、系统集成、以及运营服务等600多名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捷顺科技副总经理、捷顺金科CEO李然、产品中心总经理万端、捷顺行业发展总监邹恒祥、上海捷顺总经理刘建华 、支付宝行业发展战略中心齐欢、中国银联丁宁出席本次发布会。
△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总监丁宁
△支付宝行业发展战略中心齐欢
李然在会议中指出,在市场大波动周期越来越长,小波动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我们要警惕危机中的"危",抓住危机中的"机"——我们要运用物联云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充分释放生产力和运营管理效率。其次,我们要加快BCG X生态融合,深挖产业链各环节的供应效率和价值。
发布会上,郭氏投资、高地物业、特来电等15家各行头部企业,纷纷加入智慧化行业发展,并与捷顺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捷顺科技副总经理李然(右一)、上海捷顺总经理刘建华(左一)为合作伙伴颁发证书
捷顺科技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建华,在发布会现场重磅发布市场支持政策后,展台现场引发签约合作高潮。
会后采访中,李然深入浅出表达了行业见解,并对贸易战、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经济技术发展形势对行业的影响做出回答,以下为访谈实录。
记者:李总您好,很荣幸您能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以来,捷顺科技在全国各地参展频率比较高,不仅有安防展,还有智慧交通、智能建筑、智慧物业、智慧园区、智慧机场等各行业展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李然:感谢大家关注捷顺科技。
你的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捷顺科技今年在各行各业的会展上频繁亮相,获得了各个行业的普遍关注,也建立了很多新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因为今年对于捷顺科技,可以说是亮剑的一年。而这把利剑就是我们的物联云∙行业解决方案,就是针对智慧社区、商业、写字楼、园区、校园、景区、交通枢纽、政务机构等行业专门研发的。
而且捷顺在研发上是花了大价钱,下了狠功夫的,光研发人员就有1000多人,研发投入就占了营收的15%。研发出来的价值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合作的捷顺伙伴,在物业管理、车场运营、业务运营上的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营收基本上都实现了提升65%以上。
记者:运营效率提升3倍、营收提升65%以上,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确实都很有吸引力。那捷顺科技的物联云是怎么实现的呢?据我所知,物联云、物联网是各个行业智慧化发展的着力点,捷顺科技的物联云∙行业解决方案有什么不一样呢?
李然:"物联云",顾名思义,就是"物"联上"云"。
物,就是捷顺科技的智能终端,也就是你前面提到的"智能出入口管控"的终端产品,也是我们熟知的人行的通道闸、访客机、和门禁等、车行的道闸、视频监控、车位引导、检测和控制机等、还有消费端的POS机、移动支付等。人行、车行、消费,这三大板块的智能终端,都是和人紧密联接的:
第一,是联接我们开车出行的,包括各个物业经营——比如社区、园区、景区、校园、医院等地方的路外停车,也包括政企经营管理的城市路边停车,我们叫它智慧城市停车。
是联接人的通行的,比如我们这次上海安博会的出入,就是采用通道闸加门禁系统,除了起到安保功能,还联接个人和企业信息,信息汇总到大数据平台,对访客分布、标签、动线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形成数据库开放给各个企业,也可以打包做成API标准联接到企业客户经营中去。你看,这么一来,不论是会展方还是企业方,业务运营都变得更加精细精准了。
光从人行和车行这两个场景来看,业务要运作起来,财务、运维、保安、前台……这几个岗位人工成本一合算,一年没几十万下不来,而且人工运营产生的营收漏洞、成本浪费、客户量损耗等等,稍大一点的企业,一年没几百万下不来。这是很直接也是很实际的(问题)。待会可以到展台看看我们的案例数据,成本核算和投入产出比还是很吓人的。
是联接人的资金的。不管是停车缴费,还是出行消费,比如衣食住行和娱乐,或者是资金周转,它都是在场景里发生的,比如停车场、商场、小区、写字楼、酒店、医院、学校等场景,我们叫它场景金融。
"云",就是"云平台"。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以前是"人、财、物",现在是"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后者就是通过云平台的前端联接"人、财、物"形成的大数据。我们常常讲数字化决策、数字化管理,但是往往会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数据从哪里来?第二,数据怎么转化成管理模型?
我认为,数据从场景和人的交互中来,管理模型就是"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大数据流形成可视化指标,在云平台上直观呈现出来。用数据驱动决策,是一种更加高级高效的管理方式——而这就是捷顺的物联云平台。
而行业解决方案,就是以物联云为核心,管理和运营各个行业"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模式。
不同的是,各个行业的业务核心不同,比如景区和交通枢纽,售检票是核心业务,比如商业综合体的会员营销业务、比如校园的宿管水电和教务,比如社区的物业管理等等等等。
为此,捷顺科技定制开发了几百个插拔式标准API模块,去实现业务融合形成三大数据流管理,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合作伙伴的研发成本。
所以你看,行业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将场景业务融合打通的过程。
记者:您怎么看人工智能?
李然:智能终端不能只是(把它)看成终端,也不是为了智能而智能,而是要产生实际价值。我认为(它)更应该是用户和政/企之间的"联接器"。这个联接器让业务经营和用户的生活场景互相融合,息息相关。
而且,我们要搞清楚人工智能的几个核心技术——比如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就像人的记忆思考和条件反射的本;,图像处理、语音交互技术,就像是人的视觉和听觉;前端驱动和传感技术,就像是人的神经系统和触觉。
近些年,我们的技术发展很快:语音交互丢掉了遥控器,云平台扔掉了服务器,触控技术丢掉了键盘,虚拟现实丢掉了显示屏,真正的人工智能,未来是融入场景为一体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技术去实现的。
我们不敢说我们就是人工智能,但是我们可以说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前端传感、图像处理等等,这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当然,不是长得像机器人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复杂,但呈现出来一定越简单越有力的。
记者:您怎么看产业互联网?
李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们要透过问题看本质——你看外面人来人往,车来车往,本质是人和车携带的资源在流动。而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解决企业"资源聚合再生产"的效率问题;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融合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解决"产业链供应"的效率问题。
融合打通产业链是趋势,但往往只有头部企业能做到。
现在还好,前几年互联网热潮的时候,有公司拿到几个亿的资本,一上来就要整合产业链,后来发现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有很多个业务场景,每个业务场景都有无数个要解决的问题。一头扎进去,完了,发现水不光很深,而且无边无际,直到把资本和企业精力吸干、拖垮,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想,捷顺科技深耕行业27年,经过几代捷顺人的努力,和全国153个城市合作,在社区、商业、园区、景区、交通枢纽等等各个细分场景沉淀,覆盖了10万多个停车场,1亿多用户,研发累积投入了几十亿——还只是专注在人车通行一个场景上,才打通了车主业主(C端)、企业物业(B端)、政企机构(G端)、加盟伙伴(X端)一条产业链(这就是捷顺BCG X生态联盟)。
所以说,能融合打通产业链的,只能是头部企业。因为只有头部企业,才具备三个要素:1、深厚的行业经验;2、可观的市场规模;3、持续的研发生产能力。
记者:捷顺BCG X生态联盟融合打通产业链,听您这么一说,跟现在AIot(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好像很相似,您觉得两者之间有何不同?融合打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打通后对链条上的合作伙伴会带来什么利好?
李然:AIot万物互联这个方向我是认同的,但是就像前面所说的,产业互联网并不是漫无边际,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边界,清晰自己的定位,完成自己的闭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想要做成什么,这个特别重要。
但是融合打通也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捷顺就是花了27年市场沉淀,付出巨大成本(包括试错成本)和精力,才逐步解决产业链上的诸多问题,才走到这一步。融合打通的利好当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产业链(价值链)每个环节的供应效率肯定会大幅提高:
比如说C端用户的体验效率提高了:吃饭或者上班打卡刷个脸就行了,因为人脸识别和你的身份ID支付信息是绑定的,停车直接开进车场就行了,因为车牌识别和你的车主支付信息是绑定的;出去上班、旅游、购物、交通出行等等等等,未来都是无感的、畅快的、丰富的体验。
这么一来你会发现,B端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也提高了:以前车场出入口老堵车、客户老投诉,车位周转(率)低,客流转化慢,吃力不讨好。但是现在呢?人车出入都是无感通行的,而且每次通行都会形成大数据呈现在云平台上的,登陆平台一看就知道,哦——哪块区域流量压力大,营收多;哪个环节不通畅,哪里有异常,同比环比等等,业财一体化的管理信息一目了然,决策起来既精准又高效。
而且大数据会形成B端精准的流量池,一边吸引更多的用户体验,一边吸引更多X端的服务商或者关联业务联接进来,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你就会发现,哦——我的盈利是可以多元化的,是可以有更多可能的。这就是为B端企业带来"降本增效,堵漏增收"的价值。
那么对于X端服务商的服务效率也提高了,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有了开放的流量池,你的业务规模一下子就扩大了;第二,是有了流量池精准的大数据,用户的需求你能把握更精准了,服务更到位了。甚至根据用户标签个性化精准推荐,在发生购买决策之前,或者出发消费之前,就把服务前置了。这样的服务效率是不是质变呢?
而对于G端城市运营管理机构而言,通过交通网络把各个物业类型和用户场景都联接起来,通过互联网把城市人车出行消费数据都联接起来,拉通路边和路外,通过云平台就能清楚知道,哦——这里的交通压力是很大了,人口流动集中地在那里,固定人口在这块区域,消费集中是在这里,同样是业财一体化的信息,就很直观就呈现出来了。
这对于交通管理、土地规划,土地用途审批——不论是商业用地还是工业用地,是市政用地还是住宅用地……城市治理和规划的决策依据通过大数据一目了然。而且平台融合了多方城市服务资源,城市运营管理效率和形象体验、市民的幸福指数,都会有质的飞跃。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还是解决效率问题。
记者:感谢然总悉心解答,听完之后,感觉您对行业甚至的跨行业的理解都非常有高度和深度,冒昧问您一个私人的问题,这跟您的从业经历有关系吗?
李然:高度和深度不敢当,只能说这是捷顺人的思维习惯,或者说是事业心态——就是"既可谈笑摧樯橹,亦可方寸争毫厘。为将者,可为兵。"
什么意思呢?就是尽量站在行业和整个产业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考虑长远、持久发展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做生态大联盟,搞融合打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是战略方向问题——做对的事情。
再一个就是在研发生产上,一定要精益求精,毫厘之差也要尽力争取,比如说捷顺车牌识别99.8%识别率,还有0.02%怎么办?车主没带手机怎么办?车牌污渍模糊怎么办?夜间岗亭没人值班怎么办?等等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针对这0.02%的误差,就研发出了云坐席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捷顺人认为,即使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即使是0.02%的误差,就算不上真正的无人值守。
还有比如人脸识别,有人用照片蒙混过关怎么办?有人尾随过闸怎么办?有人身份不明怎么办?那么捷顺就研发出了活体检测系统、做了防尾随设计还有人证比对系统等等。
这是落地层面的问题——把事情做对。
总结捷顺事业心态就是:既要站在将的高度指方向,又要站在兵的角度去落地。捷顺没有只摇旗呐喊、浮于表面的人,也没有只埋头苦干、惰于思索的人。捷顺科技只有扎进行业理解行业,把战略执行落地的人。
而我之前先后负责顺丰和平安的场景金融相关业务,在头部企业多少会多一些视野,同时当时也是捷顺的合作伙伴,正是被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捷顺的事业心态所吸引,所以就深度参与进来,才有了我们今天对话的机会。当然,也有像华为、阿里、金蝶等优秀企业人才参与进来,都是因为捷顺这样的事业心态和状态。
记者:李总,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贸易战升级,您认为对我们这个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然:这个问题很大也很严肃。要说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未来的3到5年,我们要做好持久充分的准备。当然,所谓危机,就是"危险"与"机会"并存,贸易战对行业的影响我认为有两点:
它会迫使、促进企业往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方向转型,只有转型成功的企业,才能实现降本增效,才有机会进入下一个赛道。
当然,喊着要转型的企业也不少,但是转型有两方面,一个是技术升级,更重要的一个是认知思维升级。否则,就算给你一把枪,也只会当棍子用;给你一个人才,也只会当人手用;给你一个技术,也只会当工具用。思维认知是根源,技术产品是手段。
就像我们的物联云平台,看上去的确很简单朴素,就是"物"联上"云"后的大数据管理,但实质上是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数治的管理意识转变,越朴素的意识思想,越是制胜关键所在。
它会迫使、促进产业链上的上下游骨干企业业务融合打通,提高各个环节的价值供应效率,要不然市场新一轮冲击会让单个企业很难受。
以前是产业分工,现在是产品分工——产业链合作越来越精细了,为什么?合作越精细,单个环节的生产质量才有机会专注提升,供应效率才会提升,核心竞争力才会变强。
以前我们说我有这个,我有那个;但人家说我这个比你强,我这个你没有。这就是我们受制于人的地方,也是我们难受的地方。
这个是我们要认清的现实,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任由自大情绪发酵,稍微有点动静就喊:厉害了,我的什么什么,这种摇旗呐喊是不负责任的。
总的来说,我们中国人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每一次都会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困难过后,往往更加融合和加速发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