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六交响曲简介(这些备受推崇的马勒交响曲录音版本)
马勒第六交响曲简介(这些备受推崇的马勒交响曲录音版本)布列兹&维也纳爱乐(DG) ★★★No.6推荐版本马勒《第六交响曲》,a小调,作于1904-1906年,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首演,指挥是马勒自己。这是一部充满悲伤与阴郁的作品。马勒的一位朋友听过此曲后曾问马勒:“像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写出这样辛酸阴沉的作品?”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这部作品里。”因此,这部作品又叫《悲剧交响曲》, 但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首交响号曲冠以任何标题。此曲四个乐章没有人声,是首形式上相当古典的作品,阴暗而又有力,狂乱而又追求章法,常常与贝多芬《英雄》相提并论。我所听到各版本的演绎虽然各有侧重——从伯恩斯坦表现整个世界的处在崩溃边缘的摇摇欲坠到阿巴多大彻大悟般的翩然吟咏……但一旦我们让自己的种种感受沉淀下来之后,我们只能叹服马勒堪为奇观的创造力,并惊叹于这部交响曲瑰丽多姿的壮美形象。《日本唱片艺术》三百名曲榜单中,
留住古典音乐最后的仪式感
(接上篇)
这些备受推崇的马勒交响曲录音版本,有你喜欢的吗?(上)
第六号交响曲“悲剧”
马勒《第六交响曲》,a小调,作于1904-1906年,1906年5月27日在艾森首演,指挥是马勒自己。这是一部充满悲伤与阴郁的作品。马勒的一位朋友听过此曲后曾问马勒:“像你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写出这样辛酸阴沉的作品?”马勒答道:“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的遭遇,都集中了这部作品里。”因此,这部作品又叫《悲剧交响曲》, 但马勒本身创作时并没有为这首交响号曲冠以任何标题。
此曲四个乐章没有人声,是首形式上相当古典的作品,阴暗而又有力,狂乱而又追求章法,常常与贝多芬《英雄》相提并论。我所听到各版本的演绎虽然各有侧重——从伯恩斯坦表现整个世界的处在崩溃边缘的摇摇欲坠到阿巴多大彻大悟般的翩然吟咏……但一旦我们让自己的种种感受沉淀下来之后,我们只能叹服马勒堪为奇观的创造力,并惊叹于这部交响曲瑰丽多姿的壮美形象。
《日本唱片艺术》三百名曲榜单中,布列兹&维也纳爱乐版也深受青睐,与伯恩斯坦并列首选。
No.6推荐版本
布列兹&维也纳爱乐(DG) ★★★
伯恩斯坦&维也纳(DG) ★★★
伯恩斯坦&纽爱(Sony) ★★
阿巴多&芝加哥(DG) ★★
赛尔&克里夫兰(Sony) ★★
卡拉扬&柏林(DG) ★★
第七号交响曲“夜曲”
马勒为自己的《第七交响曲》写了两个“夜曲”乐章,分别是第二乐章和第四乐章。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夜乐”乐章,在整部交响曲的写作中是最先完成的。第二乐章尤为出彩,它充满奇异与浪漫的色彩,是马勒对自己童年情景的追忆,神秘、朦胧。
这个乐章的主题旋律先后出现了三次,其间还有两段插部音乐。序奏是两把圆号的呼应,接着在军鼓和弦乐琴弓弓背敲击的伴奏下,大提琴与圆号以模拟对位奏出进行曲风格的主题旋律。这里描绘的是威武列队的士兵和军乐队给马勒的童年留下的深刻记忆。
第一乐章由铜管吹出诡异带有哀怨的送葬进行曲,是相当知名的一段。第四乐章马勒加入吉他、曼陀林、竖琴等弹拨类乐器,让其成为全曲最容易被接受的一个乐章。整部交响曲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音乐有了视觉性,即视觉艺术所具有的明暗、色彩和影调。马勒不同寻常的创造力在这一点上得到了突出表现。
腾斯泰德&伦敦爱乐获企鹅三星带花佳评,是不可或缺的经典版本。西诺波里(Giuseppe Sinopoli)&爱乐管弦版,以及布列兹&克里夫兰版诠释上则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像拿显微镜分析乐曲,将各声部的肌理与情绪都清楚地放大。只不过布列兹更冷静清晰,西诺波里更戏剧化。伯恩斯坦版,强大推力之下的音型饱满、色彩浓郁;西蒙拉特尔版,对比强烈 细节丰富;阿巴多版,层次清晰,空间感更广。
No.7推荐版本
腾斯泰德&伦敦爱乐(EMI) ★★★
西诺波利&爱乐管弦(DG) ★★★
布列兹&克里夫兰(DG) ★★
西蒙拉特尔&伯明翰市交(EMI) ★★
阿巴多&芝加哥交响(DG) ★★
伯恩斯坦&纽爱(Sony) ★★
第八号交响曲“千人”
马勒的《第八交响曲》以怀抱天下的姿态突破了交响乐形式的各种界限。编制庞大,需千人演奏演唱,第一部分拉丁文赞颂歌声响极其壮阔,曲调澎湃悦耳,让人一听难忘。就内在风格而论,马勒尽可能融入所有相对元素:
人声与管弦、简单及复杂、神圣和世俗、宗教对启蒙、原始并现代、阳刚或阴柔、圣咏大合唱映照戏剧交响曲、室内乐的静谧应和,声响齐鸣的震撼,在各种丰富对比之中,作曲家具体而微地呈现至此曲为止的史上各类音乐风格,使交响曲果真如他的定义,自成天地宇宙。
想要演好第八号十分不易,现场指挥掌握千位演出者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录音时希望重现磅礴气势更是难上加难,光是动态范围的收录,就足以伤透录音师的脑筋。
录音方面,曾在托斯卡尼尼手下担任合唱指挥的罗伯特·肖为Telarc公司录制的唱片具有包容宇宙间万物的气势。索尔蒂与芝加哥版,音响效果无可挑剔。
就音乐性而言,腾斯泰德的“千人”声音听来很温暖,管风琴的音响很有震撼力;企鹅评鉴则把三星带花给了西诺波利&爱乐管弦,不过这两版谈到录音,就略逊一筹。
日本唱片艺术提到伯恩斯坦&伦敦版,热情十足且配上乐团的稳阵,形成良好的平衡感。另外,库贝利克&巴伐利亚版,整体表现淡雅清新,在这个讲究气势的作品上来说,相当不易。
No.8推荐版本
罗伯特·肖&亚特兰大(Telarc) ★★★
萧提&维也纳爱乐(Decca) ★★★
腾斯泰德&伦敦爱乐(EMI) ★★★
西诺波利&爱乐(DG) ★★★
伯恩斯坦&伦敦交响(Sony) ★★
库贝利克&巴伐利亚,淡雅清新,不容易 ★★
第九号交响曲
第九号是马勒最后一首“完整创作”的交响作品,共有四个乐章,乍看和传统交响曲乐章数一样,但乐章排序却与传统交响曲相反,第一和终乐章是慢乐章,而不是传统交响曲那样都是快乐章,唯一相同的是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第二乐章则以兰德勒舞曲写成,这是马勒交响曲中经常出现的奥地利舞曲型式。
正如作曲家勋伯格所说:“在第九交响曲中,作曲家很少为自己说话。反而像是,在背后还有一位隐藏的作者,利用马勒作为代言人,为他发言。”这首作品与他以往的交响曲,最大的不同在于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无所谓,像在道别,却没有那份离别的心痛,只是淡淡静静地看着。这种客观淡泊的心情,让这首交响曲与他前八首交响曲加上大地之歌格外地不同。
伯恩斯坦说,曲中的“回旋—戏谑曲”乐章是“向这喧嚣的尘世、热闹的鸡尾酒会、繁忙的市集、事业的告别”。不过虽然有这个乐章的低沉,在第二乐章里那种淘气的乡野闹剧,却只是这首马勒告别交响之歌的插曲。作曲家贝尔格就说了这么一段教人难忘的话:“第一乐章是马勒写过最辉煌的乐章,乐章中表达了一种对于大地、对于自然的超凡的爱。他渴望能平和地活着、享受着生命中最精华的一切,直到死亡来临那一刻,因为死亡终究会到来。”
录音上,朱里尼&芝加哥版,甚受日本乐评推崇,音乐既华丽又细腻,有一种孤奥绝世之感。卡拉扬&柏林版则把音乐处理得犹如水晶般润泽剔透,巴比罗利&柏林版是充满真诚的优雅,伯恩斯坦&柏林版情感丰富感性。
No.9推荐版本
朱里尼&芝加哥交响(DG) ★★★
卡拉扬&柏林爱乐(DG) ★★★
伯恩斯坦&柏林爱乐(DG) ★★★
巴比罗利&柏林爱乐(EMI) ★★★
第十号交响曲
1910年马勒留有部分不完整的手稿,之后第一、三乐章由Krenek编辑,其余的由Franz Schalk以及Alexander von Zemlinksky完成,1924年在维也纳由Schalk指挥演出。之后,马勒音乐学者Deryck Cooke,依据马勒死后的断简残篇,补齐第十号,并于1964年首度广播演出,指挥是Berthold Goldschmidt。Cooke版首度公开演出,则在1964年在伦敦同样由Goldschmidt指挥,乐谱出版则在1976年。
由于第十号的“完整版”并非出自马勒亲手,因此录音版本也不多,其中以西蒙拉特尔&柏林爱乐最具知名度。
No.10推荐版本
西蒙拉特尔&柏林爱乐(EMI) ★★
夏伊&柏林广播(Decca) ★★
Robert Olson &波兰国立广播交响(Naxos) ★★
- end -
*微信编辑:星狗
*图片:网络
*转载、投稿、合作: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