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
涓涓细流汇聚磅礴力量(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在新年贺词中回望2020年,让“人民英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热泪盈眶:“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全中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救护生命,都是真英雄!”科技人是追梦人,更是造梦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谨记于心、笃之于行,让科技创新的盾牌更强、武器更利。为国为民,再立新功。新年前夕,国家主席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对于所有科技工作者而言,这既是肯定,更是鼓舞。如贺词中所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付毅飞 张佳星 陈瑜 马爱平
2020年的“极不平凡”来自不同寻常的考验,更来自共克时艰的成就。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一年,波澜壮阔的抗疫史诗由全体中国人共同写就,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离不开胼手胝足砥砺奋进,科技创新则是攻坚克难的最强后盾、最利武器。
2020年最后一天,国家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历数了过去一年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对于所有科技工作者而言,这既是肯定,更是鼓舞。
如贺词中所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
科技人是追梦人,更是造梦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谨记于心、笃之于行,让科技创新的盾牌更强、武器更利。为国为民,再立新功。
科技抗疫人:每个人都是“真英雄”在新年贺词中回望2020年,让“人民英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热泪盈眶:“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全中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舍生忘死、救护生命,都是真英雄!”
“的新年贺词对抗疫工作给出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张伯礼说,“中医药在疫情中获得了很多关注和信心,要乘势而上,工作不能停。”
在新年贺词中讲到“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倍感责任在肩,“这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2020年初我们在武汉确实是用自己的技术去承担使命,完成任务。正如所说,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它让我们更体会到生命健康对于社会的意义,它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作为健康守护者,我们要更脚踏实地的去践行责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践行初心和使命,乔杰看得很远。“新冠病毒和我们面临的其他新挑战没有不同,都是从未知到逐步认知,现在要做的是有更好的技术和储备,当再次面临新挑战时,就能更早认识了解规律,从容应对。”乔杰说。
中国航天人:为建设航天强国奋斗始终12月31日晚,“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叶培建院士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几年来,聆听的新年贺词,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图片来源:张文军
作为“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听到专门提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时,难掩激动。他说:“从2016年开始,书记在每年的新年贺词中都会提到航天事业取得的成绩,今年也不例外。‘天问一号’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现在正在奔赴火星的路上,状态良好;‘嫦娥五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带回了约1731克极为珍贵的月球样品。这两次任务代表着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也代表着人类探索太空的永恒梦想。”叶培建认为,在贺词中专门提到这两次任务,是对所有航天人克服疫情影响,众志成城完成国家任务的最大激励和最好褒奖。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奔火旅程已过大半。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副总设计师朱新波回望过去的一年表示,2020年意义非凡,抗击疫情不耽误任务节点,朝五晚九夜以继日开展测试,在无数航天人的大力协同中,“天问一号”带着国人的期望飞向火星。
“对我们航天人而言,每一次成功都是下一次奋斗的起点。”叶培建说,2021年,中国空间站将开始建设;“天问一号”将与多国火星探测器同台比试,并要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绕、落、巡”三个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牢记的嘱托,大力弘扬探月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我相信,我们一定能高质量完成好以空间站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宇航工程任务。”
载人深潜团队: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国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说,的这句话让自己顿感豪情万丈。
2020年,对叶聪和他的万米深潜团队是不平凡的一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图片来源:科技部
近20年来,包括叶聪在内的深潜人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紧密相连。从600米一步跨入7000米的“蛟龙”号、深度回撤至4500米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深海勇士”号、标志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奋斗者”号,奋斗者的脚步从未停歇。
“光辉远大的前程属于奋斗者。”作为一名深度参与我国深潜事业的幸运儿,这也是叶聪的心声。
2020年11月,在贺信中点赞中国载人深潜研制团队。如今在的新年贺词中再次听到“奋斗者”号的名字,叶聪说,这是对载人深潜团队的莫大肯定,“将激励我们在新的一年应用好装备,在深海探测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农业科技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称赞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倍感光荣。”听到贺词中的点赞,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很激动。“稻谷香,粮囤满”,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国粮仓根基牢,科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60%。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我国粮食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根本转变,为粮食丰收增添了不竭动力。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怎样把地种好的重大问题。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说。
“对我们寄予厚望,让我们‘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这是个光荣又神圣的使命。”李玉说,在倍受鼓舞的同时感觉肩头责任更重,“我们要在‘双循环’的大方针指导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出我们的光和热,为实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不懈努力。”
编辑:宋慈(实习)
审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