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笔记软件与效率软件:笔记软件竞争很大

笔记软件与效率软件:笔记软件竞争很大至于说效果,我看到网上有人说确实因为这个原因付费了,但我觉得比例不会是很大,并且即使是付费了,那之后会怎么办呢?这时候只能是选择逼迫免费用户付费,之所以做出这种损失口碑的行为,情况可能很紧急了,我不太了解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不知道这天使轮的数千万在一年半之后还剩多少,但从正式发布平稳度过8个月之后,出现嫣兰飞雪事件,然后3.8免费权限降低,4个月之后的进一步权限降低到不能用,这一系列事件,不像是过得很好的样子,更像是最后再坚持一下的样子。所以wolai在7月1日的权限更改意图很明显,拿钱或者离开,有点数据绑架的意思。至于说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没钱了。上图就是我对这件事儿做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在4种可能性中,wolai笔记有一定的用户量,但是付费的人很少,并且用户增量不大,导致出现公司运营难题。

最近看到一条消息,wolai在7.1进一步对免费用户限制,于是我就琢磨了一下这个事,我觉得wolai现在可能处于续命阶段。


wolai7.1日宣布,免费用户限制两百兆存储,且不能全文搜索,这很明显,要么付费,要么离开,并且搬运、离开的时候还得让你难受。

从经验来看,对于笔记来讲两百兆还好,要是喜欢文本的话根本用不完,我也写一段时间笔记了,我发现文本部分1000多Markdown大约两兆内容。但现在可能没人会只使用文本来写笔记了,因为对于一些信息内容的表现来讲,文字是相当不够用的,即使有,我觉得这类人群一定追求快,但wolai和快根本不挨边,所以两百兆的限制还是很大的,虽然可能够用,但心理可能和一些电动车主一样,会有里程焦虑。

真正的杀手锏是全文搜索,我个人是不愿意把没有全文搜索的软件叫做笔记软件的,flowUS在出全文搜索之前,我就是如此评价的,因为我觉得如果笔记软件没有全文搜索就像人不能回忆一样,已经失去了电子笔记的意义了。

所以wolai在7月1日的权限更改意图很明显,拿钱或者离开,有点数据绑架的意思。

至于说这么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没钱了。

笔记软件与效率软件:笔记软件竞争很大(1)

上图就是我对这件事儿做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在4种可能性中,wolai笔记有一定的用户量,但是付费的人很少,并且用户增量不大,导致出现公司运营难题。

这时候只能是选择逼迫免费用户付费,之所以做出这种损失口碑的行为,情况可能很紧急了,我不太了解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不知道这天使轮的数千万在一年半之后还剩多少,但从正式发布平稳度过8个月之后,出现嫣兰飞雪事件,然后3.8免费权限降低,4个月之后的进一步权限降低到不能用,这一系列事件,不像是过得很好的样子,更像是最后再坚持一下的样子。

至于说效果,我看到网上有人说确实因为这个原因付费了,但我觉得比例不会是很大,并且即使是付费了,那之后会怎么办呢?

我认为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其他产品替代,wolai跟rr不一样,rr付费之后,虽然赶走了一些用户,造成了一些自称为rr难民的人,也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催生了一些双链笔记的出现,最直接的就是雅典研究,据说是因为应聘失败。至于logseq和obsidian是不是因为这个机会我就不清楚了。

但付费问题并未从根本上立即撼动rr,rr到目前依然是日记双链的创新者,领导者的角色,拥有最佳实践,愿景画面,并且有一定的估值,且给用户的认同观念很深。

wolai也有一些创新,并且我把他当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为它叫我来。

我个人有一个笔记,主题叫“批判中的创新”,我发现大多创新来自于抱怨,有人打游戏,打着打着感觉游戏不怎么样,于是自己做——我来。都梁看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不怎么样,决定自己来,后来就有了《亮剑》,obsidian的作者出dynalist的原因也是因为觉得workflowy有些需求不能满足,于是自己做。

但是wolai多是讨巧的修补、填充,虽然喜人,但并未达到观念级别。用户离开只会因操作难度困扰,但不会有情感纠葛,且替代品都是不错的软件,并且替代品还不少。所以,这波“想白玩?”捞不到多少好处。

口碑已形成,接下来就是时间问题了。

接下来我介绍一些笔记软件,可以作为“wolai难民”的替代选择。

以往我把笔记软件粗略地分为网类和表格类,但这次可能还要思考一下其他因素,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观察。

本地优先类:思源,obsidian,logseq

三者都提倡本地优先,思源最近开源了,并且好像具有一些类似notion的功能(我不太清楚),从安全性和wolai用户转移难度上看,比较接近,所以我把它排在了最前面。

obsidian本地优先,但不是开源软件,他的巨量的插件库能够满足你想要的,你想象的,并且性能还很不错。

logseq本地优先开源,但属于大纲类软件,拥有最佳实践,但距离wolai用户的使用习惯可能有点远,排在第3位。

大公司类别:notion,飞书,语雀

notion是wolai直接替代,并且现在估值很高,具有一定安全性,至于有人认为的因国际关系可能屏蔽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可能性非常低,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通过梯子还有网上的导出软件,能够顺利导出。

飞书,功能真的很多,多维表格,消息,日历,大纲,翻译,妙记……,从个人使用的感受来讲,由于他是面向团队的,不是那么的特别个人化,比如侧边栏,多窗口,建立空笔记……很“文档”,但不是那么的“笔记”,手机端没有反向链接面板,电脑上主要使用的是浏览器页面,个人使用感觉有点慢。安全性上,虽然是网络软件,但字节的员工自己也得用,所以被砍掉的几率很小,并且我认为飞书还有成长的机会,机器人可能向未来的笔记软件方向先走了一步。

语雀,阿里自用软件,同样也是大公司级别的安全,基本设定上,还是有些老的观念,但我看到说最近正在调整,我看到也有网络图谱了,如果喜欢写博客,感觉比较合适,我个人认为它的画图很不错。

其他类别

flowus,wolai的对头,迁移后用户习惯上没什么大问题,但属于小公司,所以把它排在了第3类,它有一个优点就是手机端非常的流畅。

http://innos.io,字节跳动海外新加坡团队产品,很像飞书,但比飞书更适合个人,功能很全,多维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链接提示,图谱,多窗口……我个人觉得是个不错的软件,缺点是他屏蔽国内的网络,得用梯子,并且最近我发现他的推特已经三个月没有更新了。

tiddlywiki,开源,几乎万能,但万能的前提是你有能让它万能的能力。

http://bangle.io,基于浏览器,本地优先,非常流畅,主要问题是它很像obsidian,几乎没有选择它的理由。

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笔记但可能距离我来的用习惯比较远,排名不分先后

http://scarpbox.io,日本团队的卡片便签类笔记,流畅简洁,有双向链接,操作上也有自己的特色,进行了一些简化,比较适合摆弄想法。

http://Transno.com,大纲笔记,被搬到外国的幕布。

dynalist,大纲笔记,obsidian作者的前作,同样也是性能很好,大红配大绿主题怎么那么好看,我很意外,logseq要是有该多好。

http://capacities.io,新品,初期发展中,来自德国团队,我很看好,有现代笔记又向未来走了一步的样子,当然这是我自己认为的,我认为这个笔记秉承了现代联通主义思想,融合的日记和表格,并且融合的很好,对网络链接有很好的管理,可以在邮件和推特上直接写笔记,设想是笔记无处不在,笔记内容的共同管理,知识的连接……,真的很不错,但现在对中文的支持有些问题,但我非常看好,主要原因是和我最近一段时间对笔记未来发展的看法几乎一致。

之所以提到这么多笔记,是因为我觉得笔记市场竞争确实很激烈,各方面的替代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软件公司做出有损口碑的行为,是很能说明出现了一些问题的。

虽然竞争如此激烈,但我个人还是看好笔记软件的,我认为在未来会出现个人信息管理的终端,其地位相当于早期的浏览器,他可能会成为很多人的信息获得和整理的主要入口,这是面对当前信息流泛滥,各大公司分裂资源,信息所有权问题,网络学习,大方向上的人的虚拟化、稳定性发展,等等当前状况的一种解决方式。

它可能是笔记软件,也可能是浏览器,也可能是其他软件,无论是什么,我认为会有这样一个软件出现。

猜您喜欢: